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低估的浪琴

2020-05-18 17:31 作者:杭州云时臻品  | 我要投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石英风暴”的席卷,粉碎了机械表一枝独秀的时代,让制表技术革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制表领域,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制表领域的领衔者还是小众规模的追赶者都经历过最艰苦的磨难,可谓寸步难行。许多制表厂难以维持生计,不甘的倒下,其中就有从巅峰跌落神坛的浪琴。

由于受到石英风暴的猛烈冲击,浪琴不得已将一些机械表的研发成果变卖出去,卧薪尝胆、等待涅槃。奈何石英技术研发成功并推出后并未获得很好的成功,最终浪琴被SMH(现今的斯沃琪集团)收购。

当时的浪琴虽跌落神坛,但它当时的知名度很高,可堪比表圈顶尖品牌,如百达翡丽、宝珀以及宝玑等,加上海耶克推行的营销政策(将收归名下的浪琴档次降低,换用ETA机芯,主打亲民路线),让它迅速跻身热门品牌行列(以另类形式盘活了浪琴品牌)。

时至今日,想必喜欢浪琴的表友,大多喜欢购买康卡斯潜水表、名匠基础款腕表(带日期功能、或比较普遍的大三针)等,其实这并非浪琴的传统优势项目。

曾经的浪琴,在计时表领域拥有极高的地位。

附:自产计时机芯对一个品牌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了,献出你的膝盖吧!

自1832创立以来,浪琴通过不断的发展及创新,在1878年,凭借全新的制表技艺,研发出一款简单的计时机芯20H。要知道在很早以前,包括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在内的许多顶尖品牌,都是从Valjoux(现在的ETA,经典计时机芯7750,也是现在的ETA 7750),Lemania(现宝玑御用机芯厂)等专业计时机芯厂购买半成品机芯,用来生产自己的计时表。而浪琴不仅拥有全部自产的计时机芯,而且计时机芯的品质还非常高,可想而知,浪琴的辉煌很高。

1888年,浪琴推出21.59机芯,这款机芯是在20H机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旨在让走时更精准。

1913年,浪琴为单按钮腕表开发机芯13.33Z。

1936年,浪琴著名的经典计时机芯——13ZN问世,这款手动机芯制作时极为复杂(机芯内部构造盘曲交错,零部件打磨精细,倒角处理细腻,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想必这种构造放到如今,恐怕也就只能在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宝玑、朗格等少许品牌的手表上才能看到,纵观浪琴推出的时间节点,制表技艺可谓恐怖如斯。

而这款制作复杂的机芯还拥有两种版本,一种为单按钮,一种为双按钮。

两种版本,功能不一,单按钮版本配备30分钟瞬时(飞返)表盘,双按钮版本配备60分钟累计表盘,设计独特,别出心裁。但由于成本过高且产量有限,对于市场的竞争有心无力,售量无法与Valjoux、Lemania的半成品计时机芯相比。话虽如此,但配备13ZN机芯的浪琴表放到今日,已是收藏、拍卖界的宠儿,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

附:赶紧去古玩城转转,万一淘到一块呢?


1947年,浪琴计时表的大成之作30CH手动计时机芯问世。30CH相比于13ZN,品质不减,成本更低,是一枚品质优异、经济实惠的手动计时机芯。可能这就是30CH可以成为13ZN的替代者的原因吧。

这款机芯内部构造相比于13ZN而言有所简化,降低了制作机芯时的一定成本及复杂程度,让机芯更切合实际。当然,搭载此款机芯的浪琴表传承至今也是具备极高收藏价值的腕表。

除了自产计时机芯之外,浪琴的自主研发的自动上链机芯也是一绝。

1945年,浪琴推出搭载自动上链——22A机芯的腕表。这款机芯的研发对于浪琴而言,属于一项重大的挑战。当时自动上链机芯的研发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许多自动上链的机芯皆采用摆锤或撞陀的方式实现。而这款机芯则是浪琴对自动上链技术进行全新调整后研发出来的,是最早一批使用现代自动上弦技术的品牌。

1977年,浪琴机芯史上的一部巨作诞生——L990机芯。这款机芯就是诞生在石英风暴年代,属于上面提及的变卖研发之一。其属于超薄系机芯,厚度仅为2.95毫米。最不可思议的是,超薄的机芯内还配备了两个发条,动力储备可达44小时。除此之外,还配备了瞬跳日历功能。由此得知,浪琴的自主研发水平之高毋庸置疑!

后来,浪琴将这款机芯卖给了Lemania,Lemania重新推出浪琴L990机芯,命名为Lemania 8810,并将这款品质优异的自动机芯供于制表领域的顶尖品牌,如宝玑、江诗丹顿以及罗杰杜彼等。

后面,Lemania被宝玑收购,浪琴L990机芯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宝玑名下的机芯。随后,宝玑将L990机芯安装硅摆轮,并命名为591A,使用在宝玑的手表上,沿用至今。

这就是浪琴,被许多表友低估的浪琴。

被低估的浪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