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以识记为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学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可以具体说是孟轲的学生乐正克。但是,《学记》也吸取了儒家内外其他派别的思想。《学记》全文不过1200多字,但内容却颇为丰富,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这一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以识记为主,主要考察的是对于《学记》的地位及其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的识记,因其包含的思想较多,故本文从教育原则及方法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1.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作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感困难。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孙,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躐等”。
教师劳动特点这部分隶属于学生与教师知识点,本部分是教师聘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样,教师劳动特点也是我们辽宁招教考试重点准备的部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本内容的掌握与备考。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重点梳理下教师劳动特点的内容。首先这部分内容主要以例子反选、定义反选、古语反选题形式考查,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同学们进行识记和理解每一个劳动特点的含义,以确保正确的做对题目。那么下面我们针对教师劳动特点内容结合题目进行巩固掌握备考。


教师劳动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首先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三个方面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的三个方面都作为多选题备考,再次经常通过三方面表现让你判断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例如:老师下班了还要继续备课批改作业体现了教师劳动的连续性。老师工作地点不仅只在学校里面回家后还要家访,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广延性。
1.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不包括( )。
A.文化形象
B.道德形象
C.人格形象
D.经济形象
2.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于“五育”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五育”以智育为主
B.“五育”之间没有联系
C.“五育”相互独立且相互联系
D.“五育”的地位平衡
3.育才中学为了更好的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诸多名师的共同努力开发了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属于( )
A.拓展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
4.17世纪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首次提出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培根
D.洛克
5.身体的发展总是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的发展也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整体性


6.人的一生中,个体心理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其中少年期是指( )。
A.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B.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C.三岁至六七岁
D.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经常考的例子:运动员获奖站在颁奖台上最先感谢的是启蒙老师,问你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就体现了教师劳动的迟效性或者没有迟效性就选长期性。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