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儿子患自闭症、脑瘫、癫痫和地中海贫血后,一个家庭的5000个日夜

2022-02-24 18:44 作者:We我们工作室  | 我要投稿

自闭症。脑瘫。癫痫。地中海贫血。

 

孩子遇上其中一种疾病,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

 

14年前,这4种看似不相干的疾病,却全部落在了一个叫轩轩的男孩身上。

 

从出生到7岁,成都少年干宇轩(轩轩)陆续确诊癫痫、脑瘫、自闭症和地中海贫血等病症,一个家庭的生活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孩子学会叫爸爸用了3年,学会刷牙洗脸用了8年,学会独立上厕所用了10年……因为自闭症,生活中任何小事都要这个家庭付出大量时间和心力。

 

为帮助孩子康复,轩轩的爸爸干强甚至选择辞职成为全职爸爸。他在快手开通短视频账号,记录了他陪伴儿子的日常,优美的钢琴旋律从这个自闭症孩子的指尖流淌而出,收获了无数点赞,也给无数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有人说,这个家庭创造了一个超出医疗范畴的奇迹。干强只是觉得,平凡的坚持能给一丝希望带来无限光芒。对干强来说,14年5000个日日夜夜,他始终不放弃别人眼中的“傻子”儿子,才换来今天的坚韧与平和。


以下是轩轩爸爸干强的自述。



“我们愿拿生命和时间赛跑”   


2008年1月6日,小寒,我的小天使诞生了。

 

我和妻子高佳从“气宇轩昂”取出两个字给儿子取名干宇轩,希望他将来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刚出生的轩轩

轩轩长了一双黑亮的眼睛,看上去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但凝视他才发现,他的眼睛无对视也不追物。

 

3个月大了,他的小手还是紧紧攥着打不开,脖子也立不起来,小脑袋儿一直歪着。

 

这些异常引起了一家人的警觉,于是带他去做检查。经历了核磁共振、脑电图、临床观察等流程,最终确诊自闭症谱系,且有脑瘫症状。

 

自闭症,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名词。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医学简称只有“ASD”3个字母的病症,将怎样吞噬一个孩子的一生。

 

我们用了很大勇气才逐渐接受孩子患自闭症的事实,但病魔还没有停止对我们的追杀。

 

一次,轩轩感冒发烧时伴有抽搐,口吐白沫,最终确诊癫痫,并且这顽疾接下来没完没了,每次发作一会孩子就会全身无力,要在床上躺两天。

 

这还没完。轩轩7岁时,我和妻子发现孩子脸色蜡黄,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他的血红蛋白低于常人,最终确诊地中海贫血。

 

这一度让妻子很自责,因为地中海贫血是可以产前查出来的,但我们当时经济条件不好,只做了简单的检查。

 

我和妻子高佳同年同月生。和那年头的很多人一样,我们经人介绍从而走进婚姻。婚礼简单传统,双方家长一起吃个便饭,结婚照成了我俩当时唯一珍贵的合影。

爸爸妈妈的结婚证

轩轩接二连三确诊大病,彻底打乱了我们婚后平淡的生活。

 

儿子才那么小就疾病缠身,幼儿期的照片就被贴在残疾证上,而且需要“终身干预”,这让妻失去了往日的开朗,我和她都没想过,这个世界会这么残酷。

轩轩的残疾人证

因为自闭症,轩轩情绪化严重,经常胡乱发脾气,行为刻板,又容易狂躁不安。

 

比如,他手里常拿着某样物品不肯放开,斜视某个方向,长时间盯着转动的物品,对噪音等环境会有强烈反应,突然间的情绪爆发往往难以预测,尖叫、跺脚、摔东西,甚至用头撞墙等自残行为,令人崩溃。

 

但我们没时间崩溃,连落泪都要挑孩子睡着之后,时间比什么都可贵。因为0至6岁是自闭症儿童的黄金干预期,这期间孩子的大脑快速发育,可塑性最高,我们要尽早进行干预。

 

一家人以最快的速度达成自救分工,轩轩奶奶也加入进来,放弃工作带轩轩康复;我只身前往重庆工作,妻子则在成都兼职两份工,马不停蹄。

 

轩轩病症复杂,治疗费用相当高昂。我算过一笔账,光看护和干预的各种费用,至少也是普通孩子的两倍。为了给轩轩更好的治疗条件,我们恨不得自己长出三头六臂,只为把孩子拉拽到正常的跑道上。

轩轩的病例

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但我们愿拿生命和时间赛跑。



“教他独立上厕所用了十年”


确诊自闭症后,我们马上抱着轩轩去温江区一所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

 

