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言行貌好”去修正自己

继续聊聊“言行貌好”。《论语》当中讲:“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里面的这个自修自重指的就是我们的言、行、貌、好。我们通过“言行貌好”去修正自己。当这四个方面呈现出来的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别人自然会被我们所吸引。
行,行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不同的行为习惯。比如说孩子回家过春节,我们会有各种看不上,嫌他睡得晚起得晚,中午不吃饭而点外卖,给他炖了排骨不吃,非要点辣的东西吃等等。这个时候我们是百般各种的看不惯。我们批评他,说他这样不健康、不好。双方的矛盾就会被激发,所以彼此待在一起并不快乐。因为我们没有懂得“君子 而不同”,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不一样。
决定他起不起床的是事情,不是他起不来,是因为他回家的这段时间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如果有,他就起得来。所以,我们要懂得去包容各种不同的习惯。如果懂得包容和支持孩子,孩子愿意几点睡就几点睡,愿意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愿意点外卖就点外卖。当我们尊重孩子,他自然就愿意回家了。
小人同而不和。小人指不懂得修身的人。不懂得学习的人都是小人,“同而不和”,要求他跟我一样。比如说我十点就睡觉了,早晨六点起床。他得学我,这叫求同。说我这个人不吃辣,他也不能吃辣,那多伤胃,这叫求同。
当我们薅别人的头发,别人下意识地就会薅我们的头发。也就是当我们在指责他人的时候,他下意识就会指责我们。当我们要求他的时候,他下意识就会要求我们。这个时候,矛盾只会越来越大,最后我们看不上他,他看不上我们。
这就是——出尔反尔。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力是相互作用的,我们怎么对别人,最后那个力就会返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但是呢,当我们真的懂得去包容和感化对方的时候,对方自然也会愿意包容和感化我们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多包容身边的人,学会和而不同,这时,才能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豁达而通透的人,不要去做一个特别有标准的人,说别人这样就是错的,那样就是不对的。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当中有太多的对错、是非这些观念,从而束缚了我们。
我们讲道家思惟,就是要破除掉这些东西,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对与错,都只是我们自己的标准和我们的生活习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