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发展的广阔空间
海洋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左右。广阔的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质、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储量可达陆地上的几倍甚至上千倍。在海洋中,10深的海水的压力约等于一个大气压,水的压力随着深度不断增加。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水下机器人必然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水下这种极端的环境,天然适合不怕死不怕累的水下机器人工作。
目前,市场上的水下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例如从事深海科考、铺设海底光缆、海底观测和取样、海底管道检测和维修等作业场景。作为水下作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水下机器人行业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投资、收购案例。例如,2015年4月15日,中国南车旗下子公司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1.3亿英镑(约合12亿人民币)正式收购英国海事装备公司(Specialisl Machine Developments Limited,简称SMD)100%的股权。SMD公司后来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底采矿公司——加拿大鹦鹉螺矿业公司的两个主要供应商之一(另一家是KDI)。随后,中车集团在上海成立了专注于深海作业机器人的公司——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2018年7月,水下机器人创业公司天津深之蓝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完成由源星资本领投、滨海创投和朗玛峰创投跟投的B轮融资,金额为2.5亿人民币。此前,深之蓝还完成了由顺为资本、纪源资本、山水投资、广东旅控集团、高林资本及智壶投资等几家机构联合投资的Pre-A轮、A轮、A+、Pre-B轮融资,融资总额累计2亿元。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截止2019年5月,博雅工道先后获得6轮融资,融资金额约为1亿人民币以上。深圳潜水侠创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面向消费级市场和行业应用市场,提供水下综合解决方案。目前,潜水侠已经推出了便携式水下机器人产品Nemo。2018年4月,该公司获得1000万天使轮融资。
目前做水下机器人的公司主要集中做两类产品:
(1)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或UUV(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外形似鱼雷、火箭,一般采用电池供能,流线型的外观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主要用于水下测绘、远洋侦探、军事用途。这部分市场的进入门槛很高,且绝大部分为订制研发,单台成本高,销售数量有限。

(2)消费级水下机器人、推进器。上文中提到的深圳潜水侠创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即属于此类。这类公司、产品的思路是将大疆做拍照、摄影无人机的思路延伸至水下,做“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大疆”。但我们认为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很有限,使用频率低,和消费级无人机是两个差异巨大的市场。无人机只要有空气即可使用,水下机器人必须有水,消费者去游泳、海边游玩的人数和频次远不如使用无人机的频次;无人机可以做到非常小巧,放在口袋里,用无线电波遥控;水下机器人则不同,因为无线电波在水中的衰减非常快,消费者控制水下机器人必须有一根线缆从水面到水下。因此,我们认为消费级水下机器人的市场空间非常有限。

(3)ROV,即遥控无人潜水器(Remote Operated Vehicle),多为开放的框架式结构,方便添加声呐、机械手等作业部件,同时有利于保持水下机器人在水下的姿态稳定,便于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本项目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属于此类水下机器人。ROV是多数水下作业必须要用到的水下机器人,一些消费级的水下机器人其实也是一种ROV。除了测绘、军事探测作业,其他绝大多数作业场景均需要用ROV。一些原来做消费级水下机器人公司也开始朝着这方向转型,比如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