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GB 14711-2013 英文版

2023-07-28 15:04 作者:标准翻译网bzfyw  | 我要投稿

国家标准英文翻译英文版 GB 14711-2013 英文版

GB/T 14711-2013 英文版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safety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s

GB 14711-2013英文版 中小型旋转电机通用安全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一般用途中小型旋转电机(电动机和发电机,以下简称电机)的通用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用途中小型旋转电机,对于按 GB/T 5171生产的小功率电动机,也可采用

GB 12350作为考核依据。

其他各类电机的通用安全要求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4.1 每台电机应按GB 755-2008第10章的要求设置铭牌。

4.2 按适用情况,电机铭牌上应按GB 755-2008中10.2的要求永久性地标出相应的诸项内容。这

些项目不必全部标在同一块铭牌上。如制造厂提供更多的资料,则无需标志在铭牌上。

4.3 除非是正常维护,否则当电机返修或翻新后应提供一辅助铭牌,用以表示修理承包商的名称,修理

年份以及改变内容。

4.4 铭牌上的量值和单位的字母符号应符合IEC 60027-1:1997和GB/T 13394-1992的要求。

4.5 适于单一方向旋转的电机,应以箭头指示旋转方向。指示箭头不必标在铭牌上,但要容易看到。

4.6 电机若有专供电源中线的接线端子,则应标以字母符号“N”。

4.7 电机保护接地端子附近应标以保护接地图形符号“ ”,必要时再应用字母符号“PE”标志。这些

标志不应放在螺钉、可拆卸的垫圈或用作连接导线的可能拆卸的零部件上。

4.8 对小型电机,保护接地软线的颜色应为绿、黄双色,非接地软线禁止采用此色标。

4.9 电机线端标志、旋转方向、旋转方向与线端标志的关系应符合GB 1971-2006的规定。

4.10 如电机配用电容器,则应标明所要用到的电容器的参数(如:电容量及额定电压)。

4.11 对串励电动机和转速调整率大于35%的复励电动机,制造厂应规定最高安全运行转速,并在铭

牌上标明。对能承受1.1倍额定电压下空载转速的直流电动机,铭牌上不需标明最大安全运行转速。

4.12 当电机具有仅用于起吊电机部件的起吊装置时,电机上应按如下方式予以清楚地标明。除非此

起吊装置能安全地吊起整台电机。

警示:“此起吊装置不是用于起吊整台电机,仅是联在此起吊装置上的部件可以由此起吊装置安全

吊起”,或类似的警告语。

4.13 应提供下列附加信息和说明。对于电机将被用作最终完整装配的组成部分的地方和在电机接线

信息出现在最终设备的联接图或说明当中的地方,或以上二者都有,则下列项目a)和b)中的图和安装

说明不必和每台电机一起提供:

a) 电机应设置接线标志图,其线端标志应与电机的接线端子标志一致。电机的接线标志图,应可

靠固定,防止脱落。

b) 安装说明应符合排水、安装、轴承润滑等的结构要求。安装说明中,还应包括所提供的器件,

如:加热器、绕组热保护器等。

4.14 生产日期应标注在每台电机的不用任何工具就能易于看到的地方,可以采用日期代码、系列号或

类似的方式标注。

4.15 电机上的所有标志可用打印、雕刻、压制或其他有效刻印方法制造,标志材料及刻印方法应保证

标志清晰、耐用,在电机整个正常使用期限内应不磨灭和脱落。

4.16 标志是否符合要求,应通过视检并按标志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判定。

4.16.1 通过视检并用沾水的棉布擦抹标志15s,再用沾汽油的棉布擦抹15s,每秒往复擦抹一次。

4.16.2 经过上述试验和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试验之后,电机的标志仍应保持清晰易辨,不能轻易除去,

