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春秋 | 关于“抱薪救火”的字面义
◎陈璧耀
传承旧成语“抱薪救火”之“抱”,究竟是“抱”还是“抛”,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有了争议,至今似未有定论。本文拟略作梳理以探究此“抱”字当作何解为好。
从辞书角度说,最早收录这条成语的是1936年版《辞海》,以《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为其语源。《辞源》接着溯源《战国策·魏策三》之“抱薪而救火”。后来《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又继续溯源为《文子·精诚》的“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文子相传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因此从源头上说,应该是最早的(有学者误以为源自《韩非子》之“负薪而救火”)。
争议之缘起,就近期言,是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学》(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第五章《训诂的方法四》中所说的“成语‘抱薪救火’,原义乃抛薪救火也”。差不多同时又有署名“锐声”的《说“抱薪救火”》(《中国语文通讯》1986年第3期),也认为“抱”当作“抛”解,说“抱着柴”与“灭火”不沾边,谈不上“薪不尽”“火不灭”,说“抱”在古代就是作“弃掷”和“抛弃”讲的。与郭氏所说同。
次年,《中国语文天地》第5期又发表了杨琳的《〈说“抱薪救火”〉商榷》,认为“抱”在古代有“抛掷”义并不等于只有“抛掷”义,说“抱持”从来就是“抱”的常用义,举例《韩非子·有度》的“负薪而救火”,以为与“抱薪救火”意思一样,所以“抱薪”只能解作“抱着柴薪”。
此后便多有学者撰文各抒己见。影响到辞书,就开始有释“抱”为“抛”者。如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之“用抛掷木柴击火的办法灭火”,明确说“抱”就是“抛掷的意思”;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新课标中学生实用成语词典》(2004年版,黄金贵主编)也释为“指抛入柴草去灭火”,说“抱:原音‘抛’”。但多数依然维持旧说。印象中1959年商务版《汉语成语小词典》是1949年后最早出版的成语词典,其字面义就是“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此后也有避开字面义只释喻义的,如《现汉》的“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认为“抱”当作“抛”解者,如果溯源,却是闻一多先生最早提出的,他在《诗经新义·抱》中说“抱当读为抛”,说“《笺》沿旧说读抱如字,非是”。但其时并无异议,却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旧话重提引发了学界争议。
《说文》没有“抱”字,《玉篇》说是“《说文》同上”,即同上一字“捊(póu)”。许慎释“捊”为:“引取也。从手,孚声。捊或从包。步侯切。”则“抱”原是“捊”的异体。《玉篇》注“今薄保切”,说明“抱”最初不读bào。南唐徐铉也说“今作薄报切,以为怀抱字,非是”。所以“抱”作“怀抱”义应是后起的。
《汉语大字典》“抱(二)”注为“pāo《集韵》披交切,平肴滂”,释义为“同‘抛’。抛弃;抛掷。《集韵·爻韵》:‘抛,弃也。或作抱。’”又引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卷五)“《史记·三代世表》‘抱之山中’集解:‘抱,音普矛反。’抱即抛字”,以证明“抱”同“抛”。此外还有两条引例:《汉书·李广传》“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与《敦煌变文集》之《搜神记·张嵩》“忽有一道风云而来到嵩边,抱嵩置墓东八十步”。进一步证明“抱”应解作“抛”。
先秦诸子书多有与此相类的用例,如:
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邓析子·无厚》)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鬼谷子·摩篇第八》)
“救火投之以薪”就是“抱薪救火”,“抱”即作“投”解。“抱薪趋火”(唐马总《意林》引作“赴”),着一“趋”或“赴”,则所“趋”或所“赴”者只能是“薪”,所以下句才有“燥者先燃”之说,“抱”就是“投”或“抛”。陈蒲清先生《鬼谷子详解》今译为“把柴抛到火中,干燥的柴首先燃烧”(岳麓书社2010年第2版),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有学者质疑说:“那怎么看《韩非子》所说的‘负薪救火’呢?‘负’不能解释为‘抛’啊。”但所“负”之“薪”也是用以救火的,应该没有疑义啊,那么“负”就是运送薪至火发现场的另一种不同方式而已。退一步说,即便“抱”作“抱着”解,到了火场,也必定如文子所说是“救火投之以薪”的,并非“抱着”或“背着”去救火。抱着薪还怎么救火?
旧版《辞海》只释喻义为“欲除其害反助其势”,则能“助其势”者就是“薪”。又引《淮南子·主术训》“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譬犹扬堁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来旁证其喻义。则“扬堁”之为“弭尘”与“抱薪”之为“救火”,以“抱”对“扬”,恐怕也是认同闻先生所说的“抱当读为抛”的。所以,释“抱”为“抱着”有以今释古之嫌,且与《史记》引文之“以地事秦”语意不合。王利器先生《文子疏义》释“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为“决渠水溢,益薪火炽,莫能救也”,也是一样的意思。“益薪”无疑就是“抱薪”即“抛薪”的结果,所以火才会“炽”。因此,以“抱”作“抛”解,似乎才是符合其字面义的。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2期《词语春秋》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