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弹炮科普:M1938

122毫米榴弹炮M1938 (M-30)是一种苏联生产的121.92毫米榴弹炮。这种武器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F.F.彼得罗夫(俄语:Фёдор Фёдорович Петров)所领导的团队设计的,其生产期从1939年一直持续到1955年,之后被2A18 (D-30)榴弹炮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种火炮是苏联红军师级作战单位的主力支援火炮,纳粹德国和芬兰军队也装备了一些缴获来的M30型火炮。二战结束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接收了大量的该型火炮,就算在21世纪M30型榴弹炮仍然活跃于中东地区与各个冲突区的战场之中。


类型 榴弹炮
原产地 苏联
生产历史
研发者 F.F.彼得罗夫
研发日期 1938
生产商 第9以及第92兵工厂
生产日期 1939-1955
制造数量 19,266
衍生型 M-30S, 中国 54式
基本规格
重量 战斗重量: 2,450 kg(5,401 lbs)
行军重量: 3,100 kg(6,834 lbs)
长度 5.9 m (19.35 ft)
枪管长度 膛线: 2,670 mm / 21.9倍径
全长: 2,800 m / 23倍径 (不包括炮闩)
宽度 1.98 m(6.49 ft)
高度 1.82 m(6 ft)
操作人数 8
口径 121.92 mm (4.8 in)
后膛 间断式螺旋炮闩
后坐力 液压气动元件
载具 纵向分离双炮尾拖架结构
射击仰角 -3°到 63.5°
回旋角度 49°
射速 每分钟5-6发
最大射程 11.8 km (7.33 mi)
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中苏联红军的领导者开始寻找一种新式的师级榴弹炮来替代一战时期残留下来的落后装备,像是M1909和M1910式122毫米榴弹炮。最初的尝试性设计是在德国工程师监督下由KB-2 设计局完成的Lubok方案,这一方案在1932年通过了审核并在1934年被命名为1934型122毫米榴弹炮。它拥有一根23倍口径长度的身管(约 2.8米),俯仰角范围在7°至50°之间,战斗全重为2.25吨,行军重量则为2.8吨。同前任一样,Lubok可以转换为行军状态并装备有悬挂系统,不过它的车轮轮胎太薄,其最大速度只有每小时10公里。不管怎么说这一型号还是要比M1910强许多,然而在1934、35年间生产出8门之后它的制造工作就中断了,这可能和KB-2设计局的解散有关。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考虑转而使用其他国家所流行的105毫米榴弹炮。小一号的炮弹意味着火炮可以更轻,部署起 来更灵活,另一方面威力也一会小一些。同时,过去的俄国和现在的苏联都没有生产或使用105毫米榴弹炮的经验,而122毫米火炮则是长期以来一直在生产并 被使用的一种主力武器,已经生产出的弹药数量也很多。在General Staff I. I. Egorov的支持下,苏联红军最终回归到了122毫米口径的火炮上。
到1938、39年时已经有3种不同的122毫米榴弹炮设计方案处于审核之中,分别是由GAU下令,UZTM (乌拉尔重型机械厂,Уральский Завод Тяжёл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УЗТМ)设计的U-2方案。Motovilikha设计的M-30方案, V. G.Grabin领导的92兵工厂设计的F-25方案。
U-2方案使用21倍口径长的炮管,炮室容积3升,采用了横向滑动炮闩并装备了炮口制退器,战斗重量2030千克。这一方案1939年2月5日开始接受审查,由于缺乏运载能力以及弹道学性能低下而被抛弃。F-25方案使用23倍口径长的炮管,炮室容积3.7升,战斗全重1830千克。由于M-30方案已经开始接受评估,GAU在1939年3月23日取消了F-25方案,M30方案在多次修订后于1939年9月被定型为122毫米师级榴弹炮M1938,(俄语:122-мм гаубица образца 1938 года (М-30))
生产
1940年第92兵工厂和第9兵工厂率先开始生产M-30榴弹炮,前者只参与了一年的大规模生产。除了牵引火炮以外,第9兵工厂还生产了一批供SU-122自行火炮使用的M-30S炮管。
结束了,福利

点个赞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