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F恐跌下神坛
哈哈不起这种标题谁看啊 我的下落式音游水平是打BMS一点点打上来的,听歌取向也没少被BMS塑造。高中那会就找groundbreaking听全套,之后打多了就开始挖掘上古活动,去那种一共就十来个人参加的活动里找歌听。感触是人虽然不多,大家玩的都挺开心的。各类活动说白了就是举办者和参加者共同用爱发电,为BMS社群续命。这本质上是音乐游戏,没有新音乐哪来的新血液。Air两百个差分让你打20年,你打吗? 然而BOF在我心中确实是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之前自己也一直说有参加BOF的愿望,写谱和作曲。今年写了两个破谱搅和搅和,也算是了却心愿的一半。这几年音游在国内普及度高了不少,BOF在国内的热度水涨船高。这两年说实话,因为忙着听别的,各种BMS活动的歌确实是没听几首,而铺天盖地的会场打分截图和因为打分闹出来的drama图倒是看了不少。看到了一定程度,突然就觉得没意思了,心里一直以来有的那股劲消散了。大家一边骂小鬼刷票写小作文,一边又仿佛期待再看到谁还能闹出什么笑话,关注点悄悄发生偏移。 都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云云,而本届给我的最大的感觉就是突然来了很多有趣的人。有些人手里捏着1000分,却仿佛自己成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一员,要庄严地投出手中这神圣的一票,并四处出警告诫大家:要正确对待打分,不要把脸丢出国外;有的人把会场当功德箱,听说谁都能打分,我也来凑个热闹,听说一定要打了谱才能投,就有模有样下个lr2读取谱面,象征性打一下,亦或是直接看谱面确认,空气BMS,过后再把分捐给自己最爱的曲师,回头截个图和小伙伴们炫耀炫耀这一份参与感。 不是很欢迎对号入座,却也没有多少批判的意味。信息精度会随着传播次数的增加而发生削弱,在传播的链条中,上一传播节点的受众会倾向于挑选出更符合自身认知的信息传播至其他人。因此,BOF本身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传播链条的末端,人们将整个比赛涵盖的信息集大成于“分数”、“排名”等更直白的字眼里。符合自己认知的高分就是好的,不符合认知的高分就是刷票,低分除非有意见领袖曝光,否则得不到关注。以上只是从围观群众的视角分析,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吸引部分围观群众去会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播学还有一条理论叫「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人们与生俱来有对被孤立的恐惧,同时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观点。结果是如果一个人的意见是少数的,他会更倾向于不表达出来,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换而言之,我们能看到的,被表达的观点大多都与公众观点相似。 以我的理解也就到这了,只能用这种过时理论解释为什么会场的打分内容高度相似,以及为什么国内用户基本就挤着那么几支队伍的那么几首歌打分。 俗话说树大招风,在街机游戏乃至移动端游戏使用或购买BMS曲的大环境下,BMS以及其相关的活动获得日益增高的关注度也是注定会发生的事。我之前在知乎就某个流行问题写过一篇回答,大部分人一定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把回答贴在这里作为全文这一大篇垃圾牢骚的结尾,同时希望能解决一些人心中的迷惑。
最后谢绝借机抒情行为。恳请大家别在评论或者转发里抒发感叹和私人情绪,看完就当浪费时间看了厕纸文学。本来一段就能写完的东西硬是展开了发个专栏,很想给我自己两耳刮子。 那么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