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315就万事大吉了?这几个汽车品牌,让车主苦不堪言!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维权日来了,又到了某些品牌公关、法务彻夜无眠、头皮发麻的时候。

根据前段时间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中,汽车及零部件投诉投诉量为43836件,仅次于食品、服装位居第三位,同比2021年增长了5.31%。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得相当迅猛,新能源渗透率迅速从不到4%攀升到了28%。行业快速发展一方面意味着百花齐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产品质量会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3月15号当天,一家网络媒体在网络上称“据可靠小道消息,今晚3.15晚会,有一家新能源车企要被拿出来说事。”
此话一出,网友们纷纷开始猜测到底哪家会中奖。

然而,今年315并没有汽车产品上榜,这让不少汽车公关松了口气。
但,没有车型上榜,并不能代表车没有问题。有大量的新能源车主,身受产品质量差、虚假宣传、服务傲慢等迫害。
3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2年消费者投诉举报分析”。其中,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案件多达1.6万件,同比增长62.84%。
疫情这3年,大家过得都不容易。这种情况下,谁都想把钱花在刀刃上,谁都不想花好几十万请个“电动爹”回家。
废话不多说,今天就给大家曝光一下,最近1年时间里哪些车企让用户苦不堪言!
01. 特斯拉:“失控”频发
自从2年前穿着“刹车失灵”T恤的女车主大闹上海车展特斯拉站台后,特斯拉一直身处于舆论的水深火热当中。

特斯拉也真是“不负众望”,几乎每个月都会曝出几起失控事故来。
事情怎么这么赶巧,受伤的总是特斯拉呢?
比如去年7月,赛车手出身的林志颖,就在驾驶他的Model X时撞上了电线杆子,最终车辆起火报废,但好在人没事。

让人意外的是,即便赛车手都控不住特斯拉,也丝毫没有影响到特斯拉的销量,该买的人还是会买的,在去年8月份卖了3.4万辆之多。
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该来的还是来了。
去年11月,特斯拉国产化以来影响最严重的一次事故——特斯拉潮州事故发生了,造成了2死3伤的惨剧。
这件事发生之后,特斯拉在国内的销量和订单量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根据几个道路监控录像组成的视频,一辆白色特斯拉Model Y正在减速路边停车,结果减速至车辆快要刹停的时候,车辆突然开始加速,车速迅速飙到了200公里/小时以上。
视频中,车辆并没有减速,而是做出了多次紧急躲避动作。
在国道上疾驰2.6公里之后,车撞到了商铺门口的大货车和面包车,撞断了根电线杆后才停下来。


事后,警方排除了涉嫌酒驾毒驾的可能。
车主的儿子出来发声,称父亲驾车时出现刹车踏板变硬,车辆异常加速且无法刹停的情况。
涉事车主苏醒后,也称自己全程没有碰过加速踏板,反复用力踩制动踏板无效,尝试按P挡刹车无效。
不过,当时特斯拉官方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据后台数据显示,事故车电门100%被深度踩下,无制动动作。
这次,绝大多数网络舆论都指向了特斯拉有问题。
因为大多数人认知中,错把油门当刹车,只会是一瞬间的事情,踩错踏板踩2分钟狂飙2.6公里,的确太不符合常理了。

况且,车辆在整个过程中有多次紧急躲避动作,说明当时车主是意识清醒且有行为能力的。
具体到底是特斯拉死亡加速背后涉及哪些可能存在的技术性BUG,我们专门写过一篇分析,感兴趣的可以戳:特斯拉“死亡加速”原因揭露?无数车主已在恐惧中颤抖!
最近几天,警方调查后的特斯拉潮州事故部分EDR(行车记录)数据曝光了出来。
数据和当初特斯拉官方的描述一致,碰撞前5秒内,电门信号100%,无刹车信号。
因此,网络上部分评论开始倾向于:分明是车主踩错了踏板!
当然,在EDR曝光之后,潮州事故车主出来发声表示不服,要求重新鉴定。

但有一说一,仅仅EDR数据不足以证明谁对谁错。EDR数据能代表接受到的电信号,究竟车的加速信号是车主踩加速踏板产生的,还是车出了BUG自己产生的?并不能解释得通。
这也是为什么,淘宝上多了很多卖特斯拉主驾脚部专用摄像头的,为的就是防止像潮州事故这样扯皮的事情发生。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特斯拉当然不可能输”,一些网友说到。
目前,特斯拉失控事故仍然在接连不断的发生:
2月17日,浙江温州一辆特斯拉“狂飙”后追尾公交车,致1死1伤,3车受损;
2月26日,广西柳州市一辆黑色特斯拉疑似失控冲下台阶;
3月4日,广东东莞一辆特斯拉冲进路边店铺,致2人受伤,多辆车损坏严重
……

为什么失控的总是特斯拉呢?
相信终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02. 保时捷:电子转向柱减配
早在2021年7月,保时捷就暗中将部分批次的Taycan、Macan、卡宴、911等车型的电子转向柱,减配为了手动转向柱,涉及车辆多达约3万辆。

今年4月,陆续有部分已经提车的保时捷车主,发现了自己车辆遭到减配,于是联系保时捷客服讨要说法,希望补装电子转向柱。
但保时捷方面却以“芯片长期短缺导致无法做出后期加装承诺”为由,拒绝为车主加装电子转向柱,只能提供2300元补偿。而且还是代金券不是现金,只能用于后续车辆的维修保养。

不过更离谱的是,后来还有车主曾打电话到保时捷某配件仓库,仓库负责人称电动转向柱库存充足,要多少就有多少。
但4S店并不能免费加装,要加装需要另加3万块钱!

