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力、批评与赢:由一个视频想到的
写这篇随想是看到了这个视频:

看到评论区的一片嘲讽之声,本待退出,但看到毕竟还有一些观众认真地在讨论问题,又看到了作者的2P写了自己想说的话。我观其言,倒并不是我们已经见熟了的那种胡搅蛮缠、满腹恶意的纯乐子人,而是想借此表达自己委屈的愤怒,尤其是表达对asoul粉丝群体的不满。这种委屈的愤怒,我们在太多脱坑ASOUL的前粉丝身上看到过了,由此引发我的一番感想如下。前半部分发在了评论区里,后半部分太长,我就整合一下专门开一个专栏发出来。因为是随想随写,主题并不统一,总之是围绕着粉丝这个话题展开的吧。

如果面对问题,我们不去解决它,而是只用否定、合理化的手段忽视实际发生的变化的话,矛盾只会积累,事态爆发时只会更加激烈,这是过去两年多ASOUL粉丝生态恶化的带给我们的实际教训。
作者做这个对比想说的其实是2p,他试图表明,ASOUL成员的歌力并没有进步(说实在的,我不确定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耳朵木得厉害,实在不敢妄下定论😂,重点在于后段),而现在的粉丝却无视这种情况,只会无脑地表扬,这是粉丝的堕落——当然,我们知道有些人喜欢再把这种堕落和成员出走结合起来,论证某一部分(前)粉丝是更优秀的之类,这些观点是否合理,我们暂且不谈。
作者试图暗示,自己在“照搬历史”,因此比试图灌输一套构建起来的历史的人更加“客观”,还在在2p末尾举了一些例子,试图表明“以前的粉丝是真的关注她们的歌力的”,我怀疑这可能是一般人对历史叙述常见的误解。其实只要你在叙述历史,那么你对材料的选取以及措辞的选择就已经体现了叙述者的历史观,即使是史料汇编,也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对于没有经过历史学术训练的人来说,这个倾向就更加明显了。
就up所举的那几件事情来说,把当初针对嘉晚的歌力探讨和贝拉的MV争论归为一类事是否合适就值得讨论,把针对《有何不可》的批评称为“评论区冲了几千条”的说法也是非常值得再考察的——当然,对于编撰者自身来说,这些东西当然是合理的,但是这种构建出来的合理性,这种归类本身就提示了作者的倾向,(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作者想说的潜台词。我无意就这种叙述表达的倾向本身争论对错,只是想表明一点,即看似完整全面的叙述背后其实也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抚平矛盾、简化面貌的工作,有时候,“怎么会是呢”看似让无可辩驳的答案呼之欲出,但是实际上也只能说是一家之言罢了。
那么我在这里暗示了一种相对主义吗?就是说,不管怎么样也好,反正大家都是主观的,那就随便怎样都好,“3u”也是对的,“asoulwiki”也是对的,大家各自围成一圈各自满足就可以了,无所谓好坏吗?可能毕竟还是有些好坏在的吧。如果要说什么是好的历史叙述,我想,展现了历史场景中真实、复杂、矛盾的面貌的,应当是更好的历史叙述——如果我们能看到历史情境是由想法性格行动各异的人共同构建的,如果我们能展示出这种纷繁复杂的面貌,这种历史叙述应该是更加值得追求的。
要做到这一点,恐怕我们都需要一点“理解之同情”的精神,如果我们仅仅止步于某些人不可理喻、某些群体世风日下又或者蒸蒸日上的粗线条叙述,而不能理解某种情境出现之不得不如此的种种因素与选择,那么我们恐怕只能在历史的外头打转,能获得一些残缺不全的了解,却无法真正的理解。
要做到理解,恐怕我们首先要正视现实,我在开头就感叹,用否定、合理化的手段去掩盖问题是无济于事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回首去年4月份大家普遍的盲目乐观之下一到510遭受打击后的反攻倒算,把几月来一年来的所有不满一股脑发泄出去,狂暴地砸碎一切却没人在意检查事实,就可见一斑。所以我现在的感想是,不能逃避问题,如果我们看到问题就首先想着生气,首先想着怎么反驳表示问题不存在,甚至去质疑立场、划定成分、党同伐异,那么我们只能在表面的和谐下掩盖问题、积蓄矛盾,等待下一次更激烈的爆发。

于是我们终于回到了开始的问题上,asoul成员的歌力退步了吗?我不懂唱歌,对这个问题无从置喙;但是asoul粉丝是否有变化?这一点我的答案则是肯定的。我并不想用堕落、饭圈化、只会赞扬这类词语来概括这种变化,在我看来这类词语是不准确、简化的、带有无用的潜台词的,但是如果我们关注成员的评论区长时段内的变化,我们的确会注意到,因为表演者直播的表现本身产生的在成员评论区的争论的确是大幅减少以至于几乎绝迹了。而且也有很大把握说,这个减少的趋势虽然一直都存在,但是自510之后的确是更加明显的。否定这个现象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实际发生的变化。
但我在这里想表明的是,这个现象本身并不简单地指向“粉丝的堕落”“饭圈化”之类爽快的答案,而是表明了510之后asoul粉丝生态更复杂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导致了ASOUL评论区面貌的改变,其中当然包括批评的减少。对于这种变化,我现在还没有一套全面的看法,这里只能提几个小点。