送到学校后,我和妻子忙着在外给孩子挣医疗费,照顾轩轩的重担落在了我母亲张紫君的身上,奶奶抱着孙子开始了漫长的康复之路。

 

这一抱,就是十年。

 

由于病情的缘故,轩轩体虚、多汗,也不像正常孩子那样知道大小便。娃儿屎尿拉在身上,半天换12次裤子;衣服不停地被汗水打湿,也只能不停地换。

 

这可苦了奶奶,基本不能睡踏实觉,眼睛都浮肿了。尤其是冬天,老人家睡觉从来不换衣服,就为了随时要起来带轩轩上厕所和换被汗打湿的衣服,每天不停地洗衣服,洗到手都变形了。

 

为了让轩轩更好的补充营养,奶奶总是是把好吃的留给孩子,自己则吃点剩饭剩菜。帮助轩轩康复的过程充满挫折,老人家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偷偷流了多少泪。

轩轩和奶奶

每次我和妻子去学校看到她的时候心里都不是滋味,心中充满亏欠。但老人家总说:你俩就在外好好工作,我就不信一家人下了功夫没有收获。

 

自闭症孩子的事儿,终归是一个家庭的事儿,无论奶奶还是我和妻子,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带着轩轩与时间赛跑。

 

我爱人高佳性格内向,平日话不多,更多时候她在默默无声地工作、加班,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保障。我和她在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某种默契,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不重要了,既然生了这个孩子,就要对他负责到底。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比如我们教轩轩写字时,光是教会写“1”就用了大半年,写满了5个本子。

 

最难的,是培养轩轩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教轩轩学会刷牙用了8年,教他学会独立上厕所用10年。教他夹菜、过马路等等也都分别用了好几年。

 

一家人为孩子制定了清晰的康复计划,一年一小计划,两年一大计划,五年一规划。什么时候用勺子吃饭,什么时候学筷子夹菜,什么时候会穿衣、叠被子等等,听着是小事,但都分别教了好几年。

 

孩子发不了声,我们就每天他按摩口腔,带他天台训练发声,“啊啊啊”一学就是两年;孩子没有平衡感,我们就每天抱着他在钢管上行走学走路;孩子眼睛不对视,我们就拿着他喜欢的玩具在他面前来回晃动,天天如此。

 

今年轩轩14岁了,他已经掌握了洗漱、穿衣、上厕所等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得到很好的控制,上一次情绪发作还是2020年的下半年。他的语言能力也取得了进步,吐字慢慢清晰,学会主动表达,主动拥抱家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交流。

轩轩和爸爸互动

这一路走来,尽管艰辛却从不失快乐,康复之路虽漫长却从未失去信心。


 “我的儿子不是钢琴天才” 


轩轩5岁前,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锻炼他大脑与肢体的康复。而在查阅资料时我们发现,音乐治疗对自闭症的康复会有帮助。

 

于是在轩轩5岁时,我们决定让他开始接触钢琴。

 

妻子带着轩轩找了温江区的一名钢琴教师,但刚交了学费,转身就被老师退了回来。因为轩轩的病情让他没有情绪管理而言,坐不住,爱捣乱,打掉了老师的眼镜,有次甚至把老师的水杯从二楼扔了下去。

 

就在我们打算放弃“钢琴治疗法”时,学校来了一位教钢琴的罗老师。奶奶便带着轩轩找罗老师沟通,鉴于轩轩不会说话无法交流,而且脑瘫让他的手握成了拳头,按不了琴键。

 

老师说,如果娃儿手指能打开,就能教。

 

看到练琴的希望,奶奶带着轩轩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按摩,拉完左手拉右手,一根一根地把轩轩手指训练舒展开。

 

我的妈妈张紫君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却用最原始、最笨的土办法,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

 

轩轩的手指打开了,我们买来电子琴,用近一个月时间让他能用拇指和食指在琴键上敲起来。这在当时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变化,当轩轩再次站在罗老师面前时,她收了这个特别的学生。

弹钢琴时的轩轩

通过与罗老师的长期磨合,轩轩的变化很大,原本枯燥的练习却让躁动的轩轩慢慢沉静下来,手指也慢慢变得灵活,呆滞的眼神有了些许灵气。

 

一天天坚持下来,轩轩逐渐对钢琴产生了浓厚兴趣,不管刮风下雨,我们都会带轩轩去练琴,每天至少2小时训练雷打不动。

 

2016年,轩轩通过了钢琴业余五级考试,两年后又过了十级。

轩轩的钢琴十级证书

这对于一个自闭症孩子来说有多难?

