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子人是否“愤世恨俗”?【互联网求生指南(哲学分析专栏)番外1】
“乐子人”总是强调或处处体现出自己的“愤世恨俗”,在我看来,的确“乐子人”是“愤世恨俗”的,却不恨“世俗”,乐子人以一种反世界性,即反对对现实世界的强调。对生活在世界中的具体实际情况的关注往往是以戏谑的批判形式展现,我通过以这种形式的“反世界性”推断出的“愤世恨俗”。
同时乐子人的原始群体自我概念的主体是乐子和对低廉泄欲的追求和铁律,他们并不把重心放在现实的、可以观察和理解的世界上,由于哲学中的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是关于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哲学立场,而并不直接涉及行为的道德或伦理层面,所以很难单纯地归类为非理性主义或反理性主义。但我通常喜欢把他们归类为反理性主义,因为我们要尝试归类的话,这种行为可能更接近于某种程度的反理性主义,因为它以直接戏谑的否定或贬低理性的作用,在情绪和欲望的驱动下行事,而并没有尊重或利用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而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看作是一种宗教性,他们都同时具备对非理性元素的重视,如:直觉、情感、信仰、神秘体验或超验现象的重视。(只不过有时反理性主义会以非理性元素的角度再次审视事物,我承认,这和宗教性有的出入,这取决于它们的极端程度)
具备对自由和创新的强调,这很好理解,简单且片面来说——某种程度的反权威主义(反世俗也行),在这种语境下是一种对个人的自由、创新和多样性,抵抗对统一、反规则或常规的过度强调(还是那句话“这取决于它们的极端程度”)。【可惜乐子人思想反抗权威的方式是创造另第二种观点并堵死第三种观点,好在这对它们来说无所谓】
具备对超越的追求,简单说“超越对日常生活和现象的现实”,极端点就是“忽视对日常生活和现象的现实”,再极端点“反对对日常生活和现象的现实”,还是那句话“这取决于它们的极端程度”。
总之,这都符合一种宗教性,同时具备宗教性和反对对现实世界的强调,恭喜,这完美违背了世俗在哲学学术界的通常看法,即非宗教性和世界性,于是我辩证出“乐子人”的“愤世恨俗”可不可以?可以。但在这里我要推翻我的辩证,我不认为其中我提出的宗教性合理,比起宗教性我更认同其他,因为宗教性并不和理性主义的观点相悖,而反理性主义的道德的相对主义【或其他相对主义】却和宗教性相悖,与此同时,反理性主义和非辩证主义的核心观点并不出入,甚至相符,于是我认为乐子人的反理性主义是乐子人非辩证思考方式的缩影,因为它们都有着抵制辩证性的倾向和对绝对性的追求,而非辩证思考方式用固定的规则,绝对的原则,或者一元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它们依赖于确定性,一致性和简化,以单一的实体或者概念看待问题体现的又可以是一种世界性和世俗性,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拒绝或忽视一些形式的复杂性,对一元论的倾向和对确定性的追求,在这种角度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思考方式,即非辩证思考方式。
于是,重回主题,“乐子人”是“愤世恨俗”的,却不恨“世俗”。没错,“乐子人”的确“愤世”, 对对现实世界的强调等等体现出似有似无的宗教性,但却以世俗的思考方式,甚至更极端,“乐子人”想反抗权威,但自己最后却成了新的权威。“乐子人”“愤世恨俗”最后却还是逃脱不了“世俗”,“乐子人”追求乐子,最后却只能靠着无抵制的泄欲填补自己互联网上的“不输”。
以上就是【互联网舆论求生指南(哲学分析专栏)】的番外1了,你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之前说的乐子人个人见解篇的篇0,之后的番外2大概是关于尼采哲学是不是一种反理性主义或虚无主义的个人见解。
还有几点我解释一下,有些东西看不懂,如:“辩证性”可以去看看我之前的【互联网舆论求生指南2】详细说明的辩证性,一些我说的地方不清楚如“对抵制辩证性的倾向”,这大概意思就是说——非辩证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都抵制接受事物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元性。非辩证主义者倾向于寻找单一的解答,而反理性主义者可能会质疑理性的能力来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在哲学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可以上网查查。我说的其他不清楚的地方也都可以去查询一下。
文章就到这里了,下篇再见,如有异议,尽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