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剧情走向分析
原本是对知乎提问的回答。全文如下:
挺复杂,还涉及一些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微妙关系。而且这个剧本是在克格勃指导下完成的。所以西方一些情报分析师怀疑剧本可能隐藏了某些隐秘的历史真相(但也未必全真,估计是半真半假,也可能是克格勃的障眼法)。剧本的主线情节是:第三帝国末日将至。希特勒在绝望之际,暗示应该拆散美苏联盟。希姆莱就乘机寻找与西方媾和的渠道(更多是为希姆莱和党卫军集团找出路,而不是为希特勒)。苏联获悉纳粹与西方的外交接触,于是指示主人公(打入帝国保安总局内部的苏联间谍)设法搞清纳粹内部那一股势力在操盘媾和工作。主人公判断四股势力有媾和实力:希姆莱、戈林、戈培尔、鲍曼。主人公认为西方不可能和希姆莱媾和(因为希姆莱名声很臭)。于是主人公想把此事告诉希姆莱,然后在希姆莱的支持下,以“抓叛徒”的名义破坏媾和,挑起纳粹内斗。可是主人公很快发现自己错了,正是希姆莱及其亲信舒伦堡(帝保六处)操盘媾和(这段情节明显是讽刺西方居然不惜和名声最臭的希姆莱媾和)。于是主人公转而寻求鲍曼的支持(鲍曼和希姆莱一直在争权夺利)。与此同时,帝保局长卡尔登布鲁纳怀疑主人公是苏联间谍(眼光真犀利),指示帝保四处的缪勒追查主人公。卡尔登布鲁纳和缪勒在理论上都是希姆莱的部下。但实际上,希姆莱并不把这两人视为自己的亲信。而缪勒又在鲍曼和希姆莱之间左右摇摆。舒伦堡让主人公派一个牧师去开辟另外的媾和路线,以混淆视听。主人公则利用牧师反过来破坏媾和。主人公又派遣一个知识分子去中立国活动。可是缪勒的追查有了成果,查获了主人公的报务员、知识分子,最后查到了主人公自己。可是主人公通过诡辩洗清了自己的嫌疑(这是最离奇的一段。按说以缪勒的奸诈,应该很容易识破主人公的诡辩。可是缪勒却接受了。剧本的解释是:缪勒被其他案件搞得精疲力尽,又想利用主人公的媾和网络为自己寻找出路。可能多少还有点看鲍曼的面子。而西方一些分析师则认为,这段剧情暗示缪勒可能是苏联的同党。缪勒在二战后下落不明,被怀疑投靠了苏联)。最后,鲍曼未能利用主人公提供的线索扳倒希姆莱。靠着舒伦堡的狡诈,希姆莱反而在希特勒面前洗清了叛国嫌疑,继续获得信任。这是个很奇妙的结尾(舒伦堡战后投靠了西方。剧本设置这个结尾,是为了攻击西方和党卫军的合作)。还有一个重要支线情节是主人公利用纳粹内部矛盾,破坏纳粹制造原子弹的计划。总之这个剧本真真假假,也或许是隐藏了某些秘密。但也绝对是搞了很多障眼法。剧本触及到不少专业间谍手法(比如为了掩护真正的媾和行动,还同时展开很多没有实质意义的媾和行动。这种手法,就是所谓制造森林以隐藏树木。目的是混淆视听。或者专业一点说,是所谓的信息污染。造谣是情报战的重要一环。有理由认为,剧本自身也是克格勃信息污染工作的一环)。这个剧本还有一点很有趣的是:主人公做为间谍并不完美,相反却非常粗心大意,多次犯下低级错误。而主人公赖以摆脱困境的真正过人之处,则是他用强大的逻辑分析和缜密思维来说服人的能力。作者所塑造的,是所谓学者型间谍的形象(而不是拿着枪乱打人的小特务)。而主人公追求的目标,也不是开保险柜偷几份文件,或者搞点物质方面的破坏。甚至不是一时一事的成败(剧本到结尾,很多人甚至无法理解主人公究竟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在敌方最高层内部制造尖锐的对立,进而破坏纳粹德国与西方勾结共同对付苏联的可能性。主人公是所谓的战略型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