粉丝规模的扩大与交往模式的变化:早期的asoul粉丝数量少,成分较为单一,凡是能看进去那时的粉丝社区的,都是对粉丝使用的语言交往方式高度熟悉的同道中人,因此相互之间都有较强的了解和认同,他们的交往方式更偏向于熟人之间的探讨;在早期社群中,得益于这种较高的相互熟悉程度和信任度,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发言更容易被粉丝发现并顶到前排,因此早期评论区的争吵形态往往是,针对某个问题一开始评论区各抒己见,这时热评会频繁地更迭,这表明不同的意见之间正在相互交锋,而一段时间后,热评排位将会趋于稳定,这时热评往往代表了粉丝初步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往往是较为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的。
随着粉丝规模的扩大,各类文化圈内的粉丝都加入了日常讨论中,这时不同的语言风格、交往方式、以及强烈的身份认同本身都在社交圈扩大的过程中被稀释,以往那种熟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变成了常见的陌生人社交,原有的共识被打破,要么重新普及(如21年中高频率的au科普文、塑造种种成文的的行动),要么不再被遵守,沟通所需的成本上升了,更容易出现误解与价值取向差异带来的争执,这时的争论就显得更加无序混乱。同时,扩大的粉丝圈内部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分化,这就导致了粉丝间的争论更容易偏离问题本身,走向立场之争。
不宽容的讨论氛围:这种情况引向的结果就是,评论区的氛围日趋不宽容,即容不下不同意见,而且对不同意见使用人身攻击的手段而非探讨问题。这里要提出一种常见的误会,很多人认为“现在(这个“现在”,你可以在2021年2月份之后的任何一个月份找到)的asoul一说话就老是“堵嘴”、容不下不同意见”,其实这种历史悠久的感叹只说出了一半情形,实际上在整个互联网上,不允许人发表不同意见是普遍情况,曾经asoul的黄金时代(同样,这个黄金时代也可以根据说话者的立场不同,从asoul出道到现在的任何时刻找到)的区别仅仅是,在某一时段的asoul除了被“堵嘴”之外,有时候也会有不基于划定身份、就事论事的讨论。
但是要注意到的是,随着粉丝规模的扩大,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少见,而身份斗争则日益激烈。可以说,早期的asoul粉丝社群是拥有强烈共识、独特风格的群体,后来却越来越被拉到互联网的平均讨论水准上。(当然,我在这里绝不暗示是后来的粉丝导致了这种局面,这种变化是由以规模扩张为生存动力的当代文化产业内在地决定了的,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与具体的某个人、某几个人关系不大)
这种党同伐异的事情,我们已经见过太多,这种发言之前要左顾右盼三思后行的隐形限制,显然是现在针对成员批评减少的直接原因。此外,不宽容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我们在发表批评时也越来越不宽容,越来越被拉到了互联网的平均水准上。我想用某些小孩子发脾气的样子来做个比喻,这种小孩子平时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委屈,但是一旦爆发后说的话往往是充斥着愤怒与绝望的,他们并不希望得到安抚或者补偿,任何讨好的话语也不可能改变他们的怒火,只能让他们自己在无益的精神内耗中变得更加偏激与暴戾:我们的世界充满了这样的小孩子,那是善于塑造迫害者与被害者的高手,他们的怒火充满了虚无的破坏力。
遗憾的是,这种对愤怒、对讨论问题的错误理解已经成为了我们对发表意见、开展讨论的基本认识,这是我们的悲剧。这里不能再展开谈这个问题了。
孤岛化的讨论方式:这种情况下,原本高度同质的粉丝社群的讨论场所也分化了,这种分化本身则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误解与冲突。这个趋势的标志就是B站、贴吧、豆瓣这几处主要的粉丝论坛的日趋孤立。早期的观众往往同时是这三种论坛的成员,A论坛的梗很快就能传到BC论坛,成为共享的文化符号,大部分成员对各个论坛的动向、他们关心的话题、争论的内容都能及时了解。但是随着粉丝群体的扩大,相当一部分粉丝并不关注贴吧、豆瓣的论坛,贴吧与豆瓣之间、贴吧与豆瓣内部,也产生了分化(贴吧和豆瓣使用者的相互攻击、各种不同的小吧及豆瓣李涛组的建立)。这种情况下,想要在粉丝内部建立有序的讨论,从而导向共识的难度就更大了。
一个例子是,21.6.8日,针对握手券发生的粉丝抗议活动中,相当一部分在B站活跃的用户同时也是贴吧和豆瓣的双料使用者,他们可能是把在贴吧发的贴原封发到豆瓣,再复制到B站里,而评论区的观众很多早在论坛里就已经看过了同样的内容,并且认同其表达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粉丝的联合抗议很快成形,迅速地施加了相当一致的意见与诉求。但是在22.1.6针对向晚二创回的争论里,取而代之的是,能同时在豆瓣与贴吧如鱼得水的用户基本已经没有,而更主要的是,大部分B站评论区发言的粉丝压根不了解也不关注这些论坛的意见,这就导致不同的意见只能在更小的部落化组织里流通,到了明面上的冲突时,就只能各说各话,难以形成统一的观点。
