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史人物评鉴-杨行密 字化源

2022-11-18 02:59 作者:温村李馆长  | 我要投稿

杨行密 字化源



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杨行愍原为庐州牙将,中和三年(883)拜庐州刺史,归淮南节度使高骈。公元886年,因高骈要求,改名杨行密。中和五年(885)毕师铎反高骈,召宣歙观察使秦彦助战,高骈向行密求救,未等行密赶到,毕师铎已俘高骈。杨行密大败毕师铎,毕师铎一气之下杀高骈,行密占领扬州,毕师铎投奔秦宗权部下孙儒,孙儒杀毕师铎并吞并其军队,发兵围攻扬州,欲一举消灭杨行密,将扬州收归己有。杨行密采用谋士袁袭建议,放弃扬州,先退守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攻克宣州(今安徽宣城)。龙纪元年(889)拜宣州观察使。
杨行密据有宣州后,趁势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发展,占领苏州、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势力急剧扩大,领地包括了现在的安徽、江苏、浙江和江西、湖北等省部分地区。景福元年(892),杨行密取楚州(今江苏淮安),使占有扬州的孙儒受到三面包围。孙儒杀向宣州,被杨行密击溃。杨行密当众将之斩杀,复入扬州,进淮南节度使。此后杨行密又出兵扩大地盘,将淮河以南和长江以东大片领土都纳入自己势力范围,为后来杨吴疆土基本上定型。乾宁二年(895)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郡王。
杨行密为扩大势力范围,乘蔡州四面行营都统朱温忙于对兖州、郓州(治今山东郓城)用兵之机,主动出击作战。攻取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寿州(治今安徽寿县),袭占涟水。又通过对依附于朱温的州县主动出击作战,拓展地盘,阻遏朱温插足淮南,为稳定和发展自己势力创造条件。
乾宁四年(897)宣武节度使朱温大举南侵,杨行密集中自己的精锐主力攻击东边庞师古。朱瑾掘开淮河河堤用水大淹庞师古军队,汴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庞师古阵亡,葛从周逃回。朱温此后即无力南下,此后数十年间,南北遂成分裂之局。
吴越王钱镠派兵攻打杨行密,兵进苏州。杨行密命周本御敌,却作战失利,失却苏州。杨行密经过充分准备,派李神福进攻钱镏,于杭州大败钱镠军队并活捉其大将顾全武。天复二年(902)进中书令、封吴王。天复三年(903年),杨行密遣李神福击破武昌节度使杜洪于君山(今湖南岳阳)。朱温败于杨行密后,向东进攻王师范,王师范求救于行密。杨行密于是年四月遣王景仁领兵出征,六月王景仁击破朱温军队,朱温再不敢对江淮用兵。八月至十二月,宁国节度使田頵与润州团练使安仁义起兵反行密,杨行密令李神福、台蒙、王景仁等将击溃田頵部于芜湖,广德、黄池(今安徽当涂)、宣州(治今安徽宣城)等地,田頵亡于宣州战场。令王景仁击破安仁义于润州并斩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后行密诈瞎诛杀朱延寿叛逆势力。
天佑二年(905)十一月庚辰(二十六)日(12月24日)吴王杨行密病逝,其子杨渥继立。唐朝谥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统帅 A-
(吴王以三十六英雄,起自草间,歼孙儒,禽赵鍠,破杜洪,灭田頵,声罪汴疆,耀兵越徼,江淮南北,以次削平,抑亦可谓非常之杰,不世出者矣。)
武力 B+
(吴王有膂力,能手举百斤,日行三百里,然驰射武伎皆非所长。)
军谋 B+
(吴王之援扬州也,秦彦悉众万二千人,遣师铎及其党郑汉璋出陈於城西,延袤数里。吴王命先积金帛麰米於一寨,使羸弱守之,而多伏精兵於其旁,为三覆以待彦。及兵交,行密自将千人冲其陈,阳不胜,弃营走。彦兵饥,乘胜争入营取军实。伏发,行密反兵击之,俘斩畧尽,积尸十余里。师铎、汉章大败,单骑走入城。)
智略 A-
(吴王宽简有智畧,善御人。於时强藩分据,海内云扰,吴王以高材捷足启之于前,猛将贤臣,乐为之用,开国广陵,传世四主。)
内政 A+
(吴王性俭约,不事奢靡。淮南被兵六年,鞠为荒榛,圜幅数百里,士民转徙几尽。太祖初至,赐与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非公宴,未常举乐。常服故时补绽衣於内,自言不敢忘本。轻榣薄赋,招抚流移,政事宽简,百姓便之。未及数载,几复成平之旧。吴王虽起草泽,慎於刑怯,既僭伪号,诏修格令,有删定格令五十卷。先是江都多盗,令虽严,莫能禁止。及是为简获者,必询其部分姓名所盗之物,尽其面,於是寇窃皆息)
魅力 S-
(吴王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物,无所猜忌。常早出,从者断马秋,取其金,知而不问,他日复早出如故,人服其度量。蔡俦叛於庐州,悉毁吴王祖、父坟墓,及俦败,左右请发其先墓以报之,吴王叹日:“俦以此为恶;吾岂复为也。”常使从者张洪负剑而侍,洪拔剑击吴王,不中,洪死,复用所善陈绍负剑,不疑。又尝骂其将刘信,信忿,奔孙儒,吴王戒左右勿追,曰:“信负我者邪?其醉而去,醒必复来。”明日,果来。吴王起于盗贼,其下皆骁武雄暴,一时乐为之用者,以此也。)


全史人物评鉴-杨行密 字化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