 

老师要用特教技术拆解回合指令,一个点一个点的教,老师教40分钟,孩子得回家练400个小时;普通孩子两小时就能学会的东西,自闭症孩子可能要学上二十个小时。

 

对于轩轩来说,他无法理解曲子的情感背景,精细动作的力量控制也相对差,但好在记忆力不差,每天不间断重复练习,一点一滴慢慢进步。轩轩这张十级证书的背后,是老师、家长和他自己用无数心血换来的。


也因为在钢琴方面的“天赋”,有人说轩轩是“天才少年”,我却不这么认为。

 

其实直到2019年,轩轩才开始跟老师学识谱。在那之前,轩轩能弹出《克罗地亚狂想曲》《天空之城》《梦中的婚礼》等上百首曲子,但他还没学会唱谱,“哆、来、咪”只会发一个音,他只是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方式弹着钢琴。


前段时间我看了《杭州日报》发表的《我们的天才儿子》,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金晓宇被认为是翻译天才。但我觉得某种层面上晓宇和轩轩是一样的,他们不是天才,他们只不过对某件事有出众的注意力和执着的付出。

 

2020年11月,轩轩以一首《梦中的婚礼》为一位粉丝姐姐送上新婚祝福。儿子穿上帅气礼服,全程面带微笑,经典的旋律从他灵动的指尖流淌而出。那一刻镜头后面的我也被打动了,觉得轩轩的生命就像音符一样,是流动的、优美的。


然而离开钢琴,我面对的现实依然残酷,儿子依然和这个群体的其他孩子一样,始终是一个自闭症患者。


我也不希望轩轩被打上“天才”的标签,不奢望他成为聚光灯下的演奏家,只希望音乐这扇窗能让更多的光照进他心里边来。



 “这辈子只做轩轩一个人的爸爸” 


随着轩轩奶奶年迈,三年前我决定告别工作20年的重庆,回家当全职爸爸。

 

很早以前,医生就断言轩轩丧失了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我放弃自己的事业,就是想倾尽全力把孩子从另一个星球拉回来,至少为孩子打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他有朝一日能与这个社会有尊严的打交道。

 

为此,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和肢体语言的康复,都要加入轩轩的日常训练计划。洗漱、整理、吃饭、做卫生,以及口腔、力量、读写、算数、钢琴训练等等,轩轩的假期时间都被我安排得满满当当。

轩轩的寒假作息安排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作息安排会不会剥夺了孩子的生活乐趣?

 

但伴随孩子慢慢长大,我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因为自闭症孩子心智水平低于正常人,往往会被打上“傻瓜”和“精神病”的标签而活在成见中,获得这个世界的善意是相对狭窄的,孩子长大后社会和环境对他的包容更小。

 

今年轩轩已经14岁,正处在重要的康复上升阶段,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必须加快步伐,让他在20岁之前完成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立。轩轩现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在为他的人生争取到更多可能性。

 

然而,干预的过程也有挫败感,孩子一次莫名其妙的脾气发作都可能让人崩溃,刚建立起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

 

记得轩轩刚学会轮滑时,一双轮滑鞋吃饭穿着,下课穿着,哪怕半夜上完厕所也想穿一会儿。但他身子虚,没溜一会就一身汗,容易感冒,我们就把鞋藏起来。

 

他开始情绪激动,咆哮,摔东西,气得眼睛发红。没有东西可破坏他就开始自残,头撞墙,把手抓得鲜血直流。一家人吓坏了,我扑过去抱着他,捂住被他抓得满是血痕的双手。

 

奶奶不得不找出轮滑鞋给轩轩,他立刻破涕为笑,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眼泪还挂在脸颊上,鼻涕从笑呵呵的嘴边流下来……

滑轮滑时的轩轩

这就是我们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孩子,他的情绪像光谱一样让人捉摸不定,但他的行为却又是刻板的,很难去融入充满不确定性的陌生环境。

 

所以很多家长为了躲避世俗的眼光不愿带孩子出门,但对我来说,我必须带轩轩出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来以此疏解他的情绪,二来让他去直面现实的社会生活。

 

这几年,我和妻子带轩轩去游泳、攀岩、骑马、打雪仗,去看电影、购物、旅行,去雪山坐缆车,去沙滩品尝海水的味道,为他争取更多生而为人的权利。

攀岩时的轩轩

轩轩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学会了自己去买水、晾衣服、取快递、丢垃圾、坐地铁、看红绿灯等等。去年,我让他自己走路去学校,我则在后面偷偷跟着,直到看着他走进校门。

 

每次带轩轩去和别的孩子玩在一起,我们都会让他主动打招呼、击掌,尝试与他人进行交流。有时在外也会遇到一些障碍,但我不介意一遍遍跟陌生人解释什么是自闭症,尽力去消除这个世界对谱系群体的“偏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生存环境。

 

全职陪伴孩子的这几年,我们几乎所有的生活都与轩轩有关,也习惯了把“轩轩爸爸”和“轩轩妈妈”当作我们终身的事业,我们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现在与其说轩轩需要爸爸妈妈的照顾,不如说我们更需要轩轩的陪伴。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果有一天我和妻子都老了,没有办法再照顾轩轩了,怎么办?

