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TIK视频《数字说明一切:二战东线德军优势的神话》的批判(上)

2023-06-14 22:10 作者:盖昭襄王  | 我要投稿

    Nigel Askey对TIK的批判

         
本文翻译者B站莫德尔,本篇全长11400余字,今日发布版本约2900字。原文是Nigel Askey于2017年10月31日所写,那么译者认为,有反对声,且是有理性、有依据的反对,自然是好的,特此将这份文稿翻译成中文,供各位观众鉴赏,以下便是正文。        

         
    2017年8月,TIK在油管上发布了新一期视频,标题是《数字说明一切:二战东线德军优势的神话》。有几个人询问我关于此视频的看法,因为我在计算苏联和轴心国在东线的ROCPs(相对整体作战实力),这项研究工作仍在继续,最终成果将编入我的《巴巴罗萨行动》系列成为第5卷——“完整的组织和统计分析”         

         
    TIK这期视频的先决条件是人们的刻板印象——即苏德双方的损失率都被普遍夸大了,同时也夸大了在整场战争期间苏联的数量优势,从本质上讲,这意味着德国国防军在整体作战表现方面显得并不那么占优,而对他们来说,数量上的优势“从来没有那么糟糕”。TIK在视频里引用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列夫.洛普霍夫斯基(Lev Lopukhovsky)的《胜利的代价》(译者注:这本书很好,参考价值颇多)和戴维.格兰茨的《巨人的碰撞》(译者注:指文引进过,入门书),以及在更小成程度上以来于第三本——格雷戈里.里德特(Gregory Liedtke)的《忍受旋风:德国军队和苏德战争 1941-1943》(译者注:作者是德黑,但其参考资料反打自己脸)

         

         

         
         
总而言之,这个视频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但就其本身而言,它肯定会给予普通人,或是有粗略了解的人,一个完全错误的印象。好吧,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我有TIK视频里这三本参考书的副本。下面的内容阐述了为什么我不同意TIK的看法,或者是支持这一看法的先决条件。我相信这期视频是从根本上就错了,毕竟人们总习惯接受思维固化的事物而不是“错误“。         
基座是倾斜的,那么建筑也会照常倾斜         
这个视频在演示阶段几乎完全来源于上述三本书的数字和表格,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三本书有更多的了解,以及其参考性。下面要介绍这三本书,以及缺陷:         
《胜利的代价》:此书由列夫.洛普霍夫斯基和鲍里斯.卡瓦勒奇克(Boris Kavalerchik)合作编著。这本新近出版的书主要重点是纠正众所周知的克里沃舍耶夫数据——也就是简中网常说的“克氏数据”的谬误,以及其数据提出的关于苏德双方的完全荒谬的不可恢复损失比率。就苏联的不可恢复损失方面而言,这是本好书,而且使用了大量资料。         
然而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好处,也是这本书的缺陷。作者仅仅关注了不可恢复损失,而完全忽略了伤员和其他方面。既然标题如此,为何不提那些1831.97万(克氏数据)伤员,和大量被迫截肢和其他方面巨大伤害的士兵呢?虽然这类人包括在“可恢复损失”内,但从军事意义上说,其中大部分已经无法再适任原职务了,这完全符合标题所要论述的。更糟糕的是,关于德方的数据,作者依赖于一个来源——即欧弗曼斯的说法,而且不加批判地便接受了他饱受争议的说法。同样,作者对仆从国伤亡数字的处理方式也是粗略的。讽刺的是,作者犯了和他们所要批判的克里沃舍耶夫一样的毛病:对于轴心国军队而言,将单一数据来源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并不假思索地引用,没有进行适当的辩论或检查。         
《巨人的碰撞》:作者是戴维.格兰茨。这部著名的作品是一部非常好的东线通史,但再很大程度是站在苏联的视角来讲述的(正如格兰茨的许多作品那样,但这本书尤其如此)。与格兰茨后来出的书不一样,这本书已经很老了,它首次出版于1995年,2010年再版。新版有一些更新的数据(比如增加了“火星”行动)。但仍然依靠克氏数据来为战役提供关键信息。如p.383-389的表N中的方面军实力和伤亡情况,该书没有考虑重大战役/行动,如“猎鸨”行动(此战苏军伤亡超过20万)、白俄罗斯战役(此战苏军伤亡近70万)。如果有一本从苏方视角看东线的通史,我会推荐这本。格兰茨使用克氏数据描述苏军伤亡的数据,用德国人的档案(BA)来描述德军伤亡的数据。格兰茨并未采用欧弗曼斯的数据,因为这个数据存在重大问题。此外,在格兰茨更详细的著作中,他也没有采用欧弗曼斯的数据。(译者注:考虑到格兰茨已经81岁高龄,不必多苛求)         
《忍受旋风》:作者是格雷戈里.里德特。这本书很好,它的重点在于德国陆军的状况。所呈现的数据是很好的,有参考价值,而且就我所见而言,很准确。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很难“消化”,因为它很难从中看出作者的解读方向,尽管它的基本前提,我总体上同意这一点——即德军在1941-1943年并不是因为被迫陷入拉锯战,或是因为伤亡而得到致命削弱。但里德特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让人信服这个基本前提,因为他没有给出德军伤亡和补给的整体数据,因此观众不可能去衡量德军在东线任何时间点的整体状况。这本书甚至还使用了一些直接取自格兰茨书籍的地图。该书几乎没有讨论德军在关键时刻的补给运送,这是本书缺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将使它真正有用)。与格兰茨一样,里德特采用了克氏数据,以及德国官方出版的《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列(译者注:常说的“德官”)         

