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儒教的反思

2023-06-26 10:58 作者:晨光熹微读书汇  | 我要投稿

大家好!

(引言)

今天我们来讨论有关批孔反儒的话题。对于孔子以及其所代表的儒家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对他们我们自然要予以承认的。但是,对他们长期以来站在压迫统治阶级一方,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奴役恶行,也要进行批判,解开他们的真面目,讲清他们的目的同样是必须的。

(目录)

这是我们今天的内容。

(1)

我想,孔孟之道究竟是不是什么圣人之言,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过去农民们的回应。统治阶级们总说什么“用圣人之言教化民众”,那么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又是予以什么回应的呢?我来看在科举制度逐渐成熟的宋明清三代时期,几次比较大的起义过程中群众们是怎么回应那些圣人们的。

他们无不是捣毁祭祀孔丘和他的徒子徒孙们的孔庙,将士人阶层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一同烧毁,打作“妖言”。有的还针对道学家、理学家们所谓的“男女有别”提出了“男女无别”。可以说,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在历史不断的打击当时封建社会统治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领域里的权威在底层人民那里是不断被打击、打倒的。但无奈于农民起义的果实总是不断被窃取,以及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的结果,正如毛主席所说:“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到如今,封建思想的余毒仍旧在当代社会残留着。

(2)

那么,孔家店里究竟都卖过些什么呢?在具体的讨论他们提出的思想观点时,我们的要看到这样一个前提思想,就是每一代的儒生们总有一个原则观念,也就是“法先王”的原则,这是先秦时期就产生的儒学理论。孟轲在孔丘“信而好古”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法”就是“效法”,而“先王”也就是指诸如“尧”、“舜”文王、武王等一系列奴隶主头子,法先王就是主张厚古薄今,以古非近。总是认为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要开历史的倒车,基于此我们也可以更好理解为什么孔丘会提出克己复礼等一系列主张。

我主要以孔丘为主要切入点来讨论,作为孔家店的大老板,孔丘的每一句话无不是被代代徒子徒孙反复品味,进而不断形成了一系列的主张。我们列举以下几点:

首先,如今的新儒生们一谈到孔丘时,总会认为孔丘是不信鬼神的的,说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们要注意,不语,是不谈,不是不信。其次,孔丘并不是不谈这些“暴力、怪异、变乱与鬼神”。就比如,孔丘讲“天”,事实上,天就是“神”,只不过这未必是什么具体的神祇,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意志”。并且对鬼神,更是深信不疑,他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然为什么要对死者进行厚葬还有一系列繁文缛节呢?而且当时的社会在鬼神里也代入等级观念,认为那些奴隶死后是没有灵魂的,没有资格受祭奠,而贵族死后是有的,而且上等的贵族死后,他们的鬼魂,下等的奴隶不仅没有资格祭奠,而且他们也不会享用。其次,孔丘不仅讲天命,他还要搞愚民政策,认为对待小人和君子以外的民,也就是奴隶们是不能让他们知道太多的,即使是政策,也不需要他们理解,只管驱使就好了。这同时也和他自己的教育观,也就是“有教无类”相矛盾。他自己说“有教无类”,但他说要先收十根好肉条,这对当时连吃饱饭,活下去都是奢望的奴隶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又谈何教育呢?所以,那些鼓吹什么孔子是大教育家,搞了平等教育理念,打破阶级知识鸿沟的人,实在是可笑。最后,孔丘最深信不疑的两件事,一者就是,他坚定不移的要求,被统治阶级是不允许乱批评政权的,他认为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社会混乱,统治阶级的政权就会垮台,所以,他很痛恨人民评论政府。所以吧,有些东西都是有来源的。其次,他也坚定不移的认为,上等的贵族都是先天就是聪明的、有知识的,下等的奴隶们都是先天以来就是愚蠢的、蒙昧的,并且永远不会改变。这明显就是一种先验论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来源于实践中,而孔丘却鼓吹奴隶主贵族是天生的智者。

(3)

孔家店里的老板们一代换了一代,但他们所鼓吹的东西其实花样并没有多少变化,并且无论历史的风向怎么变化,他们从来都坚定不移的站在压迫的统治阶级一边。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之中。诸侯国陆续实行变法,孔丘所处的鲁国自然不能除外,面对这一局面,他自然是痛心疾首。当鲁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开始实行“初税亩”政策,这是一种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度的转变,由此鲁国的革新力量借此而崛起,代表的就有季孙、孟孙和叔孙三家,就连孔丘的学生冉求也协助季孙氏。孔丘破了大防,开了冉求的儒籍,还号召他的学生们一起“鸣鼓而攻之”,此外,还要求鲁国国君来削弱三家势力,想扼杀鲁国的新兴力量,最后自然鲁国的政治实权在几次物理碰撞后转接到三家手里。

