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阿利·伯克号导弹驱逐舰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英文:Arleigh Burke Destroyer舷号:DDG51)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研制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首舰。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是防空为主的多用途大型导弹驱逐舰,使命是用于航母编队和其他机动编队的护航。该舰的具体任务是在高威胁海区担负航母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和对海作战任务;在高威胁海区担负水面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和对海作战任务;为两栖作战编队和海上补给编队担负防空、反潜护卫和对海作战任务;对岸上重要目标用战斧巡航导弹进行常规打击和核打击。 中文名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 外文名 DDG-51 Arleigh Burke-class 前型/级 提康德罗加级驱逐舰 研制时间 1986~1991年 服役时间 1991年7月 舰艇类型 多用途导弹驱逐舰 下水时间 1989年9月 所属国家 美国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所属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策划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这级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于替换从1959~1964年服役的老式导弹驱逐舰,60年代初建成的10艘“孔兹”级和23艘“亚当斯”级导弹驱逐舰90年代初都将退役;二是新研制的这级驱逐舰能够作为“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的补充力量。 研制历程 “阿利·伯克”级最初是在1976财年提出来进行概念设计研究的,当时称作DDX计划,至1979年完成了DDX的可行性研究,列入了美海军1980~1984财年的造舰计划。可行性研究的结果认为:DDX从造价上可以接受大量建造,新舰在防空、反舰和反潜战方面具有编队协同作战的能力。 在审议1980~1984财年的造舰计划时,当时的国防部长布朗建议取消DDX计划,新建一种排水量4000~6000吨,航速29节,以防空作战为主的导弹驱逐舰。美海军的一项研究也表将来水面舰艇的替换中,最急需的是一种防空作战能力和攻击能力很强的导弹驱逐舰。因此,最终美海军推荐了这样一种以防空为主的导弹驱逐舰,并把DDX计划正式更名为DDGX计划。 1980年进行概念设计,1981财年批准DDGX的概念设计。1981财年开始初步设计,编制最高需求书和最高规格书,制订总计划,签订DDGX舰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基本研究合同;并开始编制不同作战部门的系统规格书,作战系统的设计和软硬件的发展。1982财年开始作战系统的工程研究。1983财年美海军完成了初步设计,并开始合同设计,1984年第二季度完成合同设计。1985年开始详细设计。 1985财年的预算中美海军得到了首舰DDG 51的经费,总计11.2亿美元。巴斯钢铁公司、英格尔斯船厂和托德太平洋船厂三家参加了竞标。1985年4月2日巴斯钢铁公司获得了DDG 5l首舰的建造合同。首舰被命名为“阿利·伯克”号,它于1988年12月开工,1989年9月下水,1991年7月完工交付海军。 战舰命名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美国海军有一位功绩卓著、声名赫赫的人物,他就是二战中率麾下的驱逐舰中队驰骋太平洋战区,因其舰队常以31节的高速追击敌舰而得名“31节伯克”,战后曾连任三届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阿利·艾伯特·伯克上将。美国海军为表示对这位将军的尊敬,十分罕见地在将军在世之时就将美国海军史上最先进的一级驱逐舰命名为阿利·伯克级,期望这级军舰能够像阿利·伯克将军一样:快速、灵活、勇往直前。1991年阿利·伯克级首舰“阿利-伯克”号服役典礼上,阿利·伯克本人亲自到场鼓励官兵:“战舰是用来战斗的,你们应该知道怎样做好。”事实证明,该级舰没有辜负将军的英名,可谓舰如其人。 技术特点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是世界上第一级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宙斯盾”系统的核心是SPY-1D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该系统可同时高速搜索、跟踪处理多目标,并具有同时引导多枚导弹进行对空拦截的能力,为“阿利·伯克”级对付2000年前后的空中饱和攻击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前提。 在西方国家海军驱逐舰中首次采用了导弹垂直发射技术 DDG 51级装备了两组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艏部装4个模块,艉部装8个模块,首部备弹29枚,尾部备弹61枚,总备弹量90枚。“标准”防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和垂直发射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混合装载。“标准”导弹的备弹量足以对付2次空中饱和攻击。由于采用垂直发射技术,发射率可达到1发/秒,与常规发射架相比,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并且同样的空间至少可多贮存25%的导弹。 SDY-1D多功能相控阵雷达配合3部SPG-62目标照射雷达,再结合全方位、高发射率的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使DDG 51级成为世界上第一级能够对付空中饱和攻击的驱逐舰。 性能数据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参考数据: 满载排水量 I型:8950吨 II型:8946吨 全长 153.8米 型宽 20.3米 吃水 6.7米 航速 32节 续航力 4400海里/20节 人员编制 I型:346名(22名军官) II型:352名(22名军官) 动力系统 全燃联合动力装置;4台LM2500燃气轮机,总功率78.33兆瓦,双轴,五叶可调距螺旋桨 武备 对陆攻击导弹:56枚“战斧”Block III、IV型巡航导弹,地形匹配和GPS制导,射程1600千米以上,飞行速度0.7马赫,战斗部重454千克。 