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经历及泛读有感】关于见识、快乐等
【经历所感】
认知不足(原罪):(1)事业/兴趣层面,开头难,原因在于无领路人、对该领域无基本认知、无用信息爆炸,独自一人踏入没涉足的领域;(2)事业/兴趣层面,多曲折,原因仍无领路人、该队领域无深刻认知,尤其对上层阶级的行事逻辑(身处背景)不明;(3)人生层面,个人心性不一、经历不一、快了来源不一,除自我剖解、试错,无法认清内心真实所向。
勇气不足:底层阶层逻辑束缚过重、认知不足,会使人失去追求美好的勇气,即便此事显然利大于弊,仍会寻找各种微不足道的缺陷来否认此事值得追求。
从众心理:底层阶层因自身认知、勇气不足,致行动不足,不主动了解事情来龙去脉,遇事多相互抱团(同阶层人),诸事皆商讨,源于阶层认知、勇气不足,结果无外乎于传统一贯做法。诸如听闻某小散在某市场敛财,在对此物认知不足前冒然入场,盲目跟风相向;听闻某小散血本无归,即便有好市场也不敢涉入。
↓
由此,认知更足(看过当前世界各面、透析事物发展规律)且积累充分资源的阶层能创设本质虚无甚至简单的陷阱吸引认知不足人的财富,进一步拉大阶层差距
领域发展愈发深化、专业知识体系越完善、无效信息越多,知识分子愈多,真正意义上的大才、全才没于历史(各领域知识框架尚未形成、教育有极高门槛的时代),接受最好教育、接纳知识最快的天才怕也难以跟上知识完善速度。理论上在极少有人涉入的领域实则成功率更高、更具奋斗极有价值。
认知如知识学习,永远应在发展的路上,而为不走弯路,有必要记录。
【交流有感】
提高认知方式:(1)与好书作者对话,了解其认知。问题1:作者本身认知也不足,仅对社会某一大众皆了解的问题了解较深;问题2:以前年代作者时代背景不一,某些认知在当今可参考价值较少;问题3:当世大家未必为后世大家,当世大家之所以为当世大家,或许是因其言论符合时代需要,未必为个人真实所感、肺腑之言。(2)与各色人聊天,尤其不同于当前圈层的人,了解其认知。方式1:靠近且学习优秀人群,最快的方式是同本圈层内如领导人等多进行实质性沟通;问题1:上下层特殊关系,未必能获肺腑之言。方式2:寻找并维系优质圈层;问题2:靠近并维系的唯一可能是自身认知跃升且能尽快提升当前现实处境。方式3:行万里路,用眼看世界,与各人交流;问题3:约束情况过多、未明确目的的行万里路未必能明显提高认知。(3)经历人生极端情况。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乐观、满足、平静安宁、不为外界评价所影响的心灵+健康体魄+有天赋+能用于发展天赋所在的闲暇+适度财富→最快乐的形式
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幸福--“在坎坷不平的漫长的一生中,我发现,最使我得到甜蜜的享受和舒心的快乐的时期,并不是最常引起我回忆和使我感触最深的时期。那令人迷醉和牵动感情的短暂时刻,不论它是多么的活跃,但正是由于它的活跃,所以在生命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几个明亮的小点。这种明亮的小点为数太少,而且移动得也太快,所以不能形成一种持久的状态。我心目中的幸福,绝不是转眼即逝的瞬间,而是一种平平常常的持久的状态,它本身没有任何令人激动的地方,但它持续的时间愈长,便愈令人陶醉,从而最终使人达到完美的幸福的境地。”知识--“人应该做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相信什么。面对一切不属于最基本需求的事物,我们的观念便是指导行动的标尺。”困境--“我做出了最后一个决定,那就是顺随自己的命运,不再抗拒必然到来的定数。这样的顺从使我获得了安宁,一种在艰难又无益的反抗挣扎中不可能有的安宁,也正是这种安宁,让我所有的伤痛都得到了补偿。”自由--“我从来不认为人的自由在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于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这才是我所谓的自由,是我始终不渝的追求,也是我时常能够维持的状态”
知乎关于世面:知道天有多高(最富有的人、最奢华的生活、最美的地方)→知道坑有多深(最穷的家庭、最恶的人心、最坏的环境)→知道我在哪里(自己拥有的和自己的界限)→知道世界还有左右(充分包容、普度众生)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071372/answer/39768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