不易于移动并且不应卷边。

5 机座与外壳

5.1 总则

5.1.1 电机机壳上的任何零部件的材料都应能承受正常工作状态时可能发生的高温和机械应力,不会

因弯曲、蠕变、变形而导致发生着火和触电危险。

5.1.2 如果电机需要设置泄水孔,除了不能进水(例如水中用电机)或使用中内部不会积水的电机外,

电机应有适当的泄水措施,以防止电机内部积水而减少绕组和裸露的带电部件对地的电气间隙和爬电

距离。电机的通风孔也可以起泄水作用。当电机设置泄水孔时,应符合GB/T 4942.1-2006中4.4的

规定。

5.1.3 如果电机是构成其他设备的一个整体部件,则电机的机座、外壳包括接线盒的功能可以由该设

备的结构来提供。

5.1.4 空气自然冷却电机,如果要求具有内置过热保护,则应按照GB/T 13002-2008的规定设置热

保护。

5.1.5 除开启式电机之外,为防止触及到交流36V以上、直流50V以上的裸露带电部件,应确保其面

板或罩盖只能用工具或钥匙才能打开。

5.2 电机外壳

5.2.1 电机在结构设计上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对于非金属材料壳体的电机,还应具有耐热、阻燃和耐腐

蚀的能力。

5.2.2 通过使用GB/T 2423.55-2008中规定的弹簧冲击锤,对电机的非金属材料壳体施加打击来确

定其是否合格。电机被刚性支撑住,在电机外壳每一个可能的薄弱点上用0.5J±0.04J的冲击能量打

击三次。试验后,电机应显示出无影响本标准规定的安全性能的损坏,尤其是对第11章、第23章、第

24章的符合程度不应受到损害。在有疑问时,电机的绝缘应经受第24章的介电强度试验。

5.2.3 电机应有良好的外壳防护,其外壳防护应按GB/T 4942.1的规定分级,并应在产品标准中明确

规定。是否符合要求,应按GB/T 4942.1-2006进行试验检查判定。

6 接线盒(750V及以下电机)及接线装置

6.1 电机接线盒可以是装在电机外部的独立部件,也可以部分或整体是电机外壳的一部分。

6.2 电机接线盒内腔应具有适当的可用体积,以容纳接线装置,并使其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不小于本

标准第11章的规定和能承受24.3规定的冲击耐电压试验。

6.3 接线盒如用金属材料制成,其厚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且应满足25.4试验的要求。

6.4 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接线盒应符合本标准第19章的规定。

6.5 接线盒与机壳的固定应和接线盒盖与接线盒的固定分开。

6.6 小型电机接线盒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44。

6.7 当提供导线进线管装置时,应满足:

a) 对应于电机明示的额定电流,不小于表2规定的尺寸;

b) 表面有一个平坦的足够大的区域,以满足衬套和防松螺母的要求,除非在电源线进入接线盒

处,导线管进入孔适合于导线穿过且在进入处不需要使用保护导线绝缘的衬套。

7 导线管衬套和等效的螺纹开孔

7.1 导线管的螺孔,可采用直牙或锥牙管螺纹密封,其旋合长度应不少于3.5个螺距。进线螺孔的个

数应在产品标准中规定。进线孔应配有绝缘套管,出厂时进线孔应以橡胶或类似材料密封。

7.2 不与金属机壳铸成一体的接线盒导线管衬套,或用于安装刚性金属导线管的螺纹导管开孔,应具

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按25.5规定进行试验判定。

8 机械装配

8.1 电机的装配应保证电机在正常运行时的振动下不产生有害影响,电刷盖应旋紧或用其他方法来防

止其松动。

8.2 如果移动会导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小于最小允许值,则无绝缘的带电零部件应紧固在底板或安

装面上以防转动或移位。

8.3 不允许采用接合面间摩擦作为防止带电零部件移动或转动的单一方式,但为此目的而使用合适的

锁紧垫圈是可以接受的。

8.4 开关、电机的连接插头,连接插头的插座或类似部件应可靠地安装并防止转动。

8.5 为防止小型焊柄安装开关或其他仅用一个孔安装的开关的转动可采用合适的锁紧垫圈。

8.6 电机及其部件用于吊运的吊环或类似装置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进行轴向保证载荷试验时,不

