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我:试问大地(中)

2022-06-09 13:47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文/非我

柴达木的拓荒者

在这片隆起的西部高大陆

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

每一个湖泊,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花土沟、油砂山、茫崖、冷湖、南八仙

他们修饰了中国西部的工业版图

掀开了柴达木神秘的面纱,安放了石油的姓氏

也安放了青春和理想,热血和生命

柴达木,有了自己的新纪元

                                                                          【45】

        陈启仁带领的小分队,向昆仑山挺进。

        昆仑山越来越近,白云在雪线下飘逸。陈启仁仰头昆仑,山势雄伟,气压苍穹。陈启仁想起谭 嗣同的豪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只有直面昆仑,才能找到生命的重量。

       他们路过一片芦苇地,“哐当”一声,汽车轮子陷进了沼泽。司机张二嘎子加油往前冲,越加油车轮子陷得越深。陈启仁赶紧止住了他。队员们纷纷下车,砍了芦苇垫在汽车轮子下,硬将汽车拽了出来。

       浑身是泥的陈启仁看着远方,芦苇密布的沼泽看不到边,虽然芦苇还是枯黄的模样。特别是盐碱壳地表看似坚硬,人走上去感觉不到什么,只是软乎乎的,但汽车轮子一压上去,瞬间就陷住了。

       陈启仁说:“汽车没法走了,我们就步行进去!”

       陈兵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的!”

       陈启仁带领的小分队走进芦苇荡,就再没有走出来。他们迷路了,浩荡的芦苇遮蔽了方向,找不到东南西北,胡乱走了半天,既走不出去,也找不到汽车。小分队只有露宿在芦苇滩。夜幕下,20多个队员围成一圈。中间点燃芦苇,生火取暖。随着夜色越深,天气更加寒冷。队员们穿着大棉衣,也都冻得瑟瑟发抖。

       陈兵说:“大家唱歌吧,还能驱散寒冷。”

       队员们高声唱起地质队员的歌曲——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着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

       篝火映衬着鲜艳的队旗,映衬着年轻队员的脸庞,寒冷中也充满生机,充满力量。这时,远处一双绿色的眼睛死死盯着这一堆人马。那是一只荒原狼窥视的眼睛。

       陈兵起身去小便,一阵畅快淋漓后,突然发现一双泛着绿光的眼睛正远远盯着自己。他抖动的身子一下僵硬了,倒退着机械的双腿,返回人群。突然,一个跟头就摔倒在地。队员们猛然停住歌唱,惊诧地看着倒在地上的陈兵。陈兵惊恐道:“有……有狼!”

       队员们一阵骚乱。

       陈启仁“哈哈”一笑,说:“怕什么,不就是几只野狼嘛,它们在这荒原上寂寞久了,也想加入我们的合唱团呢,要不,我们邀请它们过来好不好?”没有人敢发出邀请。随队护卫的三名骑兵战士,敏捷起身,“哗啦啦”拉开枪栓,随时准备战斗。陈启仁说:“不是它们吓唬我们,就是我们吓唬它们,这就是荒野的生存法则;在这柴达木的荒野,我们要具备狼的属性才行啊。”张二嘎子说:“对,今晚就等着吃狼肉吧。”

       其实枪栓一响,那双绿色的眼睛立即就消失了。狼首先是怕人的。到天色微明时,芦苇滩里响起三声枪响。一个战士扛着一只狼走了回来。他们为之潜伏了整整一夜。红柳根架在一起,燃起熊熊火焰。狼肉在火焰中冒出阵阵香味。陈兵用刀子给每个队员分了一块狼肉。

       陈启仁说:“吃了它,我们就能走出芦苇滩。”

       张二嘎子吃了一口,说:“嗯,跟狗肉差不多嘛。”

       陈启仁带着队伍,疲惫不堪地走在芦苇滩上。芦苇丛里,牛虻和蚊子追着队员叮咬。一只牛虻叮在张二嘎子脸上,一巴掌拍下去,牛虻死了,脸上一摊血。天气越热,这些蚊虫叮咬越活跃。队员们边拍打,边行走。张二嘎子再摸摸自己的脸,脸上肿起鸡蛋大的一个包。

       陈启仁说:“我们误入了牛虻的领地,得赶快走出包围圈!”

