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原子物理学)知识梳理与例题选讲:§04 矩阵力学简介

第四章说明



线性代数知识回顾

# 线性代数


##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 线性空间【集合】
- 封闭性
- 运算律
### 基
- 线性无关
- 线性表示空间中任一元素
函数空间:函数元素构成的空间也是线性空间

函数空间P3(x)的其中一个基

### 坐标向量

例子

- 坐标向量与量子力学的关系
薛定谔方程定义一个状态空间(由全部的解构成),组合数指的是坐标向量

### 坐标变换
同一元素的坐标向量随着基的选择的不同而不同

#### 表象
在薛定谔方程中选择不同的定态【即基】,则其状态空间也会不同【即向量坐标】
- 表象:【量子力学】选取不同的基而有不同的向量坐标(过程为表象?结果是表象?结果是表象,即向量坐标是表象)
- 能量表象:由定态能量【基】而解出的状态【向量坐标】
- 动量表象:由定态动量(方程中为波矢k)【基】而解出的状态【向量坐标】

#### 过渡矩阵

过渡矩阵
定义:如下图中A为过渡矩阵

例子

### 特征向量(本征值)
定义

例子


#### 回顾薛定谔方程


一些定义

### 相似变换

相似变换

#### 正交变换
- 标准正交基:长度均为1(范数为1),内积为0

如

- 正交矩阵特点:矩阵的转置P^T = 逆矩阵P^-1

- 正交变换(A正交相似于B)

充要条件

#### 酉变换(Unitary)
- 厄米共轭:共轭矩阵的转置P^H
- 酉矩阵特点:共轭矩阵的转置P^H = 逆矩阵P^-1
- 酉矩阵:长度均为1(范数为1)相邻两列相互正交,内积为0【注意:复数的内积计算】

- 酉相似 (A酉相似于B)

充要条件

# 章节结束语
- 表象
- 本征
- 厄米
- 状态正交?
态矢及其性质

# 态矢及其性质
## 薛定谔方程与线性空间


物理意义:

## 态矢
- 态矢的定义:波函数在向量空间中所对应的矢量

注意:组合系数(向量坐标)不相同
### 态矢的运算
#### Dirac符号
- 列矢量:右矢(bra)

- 行矢:左矢(ket)

注意:此处的厄米共轭记为上标+,即:量子力学通用记法
#### 运算法则
- 加法
- 数乘

组合系数(矢量坐标)中包含波函数ψ的时间部分

- 内积【复数的】

注意:需要对y分量取共轭
物理意义:体现两件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 外积
区别:叉乘为向量【数学】;【物理】态矢的外积乘积为方阵(矩阵)
#### 运算的补充结论
n为向量标准的正交基

- 标准正交性的描述:由态矢的内积判断

- 单位矩阵的构造:态矢的外积

- 矩阵的元素提取


### 态矢的性质
#### 正交归一性(基)
区别:标准正交基:长度均为1(范数为1?),内积为0

内积【复数的】

- 证明:可通过积分表示状态函数ψ具有正交性(注意:式子中的ψ不是指波函数ψ)

** 运算规则
厄米算符(上标+)的等式性质,暂时不去证明;哈密顿算符的转置的运算规则,如上up所指处

** 证明过程


a) 当 i≠j时

上图中ψ_i^* ψ_j = 0的物理意义:【提示】本征函数ψ的波函数之间不相干(如干涉)
其中:本征值的定义

b) 当 i=j 时

#### 组合系数的归一性
其中组合系数即为向量坐标
利用状态函数ψ具有归一性:即总概率P为1(其中概率P_i = |ψ_i|^2)


展开,同时利用正交归一性(基)

可得

最终可得

#### 物理量的均值

如波函数ψ的时空函数ψ(x,t)的均值

变换的原因:【[明确]利用状态函数ψ的正交归一性空间函数变换为对角矩阵】
如:动量P

- 均值 f:<f>利用状态函数ψ的正交归一性的证明


薛定谔方程的矩阵形式

# 推导出矩阵形式
## 分离时间与空间部分

## 带入求解
代入含时薛定谔方程【补充:在历史逻辑上,海森堡(与波恩、约尔当)与薛定谔方程均为二者独立推导所得,两式等价】

利用正交归一性,可得



注意:此处的薛定谔方程组的矩阵形式,中ψ矩阵中(c_1,..,c_n)的方程组,而求解方程即为求解微分方程组

## 方程的应用

双态问题的经典模型

- 双态系统:有且只有两种状态的系统
# 背景知识
求磁矩的变化规律

# 电子磁矩
## 轨道磁矩
其中磁矩μ


## 电子自旋
电子自旋具有量子化

能量ω

# 经典方法的研究
## 拉莫尔进动


角速度,也称为拉莫尔频率
## 双态问题
### 磁矩的状态
磁场B,此时可知能量ω最大时,磁矩μ与磁场B反向

外加磁场B_1(射频场)