要知道,但凡买得起动辄上百万的保时捷车主,肯定不差这3万块钱。
但问题在于,保时捷在这件事上不仅口径不统一,还态度蛮横,这引来了保时捷车主们强烈的不满。
于是,车质网、黑猫等投诉平台上爆发出大量相关投诉案件,要求赔偿、道歉、退货等等。

这还远远不算完,后面的事情更精彩!
4月27号,在保时捷电动车Taycan Cross Turismo国内直播上市时,直播间内涌入了大量车主。
他们将昵称改为“保时捷涉嫌销售欺诈”“保时捷还我电动转向柱”,疯狂买礼物刷榜霸屏。

不得不说,有钱人维权就是不一样,用钱都能砸死你,超出了尔等的认知范围。
果不其然,这波维权把事情捅大了。
迫于压力,3天之后,保时捷发了一封致歉信。

别看信中那么长一大段,但本质上什么都没说。除了道歉就是卖惨,为的就是博得车主的同情,别纠缠下去了。
但问题是,保时捷仍然没有给车主明确的解决办法,具体什么时候能更换电子转向柱?能获得多少赔偿?车主对于这些信息一概不知,仍然一头雾水。
显然,保时捷总部这边不想管这件事,转手就把烂摊子仍给了保时捷4S店:怎么赔?赔多少?4S店自己掂量着来吧!

秉承着“按闹分配”的原则,果然后续出现了不同4S店补偿不一致的情况。
有4S店最多给了1.4万元的代金券补偿,有的4S店却只给了2300元代金券,待遇简直天差地别。
导致的结果就是事情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引起了更多车主和网友的不满,对保时捷的声讨铺天盖地的袭来。
后来连《人民日报》都看不下去了,发表评论表示:“用一纸道歉声明解决货不对板的问题缺乏诚意,提供真实的商品服务信息是经营者的基本义务。糊弄了事,没有耻感。”
直到5月18日,保时捷终于顶不住压力,再次发文致歉。
这次,保时捷承诺将为客户免费更换电动转向柱,预计将在2022年第三季度起分批启动更换。同时承诺将提供统一金额的补偿方案。
此外,对于所有受影响客户,保时捷将提供整车一年延长保修服务。
至此,保时捷“减配门”事件才暂且告一段落。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要是最开始保时捷就却芯片的事坦白直说,再不济抱着诚挚的态度去解决问题,都不会有后续那么多烂事。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对消费者最起码的尊重还是要有的。
03. 大众ID:车机黑屏
从2021年6月份开始,大众ID系列车型就开始零星的出现了几例车机故障,大小屏幕黑屏的情况。
去年10月份进入冬天,车机故障、大小屏幕黑屏等问题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爆发开来。

车主们就上述问题多次进4S店维修,但始终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最后,4S店只能告诉车主一个“薛定谔”的解决办法,两个字:重启!
虽然重启后车有概率自己会好,但时不常下次又会复发同样的问题,这让车主们非常苦恼。
于是,车质网、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大众ID黑屏的投诉贴开始集中爆发开来。

紧接着没过多久,大众ID车主们就组成了维权群,集体写了一封名为《致上汽大众的一封信》的维权信,信中称:
1、车机频繁断网,各种故障码频出,导航、Carplay、娱乐系统不能使用,车机频繁重启。
2、大小屏幕双黑,所有行车信息消失(包括时速、电量、动能回收、自动驻车、空调、驾驶辅助、故障提醒、导航及娱乐系统等信息),倒车影像消失,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失效,安全带等全车提示音消失。
3、部分车辆全车故障码爆出,车辆无法启动,无法行驶。

维权信中,车主们希望汽大众立即停售问题车辆,由国家监管部门全程监督整改。对已卖出的车型,彻底消除问题。
对影响日常使用及造成损失的车主进行补偿(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服务、权益等),同时进行书面道歉。
紧接着没过多久,上汽大众就ID黑屏问题,官方发布了个自救小妙招:

