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疫情过后的世界: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2021-03-09 20:19 作者:二姐聊保障  | 我要投稿

说个扎心的真相。

去年的疫情,让富人更富了。

随便找个数据吧,福布斯的数据显示:

去年3月至9月底,排行榜前的600多位富豪的总资产,增长了 8500亿美元。

国内的财富排行榜,比如胡润百富榜,也是富人身家上涨。

资本家们更有钱了,比如涨个几百亿、上千亿的。

反而穷人更穷了。

很多人今年的损失比较大,奖金没有了,工资缩水了,甚至门店开不下去了...

为什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呢?

因为疫情。

还是我之前文章里说的——货币宽松。

疫情期间,各国央行开闸放水。

货币流通速度变慢,那就加大力度向市场撒钱。

短时间里加大剂量,增加货币数据,意图稳定经济。

钱撒的多了,就四处流窜,推高了各类资产的价格。

最直观的是股权资产涨价明显。

比如上市公司的市值增长,股价上涨。

大宗商品,黄金、白银也涨幅可观。

优质地段的房产,也是保值的首选,当然也涨了。

而且有钱人的嗅觉往往更敏感。

很多人在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就预计今年放水比较多。

出于保值的需求,增加了房产的配置。

比如上海就闹出了排队抢豪宅的热点。

而富人就持有这些资产,比如优质房产、蓝筹股。

所以今年有钱人,身家普遍上涨。

有钱人掌握了生产资料,能够不断复利增值。

普通人,上班赚的是主动收入。

一旦失业或者生病,收入就停掉了。

所以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比较大。

其实世界运转的真相就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努力赚钱的目的,不只是因为钱,而是要有生产资料。

其实我们这边,拉开人和人之间财富差距的也是资产。

主要有两类,一个是房产,一个是权益类资产。

今年权益类资产价格上涨,这个就不多说了。

反正年初的时候,我说过看好基金。

当时也有看了视频和文章,去定投的朋友,今年吃到了肉。

专门跑到公众号上,留言感谢我。

不用谢我,这都是你自己赚到的。

我只是启发思路而已。

在这顺便提示一句,基金有波动,投资有风险。

基民里也有70%的人不赚钱。

比如一只基金,一年收益率30%。

但是买基金的人却亏了,为什么呢?

追涨杀跌。

你要是去年7月份进场的,就是追高了。

后面遇到市场调整,到现在估计还是亏的。

想要在基金里长期赚到钱,耐心定投是一个方法。

至于怎么定投呢?

我写过文章,大家在公众号首页回复:定投。

疫情过后,房价涨幅也很明显。

最近11月全国城市住宅排行榜数据出炉。

排名前70的城市中,有42个城市房价,比起去年同期上涨。

其中珠三角和长三角涨幅惊人。

东莞比起前年,同比上涨近41%,深圳同比上涨近25%。

说个我身边的案例吧。

我有几个深圳的朋友,他们去年有的人买房了。

有的是买在前海,还有一个伙计钱不够,买到了碧海湾。

结果阴差阳错,前海扩容,还有大铲湾的规划利好,这个版块热了。

本来这里离机场比较近,噪音比较大,居住体验差,房价比起宝中、前海差远了。

就挺突然的,利好加持之下,居然逆袭了,成了炸子鸡。

这伙计买的房子,不到一年的时间,涨幅快翻倍了...