       直到下午,他们才远远地看见了汽车。


                                                                      【46】

       远方一派光秃秃的山岭,焦黄颜色,寸草不生。

       张成武小心翼翼地在凹凸不平的戈壁上驾驶着汽车。葛先华坐在驾驶室,他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车一颠,笔头在本子上画出一长溜。

       张成武惭愧地说:“葛地质师,路不平啊,车太颠了……”

       葛先华头也不抬,道:“我要把坐标、地形图都要画出来。”

       张成武松了松油门,车速放缓。骆驼从车窗外走过。车窗外的李天翔嘲笑老张师傅的汽车还没有骆驼走得快啊。张成武从车窗探出头,说:“等着这戈壁滩修起了公路,那时我们再比试比试吧。”

       李天翔说:“到那时候啊,我就不骑骆驼了。”

       张成武说:“那你还想骑什么啊?”

       李天翔说:“骑摩托呗!”

       道路越走越颠。葛先华连本子都握不住了,干脆收了本子和笔。他放眼一看,眼前全是沟壑纵横的山峁,有的像雄狮,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乌龟,有的又像大海退潮,瞬间被凝固了的波涛。

       张成武说:“看来车再没法走了,只有骑骆驼上了。”

       葛先华点点头,说:“骆驼也走不了的时候,就步行。”

       张成武跟葛先华下车,叫队员们将车上的设备、仪器和生活物资架上骆驼。李天翔惊奇地看着眼前裸露着黄褐色肌理的山峰,说远看不算高大,走近了,感觉一仰头帽子都会掉下来呢。

       队员们从内地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山,一根草都没有,一块石头也没有,全是焦土。南方的山是将骨头长在里边,而北方的山却将骨头长在外边。他们探寻的宝贝都藏在山底下呢,这叫不显山,不露水。这才叫男人山,雄性的山!

       葛先华问老张:“你看这山叫什么名字好?”

       几个地质队员也凑上来,每人说着自己最具有想象力的名字。最终,他们把那座酷似狮子模样的山沟,在地图上命名为:狮子沟。

       葛先华说:“我们走进狮子沟去看看!”

       在焦岩裸露的山沟里,队员们艰难地攀爬着。这是一条大纵深的深沟,绵延数十公里,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队员每前进一步,都要张大嘴喘着粗气。葛先华体弱,张成武尽量照顾着他。队员们每到一个点,都快速地取好样本,赶紧绘制好坐标地形。

       葛先华看看山顶,还很远,他想这山上假若能发现构造的话,也是很深的井位啊!张成武看看天色,感觉时辰不早了,担心赶不回宿营地点。葛先华看看时间,再看看山顶,他不想放弃,说:“我们既然来了,就一定要达到目的,必须采回样本。”

       张成武说:“我们身上只带了两天的干粮和淡水。”

       葛先华说:“两天,足够了,我们只要晚上回到汽车上就行。”

       张成武说:“我们已经越走越远了。”

       葛先华兴致正浓,似乎没有听见张成武的担忧。正是因为如此,葛先华的队伍在狮子沟山顶当了“团长”。高原夜晚气温骤降,寒风呼啸,20多个队员裹紧棉衣,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葛先华对队员们打气说:“我们是先锋队,供给跟不上,通信不畅通,肯定要遭罪的。但今天受的罪、吃的苦,就是为今后大部队进来不再受罪、不再吃苦。”

       李天翔说:“葛地质师,你不用担心,我们再大的苦都能吃,再大的罪都能受!”队员们都打气说:“我们一定战胜困难!”

       葛先华说:“在野外,我没有经验,让大家当了‘团长’,我是有责任的,但是,大家一定要团结,我们一起战胜困难!”

       队员们响起热烈的掌声。

       葛先华看感染了大家的情绪,高兴道:“同志们,这里海拔3450米,今后就在我们的屁股下打一口井,打出它个高产油井,一百吨,一千吨,一万吨,十万吨……到那时我们屁股下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油井了。”“哇!”队员们都高兴得要跳起来似的。

       葛先华说:“我说到做到,绝不放空炮,你们相信吗?”

       大家热烈鼓掌,说:“我们相信!”