 

有人问过我们,要不要生二胎?但我们从未想过“生一个小的去照顾大的”。轩轩是我的独子,以后也不打算再生了,这辈子只做他一个人的爸爸。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从2020年6月开始,我在快手等平台注册了账号,用视频的方式记录陪伴轩轩康复成长的日常,初衷是传播正能量。

 

“自闭症轩轩”这个名字是我起的,有网友问说轩轩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为何非要给他加个“自闭症”的前缀?

 

我想说的是,自闭症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种真正的病症,是轩轩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我知道有些谱系家长不愿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我们却不认为这是丢人的事情,每次我和妻子带轩轩出门时必带残疾证,社会为此提供了一些便利,我们就该承认它,使用它。

 

另外,我认为这是一个群体,它包括患病的孩子、孩子父母和整个家庭,我希望通过轩轩给同样遭遇的谱系家庭带去希望,也希望这个群体之外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自闭症,给我们多一些包容和关爱。

 

轩轩在快手等平台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账号的粉丝越来越多,每天都有网友催更轩轩的新动向,说他是“全网笑容最治愈男孩儿”。

 

有条视频的评论很触动我,那位网友说:2020年中秋丢了工作,快要交不出房租,买了一瓶药和一瓶啤酒,打算借酒壮胆就此了结前,无意中看到轩轩学钢琴的视频后被深深打动,于是喝完了酒,就把药冲进了马桶。

 

看到这条评论,我坚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

 

通过快手,我认识了很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一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是某某爸爸、某某妈妈,就像很多人只知道我叫“轩轩爸爸”。这是彼此之间的默契,别说是名字,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彻底把自己的生活掩埋掉。

 

有位单亲妈妈的孩子也患自闭症,她在快手上留言说她很绝望,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赶紧电话沟通,她边哭诉边哭,哭了好几个小时,我和妻子就安慰她的情绪,表达对她的理解,鼓励她坚强活下去。

 

2020年8月,圈内私信我的家长越来越多,我就自己找场地做线下公益分享。后来因为疫情中断,我又在快手直播,与大家分享我陪伴轩轩康复的心得。

 

在快手,我发现还有很多像我们这样被苦难和病魔纠缠却从未放弃的人,我们就像一颗颗孤独的星球。我希望这些孤星可以连接在一起,成为星座,去照亮一片天空,照亮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去年12月,我带轩轩在去广场卖玩具,教他学会买和卖,这是他融入社会必须掌握的技能。


我鼓励轩轩主动和陌生人搭讪,“姐姐,买不买玩具?”卖玩具过程中就算遭遇“拒绝”,我也会叫他礼貌地鞠躬。热心的市民让轩轩介绍产品和价格,孩子吐字不清的回答他们不一定听得懂,我则在旁边翻译。

 

我把卖玩具的视频放到网上,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特殊群体的真实状况,让大家看到自闭症人世融入社会的可能性。

 

没想到这期视频火了,数万条评论我回都回不过来。我不是很在乎这些数据,只是现在轩轩每次出门几乎都能被认出来。有次坐飞机,空姐也是轩轩的粉丝,给我们升了舱,还给轩轩画一幅小画。

 

感动之余,我们也没有“网红”之类的感觉,生活没有什么变化,每天该做的训练一条也不能落下。

 

在我们一家人看来,我们不一定非得治好轩轩的病,只需要想办法矫正他的行为,这样的话,没准将来有一天,他能过上自力更生的、快乐的生活。

 

十几年前轩轩确诊自闭症时,我和妻子以为我们的人生从此掉进了冰窟窿。然而,陪伴孩子与疾病抗争的这段漫长岁月,也是我们打破冰点、自我重塑的过程,轩轩让我们一家人更勇敢,也更相爱。就像轩轩奶奶说的,轩轩是上天给我们的一个特别的礼物。

全家福(奶奶、爸爸、妈妈和轩轩)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轩轩尽快掌握独自生活的技能,更好的控制情绪,这样即使有一天我们家长都不在时,他也能靠自己活下去,去争取一个有尊严的人生。

 

我想,这就够了。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张先森

编辑:裴大哥 | 丑橘

图片:自闭症(孤独症)轩轩(快手ID:1651017668)


儿子患自闭症、脑瘫、癫痫和地中海贫血后,一个家庭的5000个日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