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内分泌-糖尿病

2023-05-03 06:08 作者:佛系老干部2021  | 我要投稿

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作用缺陷导致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各组织器官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有无DM、哪一类、有无急性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分类:

1型糖尿病:

有胰岛B细胞的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

自身免疫反应、特发性糖尿病;

多见于青少年,很少肥胖,儿童发病急骤、成人发病隐匿;体液内存在针对胰岛B细胞的抗体,容易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Graves病、桥本、Addison病)许多最后需要胰岛素治疗,多死于肾小球硬化症;

2型糖尿病:

多见于成年人,可伴有肥胖,发病多隐匿,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多数不需依赖胰岛素,诱因下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常有家族史;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具有明确病因的糖尿病(比如长期使用激素者、Cushing、胰腺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GDM:

在妊娠期间诊断的糖尿病;

应当在妊娠结束后6周或以上复查血糖,重新分类为正常血糖、空腹血糖过高、糖耐量减低、糖尿病;

大部分妇女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

疾病发展历程:

正常糖耐量-IFG/IGT-减肥、饮食、药物控制血糖-胰岛素控制血糖-胰岛素维持生命;

一般只有1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维持生命;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不能利用糖就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能量;

糖代谢:

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综合作用是血糖降低,胰岛素缺乏时glu利用降低;

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合成,抑制分解;

胰岛素缺乏时脂肪分解增加,血脂增加,加速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产生大量酮体,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蛋白质代谢:

促进蛋白质合成;胰岛素缺乏时蛋白分解增加导致负氮平衡;

胰岛素分泌:

1型DM患者几乎无胰岛素而分泌胰高血糖素,导致糖异生增加、糖原分解增加、肝产生酮体增加;

2型患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升高;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30-60min分泌达到高峰,3小时后恢复到空腹水平;早期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延迟,造成餐前低血糖;

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多尿-高尿糖导致渗透性利尿;

多饮-缺水导致口渴多饮;

消瘦-由于胰岛素缺乏,蛋白质分解增加呈负氮平衡、脂肪分解;

多食-为了补偿损失的糖,患者感饥饿和多食;

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辅助检查:

尿糖-阳性不一定是糖尿病(妊娠时肾糖阈降低),阴性不能排除(肾小球硬化时滤过率较低,血糖不能滤过);

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等;

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清晨,75g葡萄糖溶解于300ml水中,5分钟喝完,2小时后测定血糖;血糖升高又未达到126mg/dl者需要进行OGTT;(空腹、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       

    糖化血红蛋白-有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与血糖水平正相关;可以反应此前8-12周的血糖水平,用于监测病情5-6%为正常;

    胰岛素水平和C肽-都可以反应胰岛B细胞功能,二者1:1;由于C肽清除慢,半衰期长,浓度是胰岛素的5倍,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

诊断标准:

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DM可能;

FPG-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至少禁食8h)<110mg/dl为正常、110-125 mg/dl为空腹血糖过高(IFG)、≥126为糖尿病(另一天证实)

2HPG(OGTT中2h血浆葡萄糖)-<140mg/dl为正常、140-199mg/dl为糖耐量降低(IGT)、≥200mg/dl为糖尿病(另一天证实);

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200mg/dl;

       FPG≥126mg/dl;(7mmol/L)需要2次

       2HPG≥200mg/dl;(11.1mmol/L)需要2次

治疗:

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为基础,有的患者不适合体育运动,饮食最为基础。根据不同病情给予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

饮食控制:

所有患者都要进行,部分患者单纯饮食控制就能控制血糖;

限制总能量摄入、糖:蛋白:脂肪=5:3:2;

运动:

    肥胖患者尤其需要,冠心病、血糖不稳等合并症患者不能大运动量,散步是安全的;

 

 

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

促进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肝肾功能损害;

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美脲-亚莫利   格列吡嗪-美吡达 

格列奇特-达美康  格列喹酮-糖适平

非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

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相似,但是作用短而快,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副作用主要是轻微低血糖、胃肠道反应;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双胍类:

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合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

二甲双胍-格华止(餐中减少胃肠道反应)  苯乙双胍-降糖灵

α葡萄糖酐酶抑制剂:

降低小肠粘膜对糖类的吸收,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合于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

阿卡波糖-拜糖平(餐中服用) 伏格列波糖

格列酮类:

胰岛素增敏剂,可减轻胰岛素抵抗;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他药物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者;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胰岛素治疗:

使用指征-1型糖尿病、口服药物(2或3种最大剂量)不能控制良好、2型DM急慢性并发症,围手术期、妊娠、分娩、应激状态、口服激素;

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过敏、水钠潴留、视物模糊;

动物胰岛素、合成人胰岛素和类似物,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

普通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静脉注射治疗酮症酸中毒的胰岛素类制剂;

多采用3餐前半小时注射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高血糖,如清晨空腹血糖过高可于睡前注射一支中效或长效胰岛素;1型患者夜间低血糖,早晨高血糖需要胰岛素减量;