除了经济上,在礼法矛盾上,孔丘也是坚定的反对立法的,尤其是明确的法律条文。在当时,单纯的依靠礼制来维系社会秩序逐渐不断现实,奴隶们四处反抗。稍有些进步倾向的人都认识到对贵族和奴隶之间的关系要进行一些调整,必须做出一定的让步。这样就要出台一些法律条文,限制一下奴隶主,就叫“刑书”,当时是铸在鼎上的这就是“铸刑鼎”,这是当时上层建筑的发展,最后也就演变成了“法律”,然而孔丘却认为这样将贵族和奴隶混在一起失去了贵贱之分。

最后,在思想领域的争端也就演变成了一场流血事件,就是著名的“少正卯案”。据说当时法家的先驱卯,在鲁国担任少正,他和孔子一样讲课,提倡社会革新,他的主张很受待见,吸引了很多孔丘的学生,据说使孔丘门下“三盈三虚”,孔丘出离的愤怒了,他列举了卯的几大罪状,然后判了他死刑。圣人向来是极少动用武力的,因此,就这件事也引起后来无数人的讨论,孔门的徒子徒孙们从各个方面进行否认,大抵是什么圣人绝非是意气之人,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还有什么,认为儒家的经传里没有记载,所以怎么可能是真的云云。

到了孔家店的二老板孟轲的时候,他明确的紧跟孔子的脚步提出“法先王”,还鼓吹一套复辟奴隶制的主张,并进一步宣扬性善论,他一边利用一套民本论来,迷惑群众,但除了为自己捞政治资本以外就再没有做过什么确实利民的好成绩了,在政坛上一番东碰西撞,只忙活宣传自已一套主张和其他人辩论。

到了西汉时期,一位在孔家店历史上并且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一位人物出场了。他就是董仲舒,他对儒家与中国统治阶级牢牢绑在一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样的他的思想控制对各家思想成果的极力打压作出了良好效果,他对君权进行了神化,将有神论正大光明的写进了儒家思想,并且反对主张复辟井田制。虽然一开始他的主张没有被汉武帝他们采纳,但随着地主阶级的反动性愈发强烈,他的主张逐渐被推崇起来。

儒学的发展到宋代迎来了一次崭新的发展,二程的出现为孔家店上了新的好货,这也就是理学的产生。但他们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唯心的范畴,他们无不是模糊的提出一种虚无缥缈的意识概念了,认为它规定了道德规范,并且渲染上了一层合法性。此外,二程在政治上还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尤是其中的程颢认为这是祸害国家,每出一令必加以评说,甚至利用灾害来解释变法带来的危害。后来的朱熹不仅在政治上成为投降派,在思想上高度宣扬先验主义人物,只要格物就能达到真理,其次他还严格镇压农民反抗势力,认为“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他一面认为孔丘诛杀少正卯是存疑的,又在书中一方面否认,又在其他地方觉得或许存在,自相矛盾。

(4)

以上就是几位富有代表性的孔家店老板,那么,总的来看儒家的几位代表思想家无疑都是反动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思想存在在中国文化中集中表现在以下三点里:

第一,孝悌之义

孝道是中国文化里部分极大的一部分,尽孝,是中国社会历史里长谈的一个东西,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它呢?我认为,孝是宗族家庭里族权的里部分,它发展到极端就成了郭巨埋儿的极端表现,并且家庭里的很多因素时常对一些同志形成束缚。什么“父母之命”的老一套,并且在社会舆论上,还会成为一把武器。

第二,中庸之道

第三,克己复礼

 

 

 

 

早在汉代的孔融就因为提出一些违背孝的观点,认为父母只是负责生下孩子,就没有什么其他关系了这样类似的话,就被当政给杀害了

 

我想,对待传统本身就是值得讨论的,我们对于过去的一些东西,予以总结,予以回顾,本身的态度重要的是给予一种承认。但那些张口就是“自古以来”一副好像是将那几千的老灰一把洒在别人头顶样子实在不像是一种进步的做法。总是宣扬什么传统的,古代怎么怎么的,实际上依旧存在法先王的影子。当然我们不是走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子,而是说,我们对待传统不应该抱有厚古薄今的态度,应当在肯定一些,否定一些之后,积极看待现在的进步的新兴的事物。

什么是传统的呢?我们看见,过去的古人,唯物主义者是很多的,无神论者也是很多的,富有斗争态度的战士也是很多的,但是作为当今思想文化名片活跃着的,被宣传着的却是该扫进历史垃圾堆里的。

我们批孔的目的在于将陈旧的封建余毒进一步扫除

 


对儒教的反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