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07/26__对于公司惩罚政策收紧的思考

2023-07-26 20:44 作者:STAGFLATION1  | 我要投稿

        惊,之前编辑完竟然一直在草稿箱里躺着,补发一下。

       我一惯是最讨厌惩罚政策的收紧的,因为这个东西只能体现出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方面是公司管理层管理不善,不懂管理,以罚分让公司减少因为员工失误造成的损失而承担损失,但这只能算是下策,诸如前一篇我没能结尾的文章讲的漏包问题,所以只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毕竟我不觉得公司主管是傻子,可能就只是单纯因为打包问题导致客户的不满太多了,客户投诉的赔偿和补发成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名誉降低造成的口碑崩坏问题,公司需要加大对于员工的惩罚,回口血?昨晚200张罚单,如果真的和组长说的那样,每张罚单都是最大值去扣的,那平均一张罚单应该是5分,1000分对应也就一万块钱对吧,这么想应该对于公司而言只是杯水车薪,emm,这些东西需要爬虫去爬外网数据去印证,我没那个能力,所以就停留在猜想上吧。不过我是真的想不到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可以解释公司的惩罚政策收紧问题了。

        我其实记不清楚是我曾经看的干法还是企业生命周期管理了,亦或者是任正非传?里面提到了一句“一流企业搞技术,二流企业搞服务,三流企业搞销售”,显而易见,TEMU现在显然是三流企业的维度,难道我应该认为收紧内部惩罚政策是在抓服务?有句话看小说都没少见,是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亦或者听得比较多的平常话有一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真不觉得服务是应该建立在惩罚之上能够抓好的,二楼的打包在我做下来的感受就两点不足,一方面是效率提升不足(补充说一句,今天莫名有临时工给每个人划了一个多件区,也不知道谁要求搞的,最近公司有要求说扫描出来多件的不能直接当多件处理,要查验一下是否是部分取消的,查验方式要带着框,这个要求规定下来过去了好多天都没有详细的校验方式,真的无语,去异常组她们也不知道怎么查,老员工都不知道有这一回事儿,我都纳闷,拿到取消区他们说只有一件两件也没法查是否是已经取消的,就无语,每次都被迫当多件处理,实际上之前有个打包组的组长给我查过,就是搜索查看包裹,确认打包件数,然后和PDA上看订单播种扫描的货品数进行对比就可以了,最省事儿的方法就是带着包裹面单去和PDA的扫描件数进行核实对比就可以了,真无语住了,连查验规范都做不出来?好像这个东西有多难似的),效率提升不足主要体现在管理层给员工“鼓气”时说的话——“存货积压严重,加速打完绿框红框,不然今晚都给我加班”,你听听这是给员工打气应该说的话不是?之前去一楼帮忙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他们鼓气用的话是说:“存货积压,打包兄弟们都加快手速,齐心协力,争取把红框清下去”,虽然也是朴实无华的言语,但一方面把重心放到了团体上,另一方面表现的是不强求,但期望能做得更好,对于我这种人而言肯定是感觉更有动员力,前者更多的是一种威胁,ISTP不喜欢这样的束缚,所以我反而会抱着加班就加班呗的心态去做,但不论哪个在我看来都并非是最优解,我眼中最优的传播方法应该从三个角度,一方面,必须强调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需要表示共情,第三个角度来说,必须要让人下意识能够觉得加速对自己是好的,“存货积压严重,打包兄弟们再加加速,齐心协力把存货打下去,争取晚上不加班”,当然这也并非是最优的,但应当是表达最完全的,就像上次在一楼帮忙我是怎么都没想到竟然就莫名加班了,还加了一口气两个小时的班,累惨了,在管理上如果早说清理完就可以直接下班,根本就不至于会有人一直心心念盼着下班一直在摆烂,根本上来说,不一定会干那么久的,纯粹是有人一听加班不想上结果也下不了班,所以就摸鱼摆烂,但这或许还真不能算是员工的问题,说到底是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是规范问题,公司在管培生的招工上就有在说师傅1对1教导,我心里一直在诟病师徒制,因为错误是可以通过教学传递下去的,我刚来的时候,那个教我的师傅竟然只来了一两个星期,各种异常处理也不是很熟,甚至我师傅现在很多地方都要跑来问我该怎么做,有些细节上的东西,管理层关注不到,但对于打包流程而言,却是错误的,这种东西会通过教学,往下一直错误地传递着,就像我最早打包扫校验码的时候有两个选择,正式工师傅教我加拿大的包裹扫特殊件校验码,别的都扫打包校验码,我虽然好奇,但也求证不了这是为啥,后来临时工师傅也这么跟我说,他还说,扫哪个都行,反正也没人会找我们,应该是后台要记录数据,过去了一个月,有一次选了一个只有特殊校验码的机台,被组长贴码的时候注意到了,问我是不是扫了一夜的特殊件校验码,我说是,他才一脸无语地跟我说,特殊件校验码是拆包的时候才用的。。。。。。后来我去问我徒弟,我问他组长跟他说了没有这个问题,我教错了的嘛,他说没有,也就是说,组里很多人其实都是不知道这个特殊件校验码是干嘛用的,大多数人都在乱扫,只能说,师徒制带来的弊端太明显了,这种错误是得不到纠正的。

        最后再提一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绝大多数的漏件都是查不到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前面一篇提到过,漏件之所以会漏掉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小件,重量一般是不足50g的,但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最小的袋子是7号袋,重量为8g,最大的袋子是5号袋,重量是53g,这个重量差就已经是45g了,所以在耗材的选择上可以扫描7号袋,用5号袋,电脑记录数据会用8g,但实际称重会多出来45g,这45g就是黑盒,异常组的人是很难发掘这部分的问题的,而哪怕是用中等的袋子,33g的3号袋和7号袋相比也能有26g的重量差,所以小物件如果不足25g,大概率是不能通过称重查出来的,更何况很多时候为了包裹不异形,会往包裹里塞耗材和纸板,这就更加大了查验漏包的难度,所以漏包这种严重影响公司服务质量的行为根本上是不可能通过收紧惩罚政策力度去避免和减少的,只会减少上报而已,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兄弟,基本天天在漏包,可不也就那么一次客户投诉?赌一把的期望损失竟然比面对问题带来的惩罚损失要低,那还有谁会主动告知自己的漏包行为呢?而公司如果要通过录像抽查去判断是否漏包也不现实,基本上新人的话可能比较频繁一点,一个人那么一次两次,但公司打包压力大,人员流动很大,新人总是占比较高,一天要打200多个甚至300个包裹,几天漏一次不报,千分之一的概率哪那么容易刚好被你抽查到呢?

        得了,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已然那么晚了,睡觉睡觉,上一篇文章没有后话纯粹是忘了后面想写啥了,就放着好了

2023/07/26__对于公司惩罚政策收紧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