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在那个年代,人是一只虫子
《1942》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群像塑造最好的中国电影,无论是以地主东家、瞎鹿一家、传教士等为主的逃难线,还是以省厅长、军官、蒋介石等为主的政治线,影片出现的所有人物都被塑造得非常好,只不过只不过有的人物简单(如东家儿媳妇、拴住母亲等)有的人物复杂(如大东家、蒋介石等),总体上关于人物的细节刻画是非常到位的!
例如,范伟饰演的老马在日本军营偶遇栓柱并试图解救他时,老马的其中一句短小的台词:
“留下来,跟马叔作个伴”

这句台词交代(对应)了战争局势进一步改变的故事信息,先前老马只在巡回法庭上见过栓柱,那时老马是狐假虎威的“审判者” 栓柱则是“被审判者”,而如今他们都是沦陷区的“同胞”。同时,一声叔一个伴字,说明了老马在沦陷区给日军当走狗的日子非常痛苦,其内心十分煎熬,所以他劝栓柱留下时的暖笑是发自内心的,这与后面他笑着咀嚼日军所给的鱼肉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该段类似的人物心理在全篇中反复被提及和强调
即——如果身边的人都死了那么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个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人们就算受欺辱、被抢被打、吃树皮果腹......但只要还有亲人在身边那么我这个个体就还有活下去的理由,忍受再多的苦难也要保护亲人,即使是卖孩子或自己死了也都是为了其他亲人能“更好”的活着,甚至到最后身边亲人都没了,只需要有一个认识的人也足够了(最后瞎鹿的老婆嫁给了栓柱、大东家牵走了小女孩)。
弄清了这一点,则会发现剧中很多人物的行为动机都是出于“自然”,人物的表现就不存在夸张和刻意这一说。讽刺的是,若影片想要赞美这种“为大家舍小我”的集体观(或者说人性),但河南逃难这一天灾人祸正是政府出于“为大家舍小我”的结果!
历史上的一粒尘埃,压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啊
牵扯到人性与政治的深刻问题的,唉.....我个人难以评论
——一条分割线——
当我第一次看到《1942》的黑白画版海报时背后感觉到了发凉,我也常在思考除了人面蚱蜢身的恐怖谷效应外,这张海报还有哪些地方细节放大了这种恐怖的既视感

后来我才明白——是眼睛。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海报中的人面蚱蜢被蒙上眼睛,一方面表现了影片中的中国是迷茫的、麻痹的,另一方面视觉上嘴巴的部分被放大,失去了眼睛的信息后,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一个哀嚎的形象亦或者这是一个在张嘴讨吃的状态,人与蚱蜢的区别在心理感受层面被进一步模糊,它们破烂肮脏并无限充斥着对粮食的欲望,十分令人厌恶,同时它们生命脆弱短暂,但它们的死亡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甚至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实质上的贡献价值)。人的“人格”被抹去并沦为一只虫子,注意不是牲口,是虫子!
1942,一个能把人变成虫子的年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