反舰导弹: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主动雷达寻的,射程240千米/0.9马赫,战斗部重227千克; 防空导弹:Mk41-0型(艏部)和Mk41-1型(艉部)垂直发射系统各1组。1型为64单元,备弹61枚,0型为32单元,备弹29枚(有三单元是吊车,负责装弹)。从DDG59开始改为Mk41-2型。可发射“标准”SM-2 Block III、IVA型防空导弹,指令/惯性制导,半主动雷达/红外寻的,射程167千米,飞行速度2.5马赫;特定舰装备了SM-3 Block 1A型导弹,指令/惯性/GPS制导,红外寻的,射程1200千米/3马赫; 反潜导弹:“阿斯洛克”垂直发射反潜导弹,惯性制导,射程1.6~16.6千米,负载Mk46 Mod5型鱼雷 舰炮:1门Mk45Mod1或2型127毫米/54倍径舰炮,射程23千米,射速20发/分钟,弹重32千克;2座6管20毫米Mk15型“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射速3000发/分钟,射程1.5千米 鱼雷:2座3联装Mk32Mod14型324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6 Mod5鱼雷,主被动寻的,射程11千米,航速40节,战斗部重44千克;或Mk50型鱼雷,主被动寻的,射程15千米,航速50节,战斗部重45千克 雷达 对空搜索/火控雷达:1部SPY-1D型“宙斯盾”三坐标相控阵雷达,工作于E/F波段; 对海搜索雷达:1部SPS-67(V)3型对海搜索雷达,工作于G波段; 导航雷达:1部SPS-64(V)9型导航雷达,工作于I波段; 火控雷达:3部SPG-62型火控雷达,工作于I/J波段; 其他:URN-25战术空中导航雷达;MK XII AIMS UPX-29敌我识别系统 声纳 SQQ-89(V)4(DDG 51)或6(DDG 52~78)型声呐,由SQS-53C型舰艏主动搜索和攻击声呐和SQR-19B型被动拖曳阵列低频声呐构成 对抗措施 2部6管固定式Mk36 Mod12型SRBOC诱饵发射装置,可发射红外干扰弹和金属箔条,作用范围4千米;SLQ-25型“水精”拖曳鱼雷诱饵;北约“海蚊”SLQ-95AEB型和SLQ-39型箔条浮标;2套SLQ-32A(V)2(DDG 51~67)或SLQ-32A(V)3/SLY-2(DDG 68~78)电子战系统,DDG 72及其后续舰开始装备SRS-l测向系统 作战数据系统 NTDS Mod5海军战术数据系统,设有4A、11、14、16号数据链(DDG 72及其后续舰),SRR-1、WSC-3、USC-38卫星通信系统;SQQ 28型LAMPS直升机数据链;TADIX-B战术信息交换系统(DDG 72及其后续舰),22号数据链;海军火力战斗系统 直升机 无机库,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搭载2架SH-60B/F型“海鹰”反潜直升机 总体评价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是一艘以编队防空为主,并具有很强的对陆、对海攻击能力的驱逐舰,“战斧”巡航导弹的远程对陆攻击能力对驱逐舰有深远的意义,是美国海军21世纪的主力驱逐舰。 该舰在费用限额的前提下,装备“宙斯盾”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是I型舰设计的主线,在确保具有对付21世纪初的反舰导弹饱和攻击能力的前提下,再协调I型舰的其他作战能力。设计中的这种主次分明的思想,以及追求经济性、强调编队的协同作战和舰艇生命力、重视可靠性、可维修性和可用性的设计思想是非常正确的。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首次全面采用隐形设计,首次装设核、生、化战“三防”过滤通风系统;装备“宙斯盾”系统,其SPY-1相控阵雷达,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探测掠海飞行的超低空目标;为了应对反舰导弹实施饱和攻击,Mk-41垂直发射系统也装备伯克级驱逐舰,提高了发射率;舰体承受攻击能力强,是二战后美国海军首先采用钢制船楼的驱逐舰,能在恶劣海况下保持高速航行;使用LM2500燃气轮机作为主要动力系统,拥有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 衍生型号 日本 除了美国本身使用伯克级之外,日本在80年代获得美国技术转移,自行设计建造了四艘配备宙斯盾系统(Baseline4/5)的金刚级驱逐舰,成为美国以外第一个拥有宙斯盾舰艇的国家。金刚级的舰体设计完全出自日本之手,不过整体布局明显参照自伯克Flight 1,当然两者在细节上有许多不同,且金刚级的排水量更大些。后续伯克Flight 2A的设计也深深地影响了日本。日本在2000年度便计划建造二艘改进型“宙斯盾”舰艇,这就是日后的爱宕级驱逐舰。爱宕级的舰体发展自金刚级,加装了直升机库,战斗系统升级为“宙斯盾”Baseline 7.1,其基本设计理念与伯克Flight 2A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国 韩国在本世纪初期开发的KDX-3大型防空驱逐舰,于2002年决定采用美制“宙斯盾”系统。KDX-3世宗大王级驱逐舰是韩国建造的第一种宙斯盾驱逐舰,在美国的直接技术协助之下,KDX-3几乎等于伯克Flight 2A的韩国放大修改版本。KDX-3的舰体长度比伯克Flight 2A增加8m左右,武装配备更丰富,满载排水量达到10300吨左右,不像美国伯克Flight 2A为了大量建造,必须严格地控制成本,KDX-3是韩国最高档的舰艇,因此设计上允许更大的舰体与更多的装备,不像伯克Flight 2A做出很多妥协与牺牲。 澳大利亚 伯克级Flight2A在本世纪初期与西班牙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英国45型驱逐舰、德国萨克森级护卫舰等设计一同角逐澳大利亚防空作战驱逐舰(Air Warfare Destroyer,AWD)。2004年8月,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宣布采用宙斯盾Baseline7系统/SPY-1D(V)相控阵雷达作为AWD的防空系统。舰体方面,萨克森级护卫舰与45型驱逐舰改型率先出局,配备宙斯盾系统的改型伯克级(Envolved DDG)与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进入最后决选,2007年6月底,澳大利亚正式选择了西班牙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方案。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舰徽
阿利伯克号驱逐舰巡航
日本金刚级驱逐舰
韩国世宗大王级驱逐舰
澳大利亚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