两位重要的“参与者”

         

克里沃舍耶夫研究: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俄罗斯官方政府批准对卫国战争期间进行第一次“官方研究”,由一个总参团队合作完成,领头人是格里戈里.克里沃舍耶夫。这份研究成果对苏军所有类型的伤亡进行了详细的统计。1997年以《二十世纪苏联伤亡和战斗损失》为名出版,2001年和2010年分别再版(俄文)。克氏数据被广泛引用,但多年来,随着资料一批批解密,克氏数据暴露了诸多缺陷。不幸的是,在2010年版未能纠正后,克氏数据的最大特点是将自身损失最小化,把德军损失最大化,这也是洛普霍夫斯基和卡瓦勒奇克出版《胜利的代价》的理由。他们勇敢地、专业地、系统地纠正了克氏数据的错误,并且完全摧毁了克里沃舍耶夫关于德方损失这荒诞的章节。不幸的是两位作者并未讨论其他方面,而且引用了欧弗曼斯的数据,如果他们能对这两方面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那么《胜利的代价》这本书将成为一本“决定性著作”。

         

欧弗曼斯数据:2000年,鲁迪格.欧弗曼斯(Rudiger Overmans)为政治委托,以毫不犹豫地证明德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在1990年代中期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事伤亡》这本书目前独立存放在德国联邦档案馆((Bundesarchiv))非常广泛的OKW伤亡档案报告,毫无疑问,这点相当让人敬佩。但研究的目的(或重点)不是按行动或类型(为军事历史目的)审查军事伤亡,而更多的是关于人口分布和战区总体损失的研究

         

不幸的是,欧弗曼斯的数据相当不严谨,首先,它是个抽样检验研究,而不是细致的档案研究。欧弗曼斯从卡片索引(涵盖二战期间所有服役于军事组织/准军事组织人员的下落)里抽出3051张死亡卡片(Totenkartei)作为样本,然后从一般卡片(Allgemine Kartei)里抽出7619张,由于欧弗曼斯发现在一般卡片中有14.4%应该被算作死亡,且代表了1520万名男性,因此他得出结论,还有220万人死亡,220万加上310万张死亡卡片,总共是530万人。欧弗曼斯这种行为在统计学上根本是毫无根据可言。欧弗曼斯的数据只能是最大可能的死亡、失踪、战俘人数,事实证明在很多情况下,欧弗曼斯的数据导致了前线的“损失“被严重夸大。关键的是,欧弗曼斯并没有像克里沃舍耶夫那样,在一个时间段内显示各条战线上的不可恢复损失,它实际是把用于显示德国在战争中最大可能损失的钝器。欧弗曼斯的数据绝不应该被用来计算前线由于战斗行动而造成的军事伤亡。


未完待续......


对TIK视频《数字说明一切:二战东线德军优势的神话》的批判(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