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省钱,我乘坐了普通火车
从老家返回杭州,明明有耗时两个小时的动车高铁,但是这次一方面为了节约一百多人民币,另一方面也不着急回去,想着反正在路上能看书也不算浪费时间,况且车速低一些也更能看清楚沿途的风景,于是我选择了要花费五个小时的K字头的火车。说起来,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就没有乘坐过普通火车了,距离上次乘坐,好像已经过去了四年左右。
我的座位位置不是很好,既不靠窗也不靠走廊,夹在两个大爷中间。对面靠窗的位置坐了一个中年女子,旁边是两个大爷。只有那个中年女子捧着手机,开着外放,刷着短视频,其余四个大爷都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一门心思地等着火车到站。刚坐上座位,我就把电脑包放在腿上,然后从包里掏出一本书放在包上阅读了起来。对面的短视频音量虽说不响,却也足以令我分心。不一会儿,耳边又传来斜对面几个小孩子叽叽喳喳的玩笑声,让我更难以集中精力在书本上。小孩子们好不容易玩累了安静了,身后又传来正能量视频的声响,回头一看,是远处的一个老大爷在那里外放视频。视频音量极大,老大爷大概是想让整个车厢的人们都和他一起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搞得我更是看不进去一个字。
然而我是何许人也,这些状况我怎么可能没有预料到?我不紧不慢地拉开包最外层的拉链,从容地摸出早已预备的耳塞,熟练地捏成细长条状之后,塞进耳朵里,待耳塞充满耳道,外面的世界就成了白噪音,我又可以专心于自己的世界了。
好不容易看了几页,对面那个中年女子的手机传来微信电话的铃声,她果断地按了接听,开始和她的亲朋好友聊家长里短。可能是怕信号不好对方听不清楚,双方的声音都异常响亮,以致于我戴着耳塞都觉得甚是聒耳。毫不夸张,真的是每一个字都听得一清二楚。看不下去书的我索性收起书来,看着窗外的雪景……


大约聊了有半小时,电话终于挂了,而我也不小心把她的家庭情况都摸了个大概。于是她又继续看她的短视频。 “仔细看画面中的这个男子,他叫XX……” 不知道是她在语音聊天时加大了音量,效果延续到了后来的视频,还是一直听大音量后她觉得听不清小音量了,于是又加大了短视频的音量。总之隔着耳塞,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她正在看着的视频中那个熟悉的声音所讲的每一个字。
是的,在近距离和大音量的双重加持下,耳塞也无能为力,只可惜这次爸妈怕我累着,说什么都让我尽量少带行李回家,因此我没有带上耳罩,不然耳塞加上耳罩应该是可以给我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的。于是,这一路上5个小时就算是白白地浪费了。

而动车高铁则一般都比较安静,即使不戴耳塞,也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虽说看书的人并不多,看手机视频的人比较多,但是他们也基本上是戴着耳机的。偶尔遇到一个放外音的,也是开了比较小的声音。至于他们看的内容,我没有仔细观察过,因此不得而知。只是有一次的经历令我记忆犹新,那次不知是谁用外音放了视频,才听到几个字,我就听出来了放的是什么,那是油腻的管道上一个学识渊博又温文尔雅的大叔谈古论今的节目。不过,几秒钟之后,声音就突然消失了,大概是那个同好戴上了耳机。的确,在高铁上不管是放什么视频,都最好戴上耳机不要影响其他人。
除了安静程度不同之外,还有一点明显不同,那就是是否拥有小桌板。众所周知,动车高铁几乎每一个座位都拥有自己的小桌板,除了吃饭,还可以看书写字、使用电脑。而普通火车6个座位共享一个小桌子,往往上面还放着一个大大的不锈钢垃圾盘,剩下的桌面一般也会有人放置饮料或者干粮,所以约等于没有能够安心使用的桌子。因此,乘坐普通火车的时候很难学习或者工作,时间往往会白白地浪费掉。
便宜的普通火车,路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一路上吵吵嚷嚷,白白地浪费大把时光。价格稍贵的动车高铁,路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一路上大体安静,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如果不是挣钱不易,能省则省,谁又愿意选择前者呢?
于是,贫穷的人往往为了节省几个铜板而选择牺牲可以用来提高自身能力的时间,然后继续贫穷下去,富有的人则可以通过花更多钱的方式抓住时间自我提升或是舒适地休息一番恢复体力,为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更高的可能性。
那么在这件事上穷人有没有更优解呢?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就是麻烦一些。可以戴上耳塞和耳罩隔绝噪音,把装的满满的方方正正的包放在腿上充当小桌板,然后专心做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