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文学在中国
有过两次高潮,一是五四期间,一是八十年代。
1918年 鲁迅 发表的《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
有人认为,五四早期的中国 意识流文学 的来源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 厨川白村 的《 苦闷的象征 》,以及日本的“ 私小说 ”。弗洛伊德的著作在当时已经进入中国,并且对 中国作家 产生很大的影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最早引介 弗洛伊德学说 的人物。而《苦闷的象征》正是由鲁迅翻译。
与鲁迅一样曾经留学日本的 郁达夫 也深受弗洛伊德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1921年发表的《 沉沦 》就具有私小说的特征,小说运用了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理论 ,以抒情的“自述式”笔调表现了“弱国子民”的自惭与对性爱的渴求,郁达夫在把弗洛伊德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人物心理和生理描写的同时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
郭沫若也曾经在《批评与梦》等文章中对弗洛伊德的" 性压抑 "理论及"梦"的理论表示赞赏。1922年郭沫若发表具有 意识流风格 的小说《残春》,写了 性本能 被压抑及其梦中得到宣泄的全过程,可见他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是人的原动力的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1922年11月,茅盾在《 小说月报 》第13卷11号上撰短文介绍 詹姆斯·乔伊斯 的新作《尤利西斯》。同年,正在英国 剑桥大学 留学的 徐志摩 在自己的诗作《康桥西野暮色》的序中赞誉《尤利西斯》。这是中国作家首次开始接触西方 意识流文学 。
1923年 林如稷 在《浅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将过去》,被视为最早运用西方意识流技巧的中国小说。
1927年上海 商务印书馆 出版 郑振铎 撰写的《文学大纲》,第一次提到法国意识流代表作家 普鲁斯特 。
1929年 赵景深 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二十年来的英国小说》一文,指出了乔伊斯的小说与 精神分析学 的关系,还对伍尔芙的意识流文论《班纳特先生与布朗夫人》作出了解读,这是国内第一次评论 意识流小说 。
1932年 叶公超 在《新月》杂志发表了 伍尔夫 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 》的中文译本,这是国内第一次翻译意识流小说。同年,叶公超的学生 废名 发表的《 桥 》,具有明显普鲁斯特和伍尔夫的 意识流风格 。
受到 英国文学 影响, 林徽因 在30年代创作的《窘》《 九十九度中 》等短篇小说也都运用了西方意识流技巧。同一时期,受 日本新感觉派 影响,以 刘呐鸥 、 施蛰存 、 穆时英 为代表的 新感觉派 也创作出了一批具有 意识流风格 的小说。
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受到 伍尔夫 和阿左林等西方作家影响, 汪曾祺 也开始尝试 意识流小说 ,比如《复仇》、《小学校的钟声》、《绿猫》等。
1963年香港作家 刘以鬯 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徒》被视为华文文学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
同样是在60年代,台湾作家 白先勇 由于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包括《香港——一九六0》、《游园惊梦》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的 意识流文学 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涌现。
1979年2月, 茹志鹃 ( 王安忆 母亲)在《 人民文学 》杂志发表《 剪辑错了的故事 》,被视为新中国第一篇 意识流风格 小说。
随后 王蒙 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
同一时期, 宗璞 《我是谁》、 刘心武 《 电梯中 》也是新中国 意识流小说 尝试创作的代表作品。
1981年 高行健 发表《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对西方意识流技巧进行了探讨。同一时期 北岛 《 波动 》, 李陀 《自由落体》、《七奶奶》、 谭力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等意识流小说引起广泛讨论。
随后中国大陆掀起了 意识流文学 热潮,出现了 张辛欣 《清晨,三十分钟》、 丁小琦 《马兰花,马兰花》、 孔捷生 《海与灯塔》、 扎西达娃 《流》、 张承志 《 北方的河 》《Graffiti-胡涂乱抹》、 刘索拉 《 你别无选择 》《蓝天绿海》、 徐星 《 无主题变奏 》、陈洁《大河》、 魏志远 《一种线条》、陈村《死》、张宝发《奇境》等一批具有意识流风格的小说。
从1985年开始, 莫言 的出现,将中国 意识流文学 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相继发表了《枯河》、《 球状闪电 》、《爆炸》、《 红高粱 》、《欢乐》、《 红蝗 》等一系列具有强烈 意识流风格 的小说,引起文坛轰动。
其中《红高粱》成为了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小说以 时空错乱 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莫言称福克纳为导师,他的意识流技巧也与福克纳相似,多采用 蒙太奇手法 ,例如 慢镜头 描写、 多视角 叙事、意象比喻等。但和福克纳一样,莫言也并非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仍隶属于现实主义范畴。
80年代之后,意识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 写作技巧 ,出现在很多作家的作品里,例如 王小波 、 余华 、张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