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3 哲学的基本问题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3、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叫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恩老师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具体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指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凡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指思维能不能认识并正确反映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用恩老师的话来说:“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是基础。
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于它是哲学上一切其它问题分歧的由来,是解决其它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哲学家都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
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因而都是错误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但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贯彻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却背弃了这一原则,陷入历史唯心主义。马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认为在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决定精神,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承认精神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就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并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马主义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对几千年来哲学史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哲学上两军对战的实质和哲学史发展的规律。
教员在革命实践中,坚持马主义的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同时又充分肯定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重要原理,这是对马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是我们识别真假马主义的思想武器。我们掌握了这个武器,就能识别各种反马主义理论、思潮和口号,就能够揭露出它们所推行的思想政治路线都是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理论基础的。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