即使如此,一个有利因素是,由于B站用户成为了粉丝群体中的主体,所以只要有一个平台供这部分用户交换意见,那么起码的共同意见总还是能维系的(这也是我个人在21年到22年中,长期以来对asoul粉丝群体抱有信心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这个交换意见平台的失去,现在asoul虽然有着远超千人的愿意发声和讨论的粉丝体量,但是这些讨论却没办法聚集在一个稳定的平台里被看到和讨论,这就使得粉丝进一步孤岛化,或者变成了孤家寡人一个人看asoul,或者投入某个小论坛或者讨论群组,在回声室里加重偏见的生产,这就使得粉丝的意见更加分散,共识更加难以产生。这种情况下,想要提出针对成员的反对意见就更成为了一种危险的事情,因为你在发言前无法预期谁会和你有类似的观点。
评论区规则的改变:上述这些发生在粉丝社群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在评论区规则本身,由于这个变化,现在评论区已经无法发挥交流意见的功能了。这里面尤其重要的是,现在评论区的排序并不能大体展示粉丝的态度,并不表示粉丝的一般意见,而只是随机的排布;同时长篇评论往往不能稳定存在,这就使较为复杂的思考无法展开,这种情况下,发言者发言的意愿当然会减弱。想要表达批评意见,短篇的文字往往是不够用的,而现在这种滑稽的局面是,无论是批评还是反对意见,都有可能突然间一起消失,确实叫人哭笑不得。
510之后,粉丝地位的弱势:以上的变化适用于评论区的批评变少的长期趋势,但是没法解释510之后批评意见的几乎销声匿迹。对于这一点我目前只能提出一个侧面的想法,那就是510后,粉丝在面对官方时地位趋于了弱势。对于510后仍然留在asoul社区的粉丝而言,510显然是一起重大的乌龙事件,是一场基于误解的错误行动。对于510之后粉丝的严重流失、粉丝社群的活力丧失、直播营收减少等等变化,510期间不追究对错的盲目行动难辞其咎。
以往,asoul的粉丝虽然未必总能实际影响asoul的运营策略,但是在与asoul官方交涉时总还是有相当的底气的。但是在510之后,虽然粉丝们表面上还是可以调侃驼子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但是面对过往的错误,以及显然空前严重的asoul生存危机,质疑asoul的表现也罢、运营策略也罢都变得越来越缺乏底气。在“活下来”成为了粉丝心中一致的期望之后,粉丝在相当程度上交出了自己对asoul运营策略的干涉权(尽管是形式上的),而选择支持官方做出的决策。这一点我们可以观察过去半年来asoul在二创激励、付费激励等方面的变化,如果这些变化发生在510之前,毫无疑问每一个都必将引起粉丝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如何姑且不论,我也并非暗示如果在以前这些举措就必然被反对,更不暗示我认为这些举措是错误的,或者这些举措表明了某种堕落),但是实际情况是,即使有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也没有引动太大的波澜与激烈的冲突。
在此之外,所谓的“饭圈化”似乎也是导致评论区变化,缺少批评的声音的缘故。不过在我看来,仅仅用一个空泛的“饭圈”概念来容纳一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现象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其内涵做更准确的界定,然后考察其演变过程,才能给予其一个合适的评价,这一部分值得一写,但不是现在的主题。
在这里我想要表达的是我的担忧。我并不认为有争吵的评论区就一定是好的评论区,正如我不赞同没有争吵的评论区就是好的评论区一样:争吵可能是在无意义的攻讦与内耗,但也有可能是在就冲突进行协商和交涉;和平有可能是在相互理解基础上友善相处,但也有可能是缺乏参与感的表面功夫。无论是争吵的评论区也罢,和平的评论区也罢,重要的是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不能再问题面前转过头去,假装问题不存在,否则,否定问题只会导致矛盾的积累,最后是激烈的爆发,届时事态走向如何很大程度就是不可控的了。过去的事情已经一再提醒着我们这样做的后果。
我最后想说的是,网上冲浪很多时候的确只是个娱乐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只用最简单的爽、赢的逻辑去对待事情,忽视问题、掩盖问题,那么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在一片感觉良好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世界头也不回地走下坡路:这一点,对asoul的粉丝而言是如此,对于曾经是asoul粉丝的另一个社群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