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料】红楼梦的神话心理 节选4

2023-04-01 17:29 作者:魔怔的阿Q  | 我要投稿

当我们读到《圣经》中的伊甸园神话时,我们知道,亚当、夏娃吃过禁果之后便被逐出乐园。在大观园的故事里,同样的事也发生过。宝玉读了《西厢》和其他小说后,他对黛玉更增爱意。他们对话中也插了一些儿《西厢》里的语句;像夏娃一样,她对她的男伴更为敏感;这使得她更加痛苦。当她的重像——晴雯——被逐出园子时,“人类的堕落”便重演了。由于异性恋表示纯真的失去,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大观园的没落是由发现绣春囊一事所引起。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要成为园子的主人,宝玉要通过性启蒙仪式,但在伊甸园里,无人可以一尝禁果,触犯这规矩之后,所有的人便被赶出园外。

大观园的故事还可以用阿姆斯特朗(John Armstrong)的乐园神话理论(Paradise myth )来解释.乐园神话是在社会发展中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时被创造的。他主张在神话里“蛇和树”的母题(MOTIF)象征两种情况之共存:一是对将来变革的观照难于捉摸,一是旧的传统迟迟不去。在《红楼梦》中,大观园建成之后,贾家便开始衰落。所以,园子的建造是贾家气运的转捩点。作者一厢情愿的希望相反的事情能和谐共处。

黛玉和他的重像代表着对前景的难于掌握——这一前景在他的幻想中表现一派欢乐,美好和纯真……(省略)宝玉劝贾环“往别处再寻乐”(20回)也烘托出他的享乐主义的倾向(享乐主义是乌托邦思想中的重要成分)

宝钗代表的却是迟迟不去的旧传统。她是一个待人仁慈和善知人意的少女,因此很得人们(尤其是史太君的喜爱——注释:论者原文如此)她常敦促宝玉留意读书,同时又教黛玉守女孩子的本分。有些批评者因她服从于传统和做人圆滑世故,便说她用计赢得史太君的欢心以取得宝二奶奶的地位,这样的批评是主观的,没有根据的。我们找不到宝钗曾用计谋来伤害黛玉。至于宝玉,他也承认给宝钗的仙姿迷。事实上,史太君会不会叫宝玉娶黛玉还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她曾叫薛姨妈把宝琴嫁给宝玉。这一切都可以把宝钗有意设计害黛玉的罪名洗脱。如果黛玉因自己的命运而要责怪任何人的话,她只能责怪她自己。

  在63回中……画着一枝牡丹……眼看着芳官不语……这件事的意义很清晰。宝钗是座中最美丽的一个,但是她很冰冷。黛玉的苦命部分是因为没有人为她向史太君提亲(碧桃显然是暗示《诗经》里的《桃之夭夭》,有女大当嫁之意)

宝玉了解得很清楚,但他不能作一选择,早在21回时,她在两表妹中已经难于取舍。他希望两个都可以得到;他的愿望也从梦中女子的名字(兼美)表露出来。开普勒(C.F.Keppler)的见解(38)op.Cit.,P134\\可以帮助我们对他们三人的关系的解释。

黛玉是宝玉的黑暗的身外之身,虽然他们彼此有着共同的理想,但宝玉终于和宝钗(他明晰的身外之身)结合,开普勒说:这白皙姑娘仅仅是一个背景人物,她引起并增强那真的被爱者的神秘。她永远不是被爱者,也不会和本体有好的关系:虽然这都是她所热切冀求的。(39)Ibid.,P.222.n.9

上面的讨论可以综合为以下几点:1、《红楼》是一部伟大的自白小说,作者告诉我们他对现实的希望和烦扰,他照太虚幻境造出大观园作为他的失乐园。

2、他用二元论来说他的故事。他创造一个神话来和现实世界作对比,又用重像来表达他的见解。这种见解的基本精神是:无真无假,浑然一物。

3、(作者)不但精于人物描写,同时能创造几对重像和一个复杂的布局。

4、宝玉与他的两个表妹的关系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黛玉的命运非由天意,亦非人谋。她的母亲与宝玉父亲的关系否决了他她的婚姻。

5、用阿姆斯特朗的理论来看,钗玉的结合是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红楼》是一部自白小说,阿克斯瑟尔姆(Peter.M.Axthelm)指出,自白的动机是内心的冲突所引起的。自白文学的两个技巧(特色)是重像和反讽的运用。宝玉被称作“蠢物”,他却在寻找“真理‘’。开始的22回书里,他认识到性爱是虚幻的。(巫术一节)悬玉这故事说明了,宝玉也和其他人一样有性爱经验,而祓禳则表示了,宝玉了解到它的破坏力量。其后,他寻索爱的意义,他从龄官画蔷了解到“人生情缘”

“各有分定”,他要找出一个人怎样可以快乐,他发觉,即使是一个村妇像刘姥姥也可以自己快乐和使人快乐,这样他对爱的感受便从肉体转到精神方面。思想上,就从自我主义转到利人主义,不过,他还未了悟……

     另一点是,作者用二元方法讲述他的故事。……书中的真与假不应只看成作者聪明的设计来掩饰他在书中的身份。从宗教方面来看,真假这对儿词表示出作者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这真理就是他在书开始说的色和空。

      宝玉最后出家并不是说:他要逃避。实际意义是:通过了各种经验,他终于对真理有了更尖锐的看法。这宗教式的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石头一定要入世。因为,入世似乎是获得觉悟的唯一途径。

(注:米勒主张,由于在红尘的经验非常美满,石头应无遗憾。OP.cit,P249)

 


【资料】红楼梦的神话心理 节选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