会因负载产生永久变形或转动。吊环允许轴向保证载荷的试验方法按GB/T 825-1988规定。

9 接地

9.1 电机应有符合GB 755-2008中11.1规定的保护接地装置。

9.2 电机机座与保护接地装置之间应有永久、可靠和良好的电气连接,当电机在设备底座上移动时,保

护接地导体应仍能可靠连接。

9.3 电机若采用接线端子连接接地导线,该接线端子应符合第18章对接线端子的要求。

9.4 保护接地接线端子的连接应可靠锁紧,应能防止意外转动和防止减小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不用

工具应不能将其松开。

9.5 保护接地端子除作保护接地外,不应兼作他用。

9.6 保护接地导体和保护接地端子及其连接装置的材料应具有相容性,能抗电腐蚀且是电良好的导电

体。若用黑色金属,则应电镀或用其他有效措施防止锈蚀。

9.7 保护接地导体应有足够的韧性,应能承受电机振动应力,并对其应有适当保护措施防止在电机使

用和安装时产生危险。

9.8 保护接地连接应能保证确实贯穿油漆之类的非导电性涂料层。连接方式可为冷压接或其他等效

手段,不应用铰接和仅靠锡焊。

9.9 穿透弹性橡胶底座的接地体应是金属,不能用导电橡胶接地。

9.10 保护接地端子的螺钉和接地导体应有足够截面,保护接地螺钉最小直径见表3,接地导体截面积

按GB 755-2008的规定。

9.11 接地路径的电阻应不大于0.1Ω。该电阻按以下方法确定,通过在预计接地的部件与接地导体

端子之间施加一个等于电机全定额输入或输出时的电流,测量电压降并以此电压降除以流过该线路中

的电流,计算出接地路径电阻。

9.12 接地装置应有4.7规定的接地标志。

10 引接软电缆(电源软线)

10.1 如果电机有电源软线,或为便于与其他设备联接,而提供伸出电机机座(外壳)外的引接软电缆

(电线),及需要时所带用于连接供电线路的插头,这种软线和插头均应符合该产品有关标准的规定或应

符合该类设备的相关标准中对软线的要求。

10.2 除非不需要接地,否则这些软线束中应有一根接地导体。引接软线(含端头)应有不同的颜色或

标记便于区分。

10.3 引接软电缆的额定电压应不低于电机的最大工作电压,且其载流量应至少等于使用系数的负载

电流或125%的满负荷额定电流,取其中较大的电流。软线绝缘应能承受该电路的工频耐电压试验。

10.4 除另有消除可能受到拉力的措施,或引接软电缆(电源软线)不露于电机外,应在软电缆(电源软

线)引出处设置绝缘保护层和夹紧装置,防止外部拉力传到内部接线和防止软电缆(电源软线)转动或位

移造成事故。

10.5 除另有保护措施外,应防止引接软电缆(电线)退入电机内部。

10.6 用于夹紧和固定引接软电缆(电源软线)的夹紧装置应用绝缘材料制成,若用金属材料,则应有绝

缘内衬。

10.7 引接软电缆(电源软线)的夹紧装置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检查并通过25.8规定的拉力和扭转试

验判定。

10.8 引接软电缆(电源软线)不应从进线孔硬性插入,以防造成绝缘损伤。

10.9 在接线盒内,用于现场接线的散放引接电缆(电源软线),其自由长度应至少为150mm。

11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11.1 低压电机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11.1.1 下列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否则应符合11.1.2~11.1.4的规定:

a) 通过绝缘材料表面的及空间的;

b) 在不同电压的裸露带电部件之间或不同极性之间的;

c) 在裸露的带电部件(包括电磁线)和在电机工作时接地(或可能接地)的部件之间的。

11.1.2 仅对有电刷电机的静止部件(如:刷握),处在换向器和滑环的区域中,由于碳灰的沉积(如:在

刷握绝缘上),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大于表4的规定,并至少应增加50%,否则应提供合适的隔板、