买的时候一平5万多,现在一平接近10万。

虽然深圳出了715最严限购令,但是他们那个片区,还是缓中有涨。

另一个朋友,买了前海的那个,就拍大腿了。

后悔涨的不亮眼,居然挑了个最贵的前海,涨幅还跑输了别人。

但其实他那个版块,也有30%的涨幅。

这就拉开了人生财富的差距。

他们的身家比起身边的同事,一个涨了200多万,一个涨了400多万。

就是这么魔幻。

不过这只是个例。

我之前说过,楼市全面大涨的时代过去了。

未来不会普涨,短期内也不可能大跌。

楼市里也是刚才说的逻辑,钱并不值钱,资产才值钱。

但是随着货币增发,无形中推高房价,年轻人买房就更难了。

再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

去年有一次去深圳机场的路上,和司机聊天——说起深圳房价涨的太多了,二手房均价已经过了7万。

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容易了,想在大城市买房真难。

结果司机很淡定的告诉我,他说自己90年代初就来深圳打工了。

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几百块,房价是两三千一平米,一样是买不起。

好的城市,在任何时候,自己的工资都是买不起的。

就他靠自己的工资,这么多年肯定也买不起房。

我正想着该怎么宽慰一下司机师傅,结果他又很平静的来了一句:不过当年他娶了本地妹,家里有十几栋楼可以收租。

因为太无聊了,所以出来开个出租车打发时间。

听到这,我顿悟了。

买房还是得发挥各种主观能动性呐。

如果你现在的压力比较大,上车比较难。

那就在能力范围里,选择最好的那个城市。

如果还是上车难,那就先投资自己。

毕竟你自己才是最稳妥、最长期的生产资料。

不过不管是投资自己,还是计划买房、定投基金。

我们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过得更好。

但是在开始之前,我想给两个非常实用的建议。

现在你可能感受不出来它们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年纪增长,会慢慢发现,它们才是个人和家庭财富的根基。

第一个建议——不管你的收入有多低,至少要配齐两种保险。

因为收入越低,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弱。

越需要保险转移风险,避免因病返贫。

第一、百万医疗险

保费低、保额高。

30岁成年男性,一年的保费只要300块,就能有600万的保额。

只要是产生了医药费,社保报销之后,剩余的合理费用,它都可以报销。

用对了百万医疗险,能轻松消灭网上的各类看病众筹。

至于哪些百万医疗险合适?选择逻辑是什么?如何对比、筛选?

我都在大号上写过测评,可以看这篇文章:8月最全百万医疗险测评!这三个最划算

第二、综合意外险

也是保费低、保额高。

一年只要100多,就有50万的保额。

还包含5万的意外医疗,生活里被猫抓了、磕伤碰伤,医药费它能够报销,非常实用。

这两类保险,一年只要几百块就能配齐。

那些现在收入低,或者没有存款,也能配置得上。

当然,如果有预算,身体还很健康,最好提前配置上终身重疾险。

这阵子重疾险新规实施,老版本重疾险密集下降。

在明年1月31号之前,会全面下降老版本重疾险。

所以优秀的产品越来越少了。

也是尽早配置比较划算,至于哪些重疾险比较不错。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存钱的。

周末的时候,我在算去年的投资收益有多少。

但微信上一个朋友突然找到我,让我帮他把关一份年金险。

他是做私募的,投资水平很能打。

反正他们家的产品,从来不缺客户。

因为收益高,所以产品不愁卖。

所以认购门槛挺高的,不是100万起投,而是300万起步。

我就调侃他,你自己做投资,每年差不多有20%的收益。

而且今年你应该翻倍了吧,怎么看得上年金险这几个点的产品?

其实投资认知越高的人,越能清晰地感知到风险。

他说自己炒股可以实现超额收益,但是市场是波动的,不能把全部的钱放在股权资产上。

保障类的保险,他们一家人都配齐了。

年金险在他眼里,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在他的资产组合里平滑波动的。

是的,我们都挺认可年金险的。

我之前跟大家聊过怎么打理钱,聊聊我是怎么打理钱的

想要获取超额收益,靠的是权益类资产,它是用来进攻的。

但是就像一只军队,有人进攻,也要有人防守。

年金就是最适合的防守品种,它的优点是能够保本,而且不断复利增值。

前提是选择真实年化收益率高的产品。

这样就能保证未来40年、50年、60年,甚至自己100岁的时候,可以逐年领钱。

不管是从安全性,还是收益性上看,它都吊打了各类银行存款。

另外年金险也可以取用灵活,因为它有现金价值。

急用钱的时候,可以减保取出一部分,也可以申请保单贷。

不过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市面上90%的年金险都不合适。

一定要选择真实收益率在3%以上的。

至于具体的产品,篇幅的原因,写不了那么多了。

这一块大家想看的话,文章里留言。

人多的话,再单独唠唠。

今天刚好看到芒格的一段话,我们彼此共勉。

他总结了自己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生在了正确的地点。

我们也是,生在华夏,也是一种幸运。

虽然我们有各种压力,但是我们的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经济还会增长。

虽然网上充斥着各种言论,宣泄着各种不满。

但比起父母那一辈,我们依然有很多机遇。

比如时不时,还有新的商业形态冒出来。

年轻人里,也有优秀的同龄人崭露头角。

只要New money还在产生,我们的上升通道,就还未关闭。

社会上就还有各种潜在的机会。

没有必要悲观,加油吧,少年!

关注【二姐聊保障】回复:万字科普,领取资料。


疫情过后的世界: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