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头部造型到底对应了什么?仅排列就还原大秦军队的阵型构造

兵马俑能重现天日,离不开考古学家们的辛勤付出,在杨志发第一次发现兵马俑后,陆续迎来了以袁仲一为首的考古专家们,据说他们第一次发掘现场时,因为不知道兵马俑占地区域有多大,原本只打算停靠一个星期,后来在不断挖掘中,不断有新陶俑出土。于是就边挖掘边确认陶俑坑边界。

没成想这一星期的打算时间居然延长到了几十年。根据后续兵马俑出土详解报告,兵马俑刚刚出土时颜色鲜艳,有粉绿,粉红,粉紫,白色等等,他们一般采自矿石中的天然色泽,但类似紫色就来源于后续的提炼了。

兵马俑挖掘是个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因为那一层颜色暴露到空气中,会迅速氧化褪色。
考古学家门除了要对出土兵马俑的外表进行保护,还需要用特色树脂对已经破碎的兵马俑碎片进行修复。总之难度巨大,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作为考古大秦的第一手资料,他让大秦的军队结构展现在国人面前。
兵马俑有一号坑,二号坑,以及三号坑。不同的坑号出土的兵种也不尽相同。比如一号坑就出土了大量的士兵俑,关于士兵俑也大有讲究。士兵俑除了样貌不同外,他们头上的装饰也有区别,而这也代表了大秦军队的士兵分级制度。

一号坑中兵马俑根据头饰分为四种,普通士卒基本上都是束发挽髻。低级军吏俑则是头戴单板,中级军吏俑是头戴双板,而最高阶的将军俑,根据专家的叫法叫鹖冠,是陕西地区的一种鸟,这种鸟好斗,不怕死,勇猛异常,是迎合大秦将领的身份的。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就有类似的装饰,虽然被观众笑称为兔宝宝装饰,莫名有点可爱,但是这的确是大秦真实的历史,这里给该剧编剧点个赞。兵马俑四种阶层,也符合了大秦的军功制。

大秦为了让士兵更勇猛,也根据战国时期某些国家的做法(军功制并不是大秦独有的!)采取了军功制。在大秦统一六国之后,军功爵制更是被开发到了极致,从公 士到彻侯多大20个军功职位,秦人好战,从完善的军功制中可以得到体现。
而除了头部装饰外,兵马俑根据出土的坑位不同,所属的职责也不尽相同。一号坑普遍是陆战兵,而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都根据出土位置排列兵马俑,尽量不改变兵马俑的初始布局。这样一来,大秦的军队阵型也有了体现。
一号坑有些兵马俑纯穿着布甲,而有的兵马俑是穿戴重甲。而根据他们所携带的武器不同,可以分为轻甲士兵与重甲士兵。轻甲兵大多手持弓弩等远程武器,重甲士兵在轻甲兵的后面,手持近战武器,用于肉搏作战。然后也分为前锋与后卫,四周都有兵士护卫,形成一个基本的对战阵型。

从历史角度上看,大秦事情的各国军队都有布局,而且各个兵种之间相互协助,连绵不绝。而二号坑的排列就更让人稀奇了,属于大秦的特种部队,骑兵,车兵,跪射位相互排列,一单交战,势必叫对方兵马有来无回。和现代战争一样,有基本步兵,器具兵(车兵,马兵,骑射兵),那肯定会有一个首脑操纵部队了。

所以三号坑出土的大多都是高阶的军吏俑,象征着大秦操纵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如此一来,秦朝的军队就具备了整体的轮廓雏形,可以这样说,历经千年,战争的武器,人种都在发生变化,但是整体军队结构从未发生大的更改。
感谢大家阅读完此篇文章,喜欢的点点关注,我是徐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