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埃尔文团长的白夜,让他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2023-07-30 00:13 作者:闻柳在溪  | 我要投稿

「進撃の巨人」第三季 二刷影评 超长篇影评预警。 第二次看巨人,终于盘清楚每一场战局是怎么发展的了。从一开始就是在下棋啊,兵士的损失,战况的急转,情报是战场上决胜的关键。可是战争就是血与泪,战争像无情的机器一样把每个人卷入人性的漩涡之中,一丝残存的仁慈,情感的动摇都是敌人攻击的弱点,导致自己重要的同伴丧命。这不就是地狱吗。 ​在这样的残酷之中,莱纳和艾伦都是重情重义的性格,这样的人就会被折磨得无比痛苦。失去同伴不是自己想要的,可是虐杀敌人也让自己感到罪恶深重,痛苦不堪。但是如果不果断,又会立刻被敌人欺骗,毁掉家园。 所以到后期莱纳几番想要自杀,艾伦的质问更是让他灵魂煎熬。而像贝尔托特那样温柔的大男孩,聪明而善良,最后也被战争折磨得“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兵器,丢掉自己的善良和人性,再次见到阿尔敏他们“不会再哭得不像话”。 (一直都很心疼这个角色。善良的小贝,被迫成为刽子手,然后被吃,流着眼泪说好疼啊。) ​坚毅如埃尔文,在执子人的位置上也背负了巨大的罪责和压力。在白夜的时候会发现他在利威尔面前松懈下来的样子,求知和梦想的力量或许比别的更坚毅一些,让他“好几次都想着要不死了算了”,却还是坚持至今,当那个众人需要的统帅。然后无视同伴的性命,漠视内心的罪责,只以胜利为追求而无情地用那些恶魔般的险招,当一个一流的欺诈师让自己的部下去送死。如果没有了梦想,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拖着死去同伴的性命债,沉重地向前走,走向自己的那个地下室。 ​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为了什么人类的希望,人类的未来。一切都只是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揭开墙外的秘密,去到那个地下室,甚至推翻王室和体制都无所谓。可是这个过程中,以无数同伴的性命为代价,只为激进地夺取胜利,他也会痛苦。一方面,为了人类的希望去做下棋人,当人们所期望的恶魔,这太沉重了。另一方面,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梦想要付出尸体铺路的代价,他毕竟不是恶魔。在“现在就这样去地下室”和“放弃你的梦想去死吧”之间,利威尔拉住了他,没有让他和魔鬼做交易,成为真正的恶魔,利威尔让他还清自己的债,体面地死在这儿,当一个好人。 ​利威尔还是温柔。即使到后来,只要是同伴想去做的实现的愿望,他也不拉着,比如韩吉。只留下自己一个人,承担这糟烂的世界,面对孤独撕碎的痛苦。这样温柔的人,让他见到后来那些残酷的事,没有了埃尔文后世界变得一团乱麻的样子,让他被雷枪炸到只能养伤,默默地看着身边这些人争吵,我就只有心疼。 ​可是利威尔也不只是一个武士,主角团也许只有三笠是纯粹的刀者,她只要艾伦就够了,不管这个世界自不自由。其他的每一个人,这一路走到最后,心里其实都是有自由的种子的。利威尔更不是没有思想的阿克曼,眼里只有所谓的主君。利威尔对自由也是向往的,有追求的。他从地下街出来后,其实一直在思考前进的意义。所以肯尼的那句话“人都是执念的奴隶,不醉心于什么就无法活下去”一直在给他极大的触动。 ​他跟着埃尔文,因为他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变得更好一些,而埃尔文有这样的力量,他说“我就相信你的判断吧”。 ​调查兵团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放着自由之翼。 ​只是后来,世界变得乱七八糟。 ​埃尔文在的时候,兵长是从来没有受过伤的。有人给他把关,在危险的边缘提醒和命令他后退。 ​埃尔文有着绝对的军事手腕和战略才能,但是埃尔文应该不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他将决定权交给利威尔,指挥权交给部下,韩吉,阿尔敏的几次,当事人最后的选择和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他如果明知利威尔是这样一个柔情寡断的人,就不该把针剂这么大的决定让一个武士来做。可以看出这个决定也让利威尔头疼不已,因为他就不擅长判断宏观局势,他没有这方面的决断能力。韩吉和阿尔敏也绝对不适合当独当一面的头目,哪怕他直接选艾伦当团长呢。(自由之子继承自由之翼,自由到家了。) ​都说谏山创最擅长刻画角色死前的破防时刻。那么白夜前,埃尔文坐在墙根和利威坦白的这一段,实际上也就是埃尔文这个角色卸下所有防备的时刻。在此之前,所有人都只觉得埃尔文是个恶魔,女巨人捕获战不顾居民的伤亡,莱纳小贝摊牌逃跑,为了追回艾伦不顾宪兵的性命让同伴做诱饵。这个男人骑着白马,面无表情地打响信号枪,执行一步又一步计划。他像一个战神,铁碗而坚毅地给人类带来胜利。 但是在白夜的时候,观众会突然发现这样一个埃尔文,其实也是会痛苦的,他其实一直都深陷于对同伴的罪责愧疚与悲痛之中,以至于自己一个人梦想的实现仿佛是以同伴的生命为代价,他会觉得自己承受不起。 其实如果作者想好了要把团长这个角色写死,故事到新兵向兽巨冲锋,团长倒在血泊中结束,就可以了。埃尔文和阿尔敏两人都以自己的生命为奠基,夺得了两个战场的胜利。而阿尔敏因为针剂死而复生,这场战役以巨大损失的胜利为结束。这样人们无非就是对一个英雄慷慨就义的敬佩,并赞扬他的功绩,这样埃尔文就只是一个短命英雄而已。可是谏山他不,他特意安排了奄奄一息的两人,让观众心中升起了团长能复活的希望,让角色陷入这种逼仄而难堪的选择情景中。 一方面,这时压力给到兵长,利威尔这一角色的张力就变得无限大。在他做决定的过程中,他对肯尼遗言的闪现,埃尔文和阿尔敏两人记忆的闪现,他对各种事情的排序考虑,两番犹豫而又反转,把利威尔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团兵两人的细腻的羁绊,关系和纠葛都鲜明地刻画了出来。 另一方面,这样一番争夺抉择下,团长的死就直接迸发出巨大的遗憾。尤其是人们会将他和后来的阿尔敏做对比,会觉得是因为要救阿尔敏所以团长才死的,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觉得埃尔文的死是玛利亚之壁战役付出的沉痛损失。埃尔文的离去成了最大的意难平,反观尤弥尔,韩吉,虽然都是观众心中共同的沉痛,但没有哪一个有白夜这么强的冲击力。就是因为“得而复失”的力量。 白夜的这一段还起到两个作用。在针剂争夺之前,埃尔文和阿尔敏都是一样的人类的英雄。在争夺之后,一方面把埃尔文这个手腕染血的角色拔到了另一个正面的高度,他带着对同伴的赎罪去死了,作者给他揭露的底色添上一笔人性之光。另一方面把阿尔敏这个开篇以来持续智力输出,没什么污点的正面角色放到了聚光灯下。人们开始察觉这个聪明,温暖的小天使有着无能软弱的一面,理智和仁慈在绝对残酷的战争面前是那样地无力,祈求人类保持文明和理智是一种奢望。这是给阿尔敏所代表的文明,添上了讽刺的一笔。同时也给阿尔敏这样一个角色揭开了缺陷和弱点的一篇。然而亦正亦邪,有坚强也有软弱,有高光也有不堪,这才是立体的人。 埃尔文意识模糊中举手的神来之笔,既可以说是他无意识的巧合,也可以说是他有意识地不愿意注射。总之,他主动或被动地沉浸在了儿时探索世界的美梦中,那时他只是一个单纯求知的少年,他的手上还没有这么多的肮脏和同伴性命的背负。他卸下了心里的重担,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说“谢谢你,利威。” 他还是一个人,他不是人类的恶魔。 白夜成就了埃尔文,我感到埃尔文应该是作者非常喜爱且认真刻画的一个角色。给他钢铁般的坚毅,像凯撒大帝一般的传奇,又给予他柔软,挣扎,像人类一样会痛苦的内核,使得他并不像历史上征战的大帝那样毫无仁慈和怜悯,只是战争的奴隶。让他如英雄般就义,又在难堪的人性漩涡争夺中“选择”离开,并且在读者心中留下长久的遗憾。 无论看几遍,现在想起,还是会被白夜刀得肉疼。 呜呜埃尔文。

埃尔文团长的白夜,让他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