       兴奋和热情似乎赶走了大家的疲倦和夜空里的寒冷。当天空升起太阳,寒气退去,在寒冷中度过整晚的勘探队员这才疲惫不堪地睡过去。张成武劝说葛先华也睡一觉,都讲了一个晚上了。葛先华看看沉睡的队员,说:“无论如何,明天我们也要走出去,断粮缺水,在这里,别说一天,就是半天也熬不过去啊。”

       葛先华再看张成武,他已经睡着了。

       葛先华努力想睁开眼睛,但是眼皮还是沉沉地闭上了。

       天亮了,满眼都是黄色的山峰和深不见底的沟壑,没有一丝绿色,也没有鸟儿飞过的翅膀。大山沉寂,万籁无声。葛先华的小分队攀爬在山峦沟壑之间。人是那么渺小,远远看去,人像蚂蚁在攀爬。

       队员们在沟壑里攀爬,就是找不到出去的路。

       队员们每攀爬一个山岭,都付出了巨大的体力。

       一个队员眼睛一黑,腿一软,人就往沟里滚下去。幸亏张成武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的衣服。张成武背着那名队员,爬上了山岭。

       葛先华四处打量,每一座山岭都差不多模样,褐黄色的。千万年来,这些大山就是这样赤裸袒露,无遮无掩。张成武累得瘫坐在地上,心想这大白天的,怎么都迷路了啊。

       葛先华也累得瘫在地上,拿出罗盘,找着方向。

       李天翔举起水壶,艰难地往嘴里抖出最后几滴水。

       张成武说:“队员们基本粮断水绝了。”

       葛先华说:“我们不能再到处乱撞,得要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而救援,只能看天意。

                                                                   【47】

        陈启仁的小分队终于回到了大本营。

        早回到大本营的何满江急得团团转,葛先华的小分队还没有踪影。陈启仁一直埋怨准备不足,地形不熟,再这样莽撞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紧要的是葛先华小分队十有八九迷路了,得赶紧救援。

       何满江说:“小卒子已经带人出去找了。”

       何卒带着三个人,背着水和干粮,在山沟间寻找。他们大声呼喊着:“葛地质师!葛地质师!老张!老张!”大山吞噬了他们的喊声。山沟里没有回应。

       而这时,葛先华的小分队就窝在山沟里,团团围在一起,焦虑地仰望着星空。张成武说:“等,也不是事情,挺过今晚,明天得派人出去。”葛先华说:“挺过今晚,就有希望了,救援队就会到来。”

       队员们已经没有说话的力气,他们能沉默就尽量保持着沉默。强弩之末时,一根稻草也会压倒一峰骆驼。葛先华生怕他们就这样无声无息睡过去,就叫张成武给大家讲军队里的故事。

        张成武摸了些口袋角的烟末,卷了一根“喇叭筒子”,抽了两口,开始带着队员走进自己的回忆:

        “那是在黄河南岸的一次战斗中,队伍打了三天三夜还没有见分晓,团主力都上完了,警卫连也都上了,我们炊事班申请要上前线……可团长说,就是队伍拼光了,你们也不能上,哪怕剩下一个伤兵,也要有一碗热粥喝……枪声就在耳旁炸响,子弹“嗖嗖嗖”地在头皮上飞,一颗炸弹过来,炸起的泥土都飞进了锅里……伤兵成排成排往下抬,我们就把熬好的粥送上去,有的喝上两口,米粒还没有咽下去,人就断气了……”

       突然,有了抽泣声。葛先华用手电筒扫扫大家,说:“你们都没有睡啊?”李天翔说:“我们都在听着呢。”张成武说:“这还不是最揪心的。”李天翔催促道:“老张师傅,你就快讲吧。”

       张成武几口将“喇叭筒子”抽完,清理了一下喉咙,道:“有一次,我挑着担子给前线送馒头,突然,有枪口对准了我的脑门,抬头一看,是敌军一个娃娃兵,十五六岁的样子,他拿枪指着我,眼睛却馋馋地看着馒头筐子。我猜想他也是饿急眼了,晕头了,他完全可以一枪干掉我,再吃馒头啊。但他忘记了这茬事。我说,‘你吃吧,吃饱了再打死我。’那个娃子果真就放下枪,抓起馒头就吃。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五个馒头,还往怀里塞了几个,拎起枪转身就走……”

       李天翔问:“你就让他走了?”

       张成武沉默了半天,说:“他还是个没长大的娃娃啊。”

       李天翔说:“可是他吃饱了,端起枪又要打我们的人啊。”

       张成武说:“是啊,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有队员说:“该干掉他!”