套环或类似的部件。

11.1.3 11.1.2所规定的增加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不适用于机座号大于90的电机。

11.1.4 绕线转子电机的转子绕组及离心开关,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能会小于表4的规定。但应

保证不会产生有害的后果。

11.1.5 导线连接器,包括压力型连接(快速连接型)应防止转动或移动,以防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减小

到小于11.1.1的规定。除非连接器左右转动30°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维持不变;或当连接器的螺杆

是绝缘的时候,防止连接器转动措施可以省略。

11.1.6 表4中指定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通过使用绝缘隔板来获得,这种隔板应由下列指定的

材料制成:

a) 如果裸露的带电部件在绝缘隔板里面或可能进到里面而与这种绝缘隔板接触,则应采用耐

热、耐潮材料(如:瓷瓶、酚醛塑料、聚脂、碳酸聚脂、尼龙、云母等)。

b) 合适的耐潮纤维和类似的吸湿材料隔板,可用于不会与裸带电部件(除电磁线之外)接触的位置,

其厚度应不小于0.66mm。如果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超过规定值的一半,则可以采用厚度不小

于0.33mm的绝缘隔板。其他的厚度小于0.33mm的绝缘材料(如厚度不小于0.25mm的纯

云母)如果通过检验,证实它们具有的机械和电气特性足以满足所有正常的使用条件,则可以被

采用。

11.2 额定电压1000V及以上电机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1.2.1 接线盒内裸露的不同的带电部件或不同极性部件之间及裸露的带电部件(包括:电磁线)和非

载流金属或可移动的金属外壳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5的规定。

11.2.2 当适用时,将非载流金属部件与固体部件隔开的绝缘应可靠地固定,所用纯云母的厚度应不小

于0.25mm,或是等效的绝缘,且其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5的规定。

11.2.3 当适用时,作为11.2.2的另一种情况,如果用散热片支撑固体部件,则散热片应被作为裸露带

电部件,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按照表5的规定。

12 元器件

12.1 电机中的元器件,诸如:电容器、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或类似的器件,应安装牢固并易于

更换。

12.2 电容器应置于防护罩内且不应与易触及的金属部件相接触。如电容器外壳是金属的,则应用附

加绝缘将其与易触及的金属部件隔开,电容器或其附加外壳应能防止电容器损坏时发生碎片飞散、火花或材料熔化。

12.3 由薄钢板制成的电容器罩的厚度应不小于0.5mm。

12.4 当使用充油式电容器(非电解电容)时,为防止万一外壳破裂,易燃介质溢出,而设置了一个内部压

敏断路器,则应有附加的轴向扩展空间以使断路器端子能动作。此附加的扩展空间应至少为12.7mm,并且这是除表4规定的电气间距之外的附加要求。

13 内部布线

13.1 电机的内部引线(电线)应与绕组妥善固定且不松散,两条以上同一走向的内部引线(电线)应捆

绑在一起。内部引线(电线)不应放置在具有锐角和锐边的零部件上,并应能防止与活动部件接触。

13.2 内部引线(电线)的连接处,应有符合要求的绝缘套管和绝缘带妥善绝缘且可靠固定,防止电机运

行时因套管松动和接头脱焊导致事故,并能承受24.2规定的耐电压试验。引线(电线)与接线端头应用

冷压接。

13.3 内部引接线应采取适当措施,当接线螺栓或螺母松动时,应仍能使接线端头保持原位,不能只使

用开口接线端头和锁紧垫圈。

13.4 具有多股导线的引线(电线)连接到接线端子时,应能保持在一定位置上,防止散乱的多股导线接

地或短路。

13.5 内部布线应绝缘良好,电机内部布线用引出线应符合有关引出线标准,其耐热等级应不低于电机

的热分级。如果电机的引出线包有不低于电机热分级的绝缘套管,且绝缘套管的长度应至少包覆与绕

组接触部分的长度,则引出线的最低耐热温度应符合表6的规定。


GB 14711-2013 英文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