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典籍中戒色的办法

2023-05-21 21:10 作者:清尘道人  | 我要投稿

1、《老子》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混杂的音调,会使人听觉失灵;各种各样的佳肴,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会使人心情放荡纵情;稀缺的物品,会使人产生贪婪的欲望。 因此,圣人只追求能吃饱肚子而不去追逐声色之娱。所以,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去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2、《菜根谭》破除痴迷 性定动正

【原文】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如果在吃饱喝足之后再品尝美味佳肴,就体会不到食物的美味了;满足了色欲之后再回想淫邪之事,一定无法生出男欢女爱的念头。所以,如果人们常常用事后的悔悟之心来解除眼前的痴迷,就可以保持纯真的本性,而不至于做错事。

3、《说常清静经注》杜光庭

故《仙经内传》云:饮食不止身不轻,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而神不灵,神不灵,功不成。白云翁曰:内观欲心而无欲心,外观色心而无色心,远观外物而无外物。如此三无尽,可谓得其道矣。

论曰:道以清虚寂静为体,人以淫色为实,岂不知有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广则天堂之路,欲大则地狱之因。

吾愿后学之君子尊师取友,察其欲之遣否,心之澄否,可知真伪矣。吾非好言是非,以正传夹入杂言,惟恐后学者堕此妖邪圈套耳。

或曰,若闻如是之说,戒色非是正道,好色又是邪道,将如何作为方是真道耶?

吾曰,若如是之问,必不知三教圣人之心,经书之义,天理之公矣。夫天理之公者中,本不欺也,经书之义者,辨欺不欺之效也,致圣人之称者,因其心不自欺也。

若不自欺,即是至诚。若能至诚,岂能好色?既不好色,色不戒而自戒矣。

夫古圣之道,皆溯其源,岂由枝叶而求哉?苟不至诚,专以戒色为修,而害身心者,岂其色之一端耶?辟如人君尚德,万民法之,天下自治,亦能久远,斯王道者也。

人君尚武,万民效之,天下强治,焉能长久,斯霸术也。夫人之修身者亦然,而心君泰然,百体从令,岂拘拘此一端耳。

而修者亦不以不戒色为是,亦不可以专戒色为是,总以穷理尽性,义精仁熟为正宗,则心自澄、欲自遣矣。

4、《庄子》

【原文】无足曰:“必持其名,苦体、绝甘、约养以持生,则亦久病长阨而不死者也。”

知和曰:“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今富人,耳营钟鼓管籥之声,口嗛于刍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侅溺于冯气,若负重行而上阪,可谓苦矣;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静居则溺,体泽而冯,可谓疾矣;为欲富就利,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可谓辱矣;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故观之名则不见,求之利则不得,缭意体而争此,不亦惑乎!”

【译文】无足说:“必定要保持自己的名声,即使劳苦身形、谢绝美食、俭省给养以维持生命,那么这一定是个长期疾病困乏而没有死去的人。”知和说:“恰当就是幸福,有了剩余便是祸害,事物没有不是这样的,而财物尤其如此。现在的富人,耳朵听着钟鼓、箫笛的乐声,嘴巴品尝着肉食、佳酿的美味,因而触发了他的欲念,遗忘了他的正当事业,真是心志昏乱了;深深地陷人了愤懑的盛气之中,像背着重荷爬行在山坡上,真可说是痛苦极了;贪求财物而招惹怨恨,贪求权势而耗尽心力,安静闲居就沉溺于嗜欲,体态丰腴光泽就盛气凌人,真可说是发病了;为了贪图富有追求私利,获取的财物堆得像齐耳的高墙也不知满足,而且越是贪婪就越发不知收敛,真可说是羞辱极了;财物囤积却没有用处,念念不忘却又不愿割舍,满腹的焦心与烦恼,企求增益永无休止,真可说是忧愁极了;在家中忧虑有盗贼前来窃走钱财,在外面惧怕寇盗行抢财物,在院内修起周密的防盗设施,出门不敢独自行走,可以说是畏惧了。这六者,是天下最大的祸害,人们都遗忘了而不知明察。等到祸患一旦临头,想要尽去钱财,过上一日贫素的生活,都无法做到。所以名声看不到,求利得不到,心中念念不忘而不惜牺牲形体去争夺名利,不是太糊涂了吗!”

