4.11 脑科学日报| 可以用“意念”对抗癌症?
第1696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4月9日
科 学 时 讯
1,Brain:陶元祥课题组揭示SS-lncRNA通过KCNN1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机制来源:BioArtMED
阅读链接:Brain:陶元祥课题组揭示SS-lncRNA通过KCNN1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机制
2,Scientific Reports:史前人类就使用致幻药物!直接证据找到了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一项研究通过对来自西班牙梅诺卡岛一处墓地遗址的人类发丝的分析显示,古人类文明曾使用提取自植物的致幻药物。这些结果是欧洲古代发生过药物使用行为的首个直接证据,这些药物使用可能曾是仪式活动的一部分。研究者检测到了生物碱阿托品、东莨菪碱、麻黄碱的存在。这些生物碱的存在可能源于死者生前食用过一些龙葵属植物,如秋茄参、茛菪或曼陀罗,以及脆麻黄。这些药用植物可能曾被用于萨满主持的仪式活动中。木盒上的同心圆可能画的是眼睛,或许暗示了与药物导致的意识状态改变相关的内在视觉。
阅读链接:Scientific Reports:史前人类就使用致幻药物!直接证据找到了
3,Cancer Cell观点:癌症标记物与神经生物学来源:BioArt
阅读链接:Cancer Cell观点:癌症标记物与神经生物学
4,一位神经科学家试图用“意念”对抗癌症来源:药明康德
癌症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等。但如果有人告诉你,仅仅通过“意念”就能治疗癌症,你是否会认为这是心理作用产生的安慰剂效应?又或者会认为是什么新型的骗局?近日,一名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教授大卫·林顿博士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给出了他的思考和看法。一种潜在的生物学解释是,大脑与身体可以通过神经纤维传导电信号进行沟通,并在神经纤维的末端释放神经递质分子。还有一种方式是大脑通过分泌一些分子进入血液来与身体进行交流。只要有交流,大脑就有可能将一些信号传导到癌细胞中。如果冥想、锻炼、呼吸练习甚至祈祷等行为方式可以减弱或逆转某些癌症的进展的话,那么也许这些身心医疗最终可能是通过改变支配肿瘤的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来做到这一点的。
阅读链接:一位神经科学家试图用“意念”对抗癌症
5,有或无终生听觉幻觉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扣带旁沟长度和皮层厚度不同来源:梅斯
神经新前沿幻觉是精神病性障碍的常见症状,但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精神病和神经疾病中。扣带旁沟(PCS)被认为是支持现实监控的大脑结构,其缺失或更短的PCS长度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幻觉有关。近期发表在Schizophrenia Bulletin 上的研究对77名患者和28名健康对照(HC)进行了解剖MRI扫描。研究发现,伴有幻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半球PCS长度更短。无幻觉的患者组介于这两组之间。与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患者组PCS邻近区域的皮质厚度减小。PCS区域的偏侧化和功能参与在幻觉的潜在过程中的作用,如现实监测,需要进一步澄清。
阅读链接:有或无终生听觉幻觉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扣带旁沟长度和皮层厚度不同
6,Neurology:睡眠有这5个特征,中风的风险或高5倍,午睡超1小时,风险高88%来源:医诺维
近日,爱尔兰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佳与急性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拥有5个以上睡眠障碍症状,与中风风险高5倍相关。与7小时睡眠相比,睡眠少于5小时,与中风风险高3.15倍相关,睡眠超过9小时,与中风风险高2.67倍相关;与不午睡相比,午睡时长超过1小时,与中风风险高1.88倍相关;难以入睡或者睡眠中断,与中风风险高1.3倍相关;打鼾与中风风险高1.91倍相关;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与中风风险高2.64倍相关。
阅读链接:Neurology:睡眠有这5个特征,中风的风险或高5倍,午睡超1小时,风险高88%
7,JAMA Neurology:绝经早,开始激素治疗晚可能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AD),女性占 AD 患者的三分之二。近日,麻总百瀚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与绝经年龄和使用激素疗法(HT)之间的关系。该研究表明,绝经年龄早可能是AD失智的一个危险因素,但在绝经开始年龄左右开具HT处方的女性未表现出风险增加。在绝经早期开始HT,而不是在绝经后期开始HT,可以提供更好的心脏病、认知功能和全因死亡率的结果。在绝经较早的女性中,异常水平的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之间的关联要强得多。
阅读连接:JAMA Neurology:绝经早,开始激素治疗晚可能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8,在“囚徒困境”中,你会选择合作吗?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有研究表明,社会互动中对方的面部表情会影响个体的合作行为。这就产生了一种“面部表情→合作预期→合作行为”的作用机制。直觉决策模式下,表情因素仍起到影响作用,但经济因素的影响减弱了。
近日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一篇研究发现,高兴(vs愤怒)的面部表情诱发了更高的合作水平;对对手合作行为的预期中介了面部表情与合作行为的关系;个体的决策模式既调节面部表情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又通过调节合作预期间接影响合作行为。
阅读链接:在“囚徒困境”中,你会选择合作吗?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