- 研究问题
加上射频场后的运动状态

### 受力分析【经典方法】
将一个线偏振磁场转化为两个互相反向旋向的磁场

#### 旋转波近似

在磁矩μ为参考系中(在地面系中角速度ω_0),同向旋向磁场的相对角速度为ω+ω_0,反向旋向的相对角速度为ω - ω_0(外加旋向磁场的角速度为ω)

忽略与共振频率较大的圆频率

可得

然后以旋转磁场B_1为参考系

磁场在参考系内为

将等效磁场合成为B_{eff}


- 定量计算
a)求解旋转频率


b)求解磁矩在z轴的投影μ_z






求解MM'


求解α


求解磁矩在z轴的投影μ_z



# 章节结束语
双态问题的矩阵力学解法

# 矩阵力学的解法
## 双态问题
- 定义: 能量的不同状态。此题目中的不同状态为磁矩向上和向下两种状态,即代表了能量高低的不同状态(磁矩向上E_1,高;而磁矩向下E_2为低)
注意:上述的磁矩状态在无外磁场时,即只有磁场B_0的本征态【特征向量】


注意上式中 c_1、c_2代表对时间求导
### 求出哈密顿矩阵H

#### 求出哈密顿矩阵H_0


本征态表示下,矩阵必为对角阵
注意:圆频率ω_0不是固有频率,这里是量子力学下的频率,为能极差而产生的频率。
#### 求出哈密顿矩阵H_I



可得

H_z矩阵的分析
- 主对角线

- 奇宇称:奇函数对称的性质分布?
- 副对角线的分析

#### 求出哈密顿矩阵H
将cosωt转化为指数函数,并结合H_0矩阵的结果,可得最终的H矩阵表达式
已知H_0为

则,可得总哈密顿矩阵H的表达式

### 求解方程组

#### 换元

#### 近似处理

进一步化简可得

#### 进一步变换

可得最终结果为

#### 求解平均磁矩

### 结果分析

#### 最值分析
- 能量最小值,即初始条件时

- 能量最大值,投影μ最小值

当δ=0时

此时处于共振状态

# 章节结语
- Bloch球:表示磁矩的运动过程【后面章节讲解】
- 优化矩阵力学的解法
其为非常系数微分方程,求解困难。拓展:能否可以像经典解法一样?可否选取转动的参考系,即转动的基?
缀饰态方法

# 转动参考系

## 方程变换
设在静止参考系与转动参考系的关系如下,则可得含时薛定谔方程为:

将左式变换为标准形式,可得


## 选取变换矩阵A


使用原基表示变换后的基

可得变换后的基为

## 求解哈密顿矩阵H
过程类似,即(可自行查看上一节的过程)
- 求解在原磁场B_0下的哈密顿矩阵H_0
- 求解在射频场B_1下的哈密顿矩阵H_I
### 原定义上的改动
- 势能的定义

- 圆频率ω_R -> Ω

### 新的哈密顿矩阵H

## 变换后的哈密顿矩阵H^~

### 旋转波近似
考虑结果后近似,同时考虑矩阵满足厄米共轭的性质,可得

### 变换后的哈密顿矩阵H^~

## 求解薛定谔方程


# 本征态的分析
旋转变换后的哈密顿矩阵H^~的本征值

本征值为

则本征向量为


- 缀饰态:只有在特定参考系下才具有的本征态?
Bloch球

# 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球
- 惯量椭球
研究刚体的定点转动时的研究方法
- 折射率球
光学的折射率分析
- Bloch球
# Bloch 球

构造Block矢量

注:C_2^~ C_1^~*的乘积表示波函数之间的相干程度;μ_z代表磁矩投影的平均值

## R向量的分析
### R矢量的模

其轨迹即为Bloch球

### R矢量与时间的关系


结果为

整理得

Bloch球在Ω矢量在进动

## Bloch球求解问题
### 平均磁矩μ_z随时间的变化

#### 例题:Bloch球
磁矩在磁场的问题

已知条件与问题


注意:整个题目都是在转动参考系下的运算
- 经典分析法

- Bloch球分析法
在存在射频场时

- 0~ t_1时间段
由旋转对称性,设Ω矢量在y轴方向上


- 进动的角度Δθ

- Bloch矢量的状态

- 在 t_1~t_2时间段
此时的矢量Ω


- t_2~t_3时间段

求解


### 求解本征态问题

本征态不随时间变化,则


由共线性质可得

由上式子并结合Bloch球的性质,可得方程组

# 章节结语
不确定关系
不确定关系II
# 开篇

# 算符的关系


由上的算符之间产生的矛盾,需要引申出一些概念
## 量子泊松括号

### 定理

证明定理——使用反证法
证明算符时,常使用其对应的作用函数表示

由此可知量子泊松符号所引申得定理,可表示为



证明分析
## 算符不可对易
### 位置x与动量p


结论:位置x与动量p不可对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不确定关系

### 能量E与时间t

能量E与时间t不可对易
# 不确定关系
## 算符均值的不等式

判别式法

利用关于泊松符号的不等式

### 证明不等式
构造二次函数



求出构造函数的各个项数
- 二次项

- 一次项

- 常数项

可得构造函数的表达式

可得

### 标准差与算符的不确定度的关系


可得

## 具体的不确定关系

# 章节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