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本质-同理心篇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本能系统,这套本能系统在同种,不同个体上表现出来。
在族群演化过程中,又发展出一套用以识别‘同族个体行为’的系统,毕竟交流需要对方能够明了自身个体的行为意思,而这个系统,就是‘同理心’。
其原理就是将目标个体的行为,在个体内部的本能系统中进行模拟,来明白对方的行为意图。
比如:挥手,嚎叫,跳跃,扭动,求偶等等等。
毕竟如果只有目标动作,而个体自身无法理解的话,那双方如何交流呢?
‘同理心系统’让动物可以实现同族交流,而生物的演化是有过程的,这也意味着,血缘关系相近的物种之间,越容易理解对方的原始行为动作,比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
从这个角度可以得出,与人类血缘关系的相近性,按照由近及远为:大猩猩,猴子,狗,猫。
血缘越远,能够理解的行为表现越弱,但一些最基本的通用行为则会简单易懂:比如捕猎,进食等。
‘同理心’与‘体现个体之间关爱’的系统并不一样,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它又分为两种:
①对于亲缘个体的爱护,比如幼崽,伴侣等
②对于非亲缘个体的爱护,他人,以及其它种族
因素①是来源于繁殖本能的需求,因素②则是来源于社群发展的需求,毕竟同族之间能够互助,将有利于族群的发展壮大
2022.08.03修改
原本认为怜悯,同情等人性情感是先天的本能系统,后来再理解更多后发现其实那是属于‘自我意识’的构筑范畴。但是详细讲述很麻烦,需要对‘自我意识’的构筑,以及先天本能系统对‘自我意识’的影响有深入理解,所以简单点讲:
属于先天本能系统的同族情感(基于繁殖本能的幼崽关爱,以及群体生物之间的互助),在‘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做了进一步延伸(自我意识的构筑过程),将对‘群体个体的关爱’扩展到对‘种族群体的关爱’,由此在个体‘自我意识’结构中,形成怜悯,同情等社会性情感结构,在此过程中,‘个体自我意识’对于‘我’与‘他人’的认知内容,决定‘个体’对于‘我与他人的认知界定范畴’;
比如博爱者无视肤色,民族,社群,甚至不同种族,以‘善恶人性思考’为基准,在‘自我意识’中,将‘我’与‘他人’对等,其表现出的思想倾向就是:大家同等,社会平等。
而狭爱者则基于‘个体认知信息水平’,以肤色,民族,社群,种族等‘利益范围’来界定‘我与他人的界限’,表现出来的就是五花八门的自私主义,宗族主义,地域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在这些狭爱者的‘自我意识’结构内,与‘我’等同的只有‘关系亲近的,按照关系远近分别给与不同情感关注’,关系之外的都属于可以仇视,杀戮,抢掠的,奉行强盗的强弱阶级,弱肉强食,双标主义,我可彼不可。
奴隶当了奴隶主,并不会搞奴隶解放。
所以,奴隶和奴隶主其实在本质上是同一种,双方的价值思维方式一样,只是一方输了,一方赢了,本质上都是强盗主义。
道德是一个社会对于个体的基础良知塑造,在成长过程中,‘道德’这个信息会受到诸多考验,而削弱个体对‘道德’的认同感。但如果一个个体宣称自己毫无道德,那他必定是一个极坏的存在,因为但凡有一点道德所塑造出的良知,也会让他对这种言论产生一定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