如果自救失败,实在忍不了的话,再来授权经销商进行全面检查和故障排除。
然后,有ID车主进店维修,4S店选择给车更换ICAS3模块。由于模块从德国进口,走海关需要等将近1-2周不等。
更换模块后,绝大多数车主都解决了黑屏问题,但仍然有少部分车主复发。
直到将车机版本从1516版本升级到了2820,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有行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大众ID集体黑屏事件,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软件上。
再强大的硬件系统,也耐不住软件代码逻辑错乱“堆屎山”,疯狂压榨内存和CUP啊。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大众第一次在软件方面栽跟头了。
当年迪斯在任期间,大众ID3就因为软件问题延期发售了。兴师动众组成的2万多人的大众软件团队,最后发现大多数人都在混日子,实力甚至比不上国内许多小型外包公司,最后大众只能被迫选择把软件团队“独立出来”。
就连大众新CEO托马斯 谢弗自己都在一次采访中承认:“大众集团的MIB3信息娱乐系统不理想。”
抛开态度问题,大众软件拉胯确实是短期内不太容易克服的“硬伤”,至于以后会不会暴露出新的问题,还很难说。
04. 宝马:传动系统故障、小毛病不断
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大汽车垂直平台的车友圈里,有大量宝马电动车车主开始陆陆续续曝出自己的车出现了故障。
巧合的是,无论是宝马ix3车主,还是宝马i3、i4车主,无论是提车半年的还是提车不到一个月的,他们反映的问题大都集中指向一个问题——传动系统损坏。

车质网上一位车主的投诉贴中描述到。
他在去年7月2号提的宝马iX3,开了将近3个月,行驶大约6000公里左右。
10月1号当天,他恰好开车回老家探亲,行驶在高速公路中途,突然中控屏中跳出红色字样“传动系统故障”,同时车子失去动力,车速骤降,车内处于持续报警状态,险些酿成事故。
后来,他紧急情况下报警并叫了拖车,将车拖到4S店内维修。
过了几天,4S店方面说更新了软件系统,修好了,没问题了。
可刚过去十几天时间,10月15号车子刚刚启动的时候,又一次显示传动系统故障字样。
他只好又一次将车送到4S店维修。
可令他纳闷的是,这次4S店竟然什么问题都没查出来,跟还说车可以正常开,只是软件显示的问题,不需要担心。
不过,这次他真不敢开了。他表示,长途高速往返老家,路况非常恶劣,一旦路上出现故障,情况极其危险。

对于宝马4S店处理问题的能力,他感到十分不满。
后来他进了iX3车友圈才发现,原来他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几乎没隔几天,就会有一位新的宝马电动车车主说自己“中招”了。
即使送店维修也没能解决问题,总是频繁反复的出现,车主们得到的只有4S店的“抱歉,请理解”之类的话,让宝马电动车车主们非常头疼。

这些问题,一直拖到了今年2月份,宝马才最终有了下文。
宝马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将召回涉及该问题的iX3(37197辆)、i3(18500辆)、i4(1985辆)和iX(2929辆)车型,总共超过6万辆之多!
要知道,宝马电动车在国内卖的本身就不算多,这一次召回几乎覆盖了所有卖出去的电动车。已经算得上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圈最大规模的一次召回事件了。

宝马称,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因高压蓄电池控制单元(SME)微控制器电压监控阈值设定不合理,软件可能误判,导致车辆充电意外中断或高压系统关闭,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中断,存在安全隐患。华晨宝马将免费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软件编程,以消除安全隐患。
然而,虽说发出了召回,但是4S店的工作效率却十分堪忧。
有车主曝出自己跟4S店的聊天记录,4S店称一天只安排2-3台车,需要提前向4S店预约工位。

除了大规模的曝出传动系统故障以外,宝马电动车还频繁的曝出车机软件故障等小毛病。
比如有的车主泊车辅助时直接显示“摄像头故障”,屏幕打出了马赛克。

比如,有车主的出现了中控屏黑屏,甚至“花屏”现象,这绿色+紫色的配色,都有种赛博朋克的味道了。

再比如,还有的车主出现了防碰撞预警系统失灵,无法识别行人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后视镜无法打开、车灯不亮、天窗漏水、刹车异响、方向盘纠偏异常工作等问题,在车质网上也能找到不少相关案例。

可以说,在车机软件上的毛病,宝马一点也不比大众ID要少。
但和大众ID不同的是,宝马电动车可一点都不便宜啊,即使最便宜的i3,官方指导价都快到30万元了。
很多车主之所以选择买宝马电动车,都是因为觉得宝马的燃油车较为可靠,但宝马电动车的质量,并没有达到车主们的预期。
目前宝马在售的所有电动车型,仍然是基于油电共用平台打造,俗称“油改电”。
倒不能一棒子打死说“油改电”不好,但有一说一,宝马这油改电,改的确实不尽人意,有失燃油车大厂的水准。
这里劝宝马好好做好“善后”工作,抓紧时间搞纯电平台吧!
05. 写在最后
还是那句老话,汽车由两万多个零部件构成的工业结晶。车企还要保证其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在风吹雨打日晒下的耐久可靠,这想想都是件很困难。
人无完人,车无完车,一辆车出点小毛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消费者最看中的,是厂家解决问题的态度。
一个品牌,想要长久的活下去,让用户可以踏实放心的花钱购买,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口碑积累和品牌责任。傲慢和作死的品牌,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