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斥巨资制造导弹,以武拒统只能加速覆灭

文/行走斯图卡
美国在阿富汗遭遇了一场彻底的失败,用BBC的话讲:这是一次教科书级撤离行动,如果真要写成书的话,书名应该是《如何输个精光》。我们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对岸当局居然也对美国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并且被阿富汗局势吓成了失心疯,要举债生产导弹!
据《环球时报》8月22日援引岛内媒体的报道称,蔡英文当局计划提出一个2000亿新台币的特别预算案,用于加速提前量产各种“源头打击”型导弹。
所谓的“源头打击”型导弹,就是远程巡航导弹这类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在对方发动进攻前,先行摧毁对方阵地的武器。具体落实到台湾地区来说,就是被对岸一再吹嘘、就是不见服役的“雄风-2E/ER”型巡航导弹,以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中程/中远程弹道导弹。
2000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00亿,对于台湾地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每年军费的54%左右;看得出来,台湾当局魔怔了,被阿富汗局势和美国的拙劣表演吓得不轻,都失去了基本思考能力。
对于岛内当局来说,2000亿新台币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加上6月份通过的“纾困”预算刚刚举债2600亿;民进党统治期间,全岛民众人均负债已经超过27万——这种穷兵黩武的做法,有用吗?
姑且不说台军的整体水平,光一个要打本土“高端”疫苗都能吓出一大堆逃兵,单说这个导弹量产:一方面,台湾没有完善的军工体系。有专家估计,就算对岸现在立刻完成了所有那些导弹的生产技术研发,由于缺乏基础设施,进入大批量生产也至少需要5到10年的准备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装备能生产多少不是对岸能自己决定的,而在于能买到多少部件。由于台海问题的敏感性,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愿意向台湾当局提供技术和设备,就连美军都不愿意将先进一点的技术吐出来。
另一方面,台湾的战略纵深也就那么一点大,解放军一旦启动武统程序,全岛都是前线,都在火力的直接打击范围内。对岸能够存储、发射导弹的军事基地也就那么几个,堆得再多也是一波带走;连美军面对解放军的时候,都开始搞“分布式杀伤链”战略,强调分散部署,对岸就巴掌大的地方如何分散?
最重要的是,对岸想跟解放军比导弹规模?比导弹的生产能力?毫不夸张地说,解放军有些导弹光一个型号的数量,恐怕就已经远远多于对岸所有的导弹数量。
前些日子,大陆官方媒体曝光了一款在东风-16中短程弹道导弹技术上改进的新型导弹,官方描述是“成功拓展了火箭军新质弹头种类,提升了常规导弹多模精打、毁瘫节点、融合抗扰、先遣破敌能力,有力提升火箭军体系攻防水平”。
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是通过改进弹头的方式,让老装备发挥出了新的战斗力,而作为一款已经列装多年的成熟型号,东风-16的装备数量或许用“管够”两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大陆在这个节骨眼上,曝光这样一款导弹,用意何在,对岸心里应该清楚。区区2000亿新台币就想打造一个媲美解放军的导弹武器库,我们只能说,贫穷限制了井蛙的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台军没有中远程中继制导的能力,这些中远程导弹其实就是没头苍蝇,打中哪里算哪里,这些导弹真正威胁到的不是解放军,而是大陆的民众;岛内当局妄想借此来“吓阻大陆”,本质上就是活脱脱的恐怖主义!
正如《环球时报》警告的那样,如果对岸当局执意发展这种恐怖主义式极端进攻能力,大陆必然会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要求它们立刻终止相关活动,否则不管是斩首还是全面接管,我们一定会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