4、《老子纯阳真人释义》,吕洞宾

民之轻死,何也?以其求生之切,未饥先思食,食到思甘。未寒先思衣,衣到思丽。见色思淫,见财思富,富到贪之。身安思禄,禄到求爵,爵高思寿。五金八石,终日服之。学彼延年,无所不至。此求生也,求存世也,殊不知反害其生。何也?因贪因求,日费其思,遂耗其阳,日渐一日,是以轻死。欲得长生,无是理也。欲求长生者,何法治之?无税其食,无空无为,无求生之切。一心内固,外无贪求,内外贞白。贞白者,夫惟无以生为者,是不求生而固道。道存者,故不死,是贵其生也。苟能如是,宁有死乎。

5、《钟吕传道集》

如几多姝丽,艳质浓妆,兰台夜饮,玉体轻裳,殆人骄态,争要成双。如见,不得认,是女色魔也。

6、《纯阳真人诗集》吕洞宾

休夸年少骋风流,强走输回贩骨头。不信试临明镜看,面皮底下是骷髅。

好财心返思真道,看色眸回望武陵。攀桂腕头捐玉纽,踏云脚上解恩绳。

戒色

切戒色兮切戒色,色心才起元神灭。自然夫妇玉堂中,一点精神千丈雪。

百字诗

本性好清静,保养心源定。财又我不贪,气又我不竞。酒又何曾饮,色欲已罢尽。见者如不见,听者如不听。莫论他人过,只寻自己病。官中不系名,私下凭信行。遇有不轻狂,如无守本分。不在他人壳,兔却心头闷。和光且同尘,但把俗情混。因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

7、《通关文》 刘一明

色欲关吕祖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邱祖云:“从正修持须谨慎,扫除色欲自归真。”又云:“割断丝萝乾金海,打开玉锁出樊笼。”此皆祖师大慈大悲,教人去色欲而趋生路也。夫色欲一事,为人生要命第一大关口,最恶最毒。何以知其为要命关口?凡人一见美色,魂飞魄散,淫心即动。淫心一动,欲火即起,气散神移。形虽未交,而元精暗中已泄,性已昧,命已摇。而况在色场中,日夜贪欢,以苦为乐,以害为快。有日油涸灯灭,髓竭人亡,虽欲不死,岂能之乎?故修道者,戒色欲为第一着。但色欲最不易除,亦所难防。人自无始劫以来,从色道中而生,从色道中而死,生生死死,大半是色魔作殃。色魔有动之于天者,有出之于人者。动之于天者,是历劫根尘,发于不知不觉之中,起于无思无虑之时;出之于人者,见色而情生,遇境而神驰。古今多少英雄豪杰,诸般大险大难境遇,能以过去得,独于色魔一关,皆被挡住。四大无力,不能挣扎跳出。若非金刚铁汉,丈夫烈士,摆不开,丢不下。修道者,须知的色魔是讨命阎王,务必很力剿除。即美如西施,姣若杨妃,犹如臭肉皮囊,活的骷髅。视之不动不摇,不迷不昧,遇如不遇,见如不见,须要时时防备,刻刻返照,不使有毫发欲念,潜生于方寸之中。亦如农夫务田除草,渐生渐除。宿根除尽,不容异日复生。果能除尽色根,自然灵苗发生。何以知其除尽?果若真实色根除尽,虽遇美色,不知其为美色,虽见女子,不知其是女子。若见美色女子,犹知是美色女子,纵能当场强制,不动欲念,尚有宿根未拔干净,日久难免潜生。世间顽空守静之辈,人前夸口,自谓已绝欲念,每每梦中泄精,无法可制。自己吃了昧心食,欺己欺人。殊不知我不生欲,却有生欲者在内,窝藏欲念,岂是容易而绝?特以有根尘未尽也。然虽不易尽,必要狠力勇猛,下一番死功夫。不能除而勉强除,不能去而勉强去,功深日久,终有除去之时。若色根拔尽,则色身坚固,而法身易修。其余关口,皆易为力。若色根不能拔尽,这一关口过不去,则一切关口,俱不能过去也。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色欲关口打通,畏色如畏虎,防欲如防蝎,外而对景忘情,内而欲念不生。防危虑险,保养精神,学道有望。不但出家者当如是,即在家者,虽绪人伦、延后代,亦宜寡欲色。能寡色欲,精旺气足,后天充实,足以却病延年,且能广种子嗣。昔黄帝、文王多子,皆是寡欲之效。不论在家出家,俱当以戒色欲为首着。否则,色欲之心未去尽,妄想明道,难矣。

典籍中戒色的办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