       也有人说:“放掉他算啦,还是个孩子,他还不知道为什么打仗呢。”

       葛先华拍拍张成武的肩,说:“老张,难受就别讲了。”李天翔问:“葛地质师,难道你知道结局了?”葛先华说:“我不知道,但我不想知道。”

       张成武喘了一口粗气。李天翔说:“你放跑了敌人!”葛先华说:“那样吧,我们都来为老班长决断结果,一是放掉他,二是干掉他,我看大家在那种情况下该如何决断。”队员们一扫疲惫,精神焕发,交头接耳起来。

       葛先华说:“同意第一种方式的请举手。”葛先华数了数,五个。又说:“同意第二种方式的请举手。”再数,还是五个。剩下的人没有举手,葛先华问:“你们怎么不举手?”李天翔没有举手,他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葛先华说:“是啊,看来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放走他,他会端起枪再干掉我们的战友,而干掉他,他又只是一个孩子。”

       有人问:“葛地质师,要是你呢,你怎么办?”

       葛先华说:“我啊,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天翔问张成武:“老张师傅,你究竟怎么办的?”

       张成武好半天才说:“我朝着他背影喊了一句:‘喂!’他满脸幸福地回过头来。我说:‘你为什么不干掉我?’那娃子说:‘我吃了你的馒头呢,我开不了枪。’我说:‘你必须端起枪来,朝我瞄准。’那娃子以为我是开玩笑,朝我挥挥手,转身就走。我拉开了枪栓,‘哗啦’一声响。他站住了,慢慢转过身,瞪着惊恐的眼睛看着我,口里说着什么,我没有听清楚。我慢慢地举起枪,瞄准他。他吓得直往后退,双腿都筛糠了。”

       李天翔问:“然后呢?”

       张成武说:“我端枪的手也抖开了。”

       李天翔问:“呵呵,你还是放了他?”

       张成武说:“我放下了枪,因为他没有端枪对着我。”

       有人舒缓了一声。也有人说“不应该放掉他”,张成武最后说:“那娃子吓坏了,一直往后退,往后退。我闪了一下眼睛,那娃子就不见了。我跑过去一看,那娃子身后是一截悬崖……”

       有人说:“也好,毕竟你没有开枪。”

       也有人说:“但结果都一样。”

       葛先华接话道:“从军人的职责上说,老张是尽职的;从道义上说,老张没有朝背后开枪。至于结果,难以预料啊。也许,很多事,结果都难以预料,有句话叫尽人事、看天意。所以啊,老张,你也别一直用这事折磨自己,该放下,就得放下。”

       队员们也同声附和:“就是的!”

       张成武一声叹息,说:“天意,什么叫天意啊?”

       葛先华说:“天意,就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存在,用俗话说就是命。”

       张成武说:“就是命!”

       何卒一行在夜晚还在寻找。他们大声呼喊着:“葛地质师!葛地质师!老张!老张!”但他们的呼喊声被大山很无情地吞没了,没有回应。早晨的太阳再次悬挂在山顶。群山依旧,模样不变,万物庄严。老张对葛先华说:“让我出去吧,我们不能在这里死等!”葛先华说:“一滴水都没有,你能走出去吗?”老张说:“走得出去走不出去,都得有人走。我的体力比你们知识分子都要好,用你的话说,尽人事,看天意。我想,天不会灭我们的。”

       葛先华说:“要不,再带一个人?”

       老张点点头。李天翔主动申请跟老张出去,但葛先华想了想,还让一名身体比较壮实的战士跟老张一起出去,说是互相有个照应。老张点点头,又说:“得向大家借点水啊。”队员们都迷茫地看着老张,因为大家都没有水了。老张解下身上的军用水壶,旋开盖子,往里面尿了不多的一点尿。队员们都惊诧地看着老张。老张说:“都啥时候了,别舍不得!”军用水壶在每个队员手中传递。

       李天翔抖动了半天身子,说:“没有了,一滴都没有了啊。”

       水壶传到葛先华时,他双眼泪花闪烁。老张看葛先华难为情,故意开玩笑说:“别心疼那点液体了,你不用也是浪费啊。”葛先华背对着老张,半天也没有挤出一滴。老张拿过水壶,说:“我向你保证,一定会找到我们的队伍,把你们活着带出去!”

       队员们含着眼泪向老张挥手。

摘自《父亲的高原》

青海人民出版社



非我:试问大地(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