控制良好的目标:

血糖-空腹80-120mg/dl(6.7)、餐后2h<180mg/dl(10)、HbA1c<7%;

血压-<130/80mmHg;

血脂-LDL-C<100mg/dl、CHO<180mg/dl、TG<200mg/dl、HDL>45mg/dl;

慢性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脑动脉、四肢动脉、主动脉等;认为冠心病是糖尿病的等危征;糖尿病肾病:

多见于病史>10年的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与肾损伤程度缺乏恒定的相关性;

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有高度特异性;单纯蛋白尿,无RBC,蛋白尿程度和肾功能平行、肾脏病变程度和眼底及周围神经病变平行、双肾不缩小;

I期-GFR增高和肾体积增大。

II期-正常白蛋白尿期,UAE正常;

III期-早期糖尿病肾病。 UAE 20-200mg/分钟,GFR下降至正常,血压轻度升高。

IV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UAE>200mg/分钟,血压增高。可表现NS;

V期: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应用ACEI可以保护肾功能和减少蛋白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非增殖性病变,4-6增殖性病变

多见于病程>10年的病人;

Ⅰ期-微血管瘤+小出血点

Ⅱ期-出血斑、硬性渗出

Ⅲ期-出血斑、软性渗出

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

Ⅴ期-机化物增生;

Ⅵ期-网膜剥离导致失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

主要累及周围神经,下肢对称性受累;首先出现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晚期累及运动神经可有肌无力、肌萎缩;

自主神经受累多见,可导致胃轻瘫、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等;

糖尿病足:

由于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血供不足、感染可发生足痛、深溃疡、坏疽;

糖尿病心肌病:

急性并发症:

   DKA、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低血糖昏迷、感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病因:

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DKA倾向,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诱因下也可发生;

诱因:

    感染、治疗不当(中断胰岛素)、胃肠道疾病、饮食失调、应激;

病理生理:

酸中毒:

大量脂肪分解,脂肪酸在肝氧化形成大量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导致血酮体升高和尿酮,合称酮症;乙酰乙酸、β羟丁酸都是有机酸,导致内生固定酸增加,AG增加型的代谢性酸中毒;

水电平衡紊乱:

严重高血糖和酮体的排出导致严重失水(如深大呼吸、渗透性利尿);Na、K、CL等离子大量丢失,酸中毒纠正以前血钾可能正常或偏高,随着治疗的进展可出现严重低血钾;

缺血缺氧:

低pH使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

由于大量失水导致血容量不足,低血容量性休克、少尿、肾衰、意识障碍、昏迷;

分度: 

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表现加重;

消化道表现-纳差、恶心、呕吐、腹痛(低K导致麻痹性肠梗阻);

深大呼吸(代偿性排出CO2)有特点的是呼气有烂苹果味道(酮体);

可有脱水、低血容量休克、昏迷的表现;

可能是糖尿病首发症状,多见于青年人;

辅助检查:

尿液检查-尿糖、尿酮体强阳性;

血液检查-血糖300-600mg/dl;血酮体升高;

         pH<7.35、AG增加、碳酸氢根减少、PaCO2降低;(代酸)

         低血钠、低血氯、治疗后严重低血钾;

 

诊断:

对于酸中毒、失水、昏迷、休克的患者要考虑本病;

治疗:

补液:

患者失水可达10%体重,只有补足血容量后胰岛素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补液是抢救最重要的措施,补体重的10%,2小时内要补入2000ml生理盐水;开始阶段血糖较高,不能输入葡萄糖;

胰岛素治疗:

目的是消除酮体,开始普通胰岛素+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0.1U/h/kg,血糖每小时降低100mg/dl,血糖到达250mg/dl后改用5%葡萄糖+胰岛素静脉滴注

纠正电解质紊乱:

K-见尿补钾,24h 3-6g KCl;

纠酸- pH<7.1时可用碳酸氢钠 100-200ml;

 

 

高渗性昏迷

极度高血糖、高血钠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脑细胞脱水,导致突出的神经精神表现;

多见于老年人;

来诊时多有失水、休克,无酸中毒样深大呼吸;

非酮高血糖高渗性昏迷(NKHHC)的诊断要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就诊时意识状态从神志模糊至昏迷.与酮酸中毒(DKA)不同,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可有一过性偏瘫。

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阴性;血糖>600mg/dl、血钠>155mmol/L、血浆高渗>350

治疗类似DKS,若血糖降低过快会导致低渗、脑水肿;

 

 

第一时相-血糖升高5min内胰岛素分泌增加10倍,但持续时间短,释放B细胞内储存的胰岛素;

第二时相-血糖升高15min后第二次增多,2-3小时到达高峰,启动了胰岛素合成酶系;

糖尿病人早期分泌相缺失、第二个高峰延迟,造成餐前低血糖;

OGTT正常人血糖1小时达峰、2小时恢复空腹水平;

早期DM病人,达峰早而高,3小时后低于空腹水平;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内分泌-糖尿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