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塔拉·韦斯特弗
“我想起那个梦,那座迷宫。我想起那些高墙,他们是用粮袋和弹药箱砌成的,也是用我父亲的恐惧和偏执、经文和预言筑成的。我曾经想逃离迷宫,逃离其中令人迷惑的弯道和不断变换的路径,去寻找珍贵之物。现在我明白了,珍贵之物就是迷宫本身。就是我在这里的生活留下的一切:一个我永远无法理解其规则的迷团。因为那些根本不是规则,而是一种意图围困我的牢笼。我可以留下来,寻找曾经的加;我也可以现在就走,在墙壁移动、出口关上前离开。”
这本书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书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在本书中,我的父亲是一个极度偏执的人,在他的偏执之下,我们不被允许上学,不被允许去医院疗伤,因为那一切都脱离了他的控制。十六岁的我在哥哥泰勒的帮助之下,自学了ACT考试要求的所有科目,最终我成功进入了杨百翰大学,进入大学后,我感觉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我很痛苦,因为我所受的教育与公立教育之间的隔阂足以将我撕裂,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边,在外面我光鲜亮丽,拥有高学位,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永远是那个来自来垃圾堆的女孩。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我逐渐认识到只有打破自身桎梏,才能重获新生;只有选择反抗,才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父亲做的那些准备只是不想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罢了。
这里让我想起了近些年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原生家庭。幼年时期的体验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塔拉在逐渐摆脱原生家庭到最终飞往属于自己的那座山的过程中的挣扎与煎熬,我想应该直抵每一个深受不幸原生家庭之苦的人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最难改变的不是现实中的那座山峰,而是我们心中的那座大山,它将我们永远困在了深山中。幸运的是,作者最终打破了这层桎梏,找到了自我。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从其中走出来的。比如最近几年讨论比较多的:处于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们。长大之后的她们可能有着良好的学历,令人羡慕的收入,但她们中有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从原生家庭中逃脱。有人问为什么她们不能直接采用法律手段脱离呢?形式上的脱离确实很容易,但传统道德的约束力量至少在这些家庭中是相当强大的。即使她们的原生家庭不指责,她们自己也不会停下对自己的唾弃与指责。
最后用作者书中的话做个总结吧!
“我退缩了,逃离了大洋彼岸,让我父亲为我讲述我的故事,向我认识的每一个人下关于我的定论。我退让了太多的土地——不仅仅是那座山,还有我们共同的历史的整个领域。
是时候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