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问题解答汇编》(37)

2022-12-20 12:4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37)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会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商品价格也应该降低,但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价格却不断上涨呢?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商品价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同时也取决于货币(金或银)价值的大小。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高低同商品本身价值成正比例。商品的价值愈大,其价格愈高;反之,则愈低。在商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的高低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货币价值愈小,商品价格愈高;反之,则愈低。例如原来一支钢笔的价格是五元。如果金的价值降低了一半,则一支钢笔的价格就是值十元。由此可见,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是商品价值增加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货币价值下降引起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商品的价值也随着不断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也应该随着下降。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开采金银的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货币的价值也随着不断下降。如果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依同一比例下降,则商品价格不发生变化(虽然商品的价值是下降了)。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虽然同时下降,但商品价值的下降速度较货币价值的下降速度慢,这时虽然商品价值下降了,但它的价格却反而上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种情况。如在16—17世纪,由于开发美洲金银矿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金银的价值降低了。这些金银流入欧洲后,就引起物价上涨。这种情况在经济史上叫做“价格革命”。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商品的价值虽然降低了,但它的价格仍然上涨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以后,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通货膨胀。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和同一货币单位平均周转速度决定的。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使它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但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由于纸币是不兑现的金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因此,它的流通也就以金币流通规律为基础。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价值。如果国家发行的纸币相当于一定期间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那末纸币在流通中就能稳定地代表一定金币的价值而不致贬值;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纸币就会相应地贬值,因而引起物价上涨。假如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金币量为一亿元,但却发行了十亿元的纸币,这时纸币就贬值了,一元纸币只能代表十分之一的金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就要上涨九倍。资产阶级国家为了弥补预算赤字,总是滥发纸币,使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商品价格总是不断上涨的。

  在帝国主义时代,垄断组织人为地提高价格(即垄断价格),也使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政治经济学问题解答汇编》(3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