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靖江老兵:朝鲜战场上“永不消逝的电波”…

2020-11-03 09:56 作者:靖江市融媒体中心  | 我要投稿

10月23日,家住靖城街道新西社区的邓孝麟穿戴整齐,郑重地戴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走进照相馆。坐在镜头前,这位88岁的老人依旧如70年前一般,腰板挺直。


1949年7月20日,这个日期邓孝麟记得格外清楚。那一天,16岁的他经过层层选拔入伍,这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事。邓孝麟说,他从小跟随打工的父亲在上海生活,日子十分清苦。“三伏天也只有一件父亲穿旧的夹衣,晚上睡觉,凉席下面爬满了臭虫。有一次,姑姑给了我一块红烧肉。我塞进嘴里又没舍得嚼,回家偷偷放到空雪花膏瓶子里。馋的时候就拿出来尝一尝,一块肉分了三天才吃完,那时候觉得能活着就很不容易了。”邓孝麟说,“后来穿上了整齐的军装、吃饱饭、学文化,是党把我揽入胸怀,我也暗下决心,只要组织需要我,我定以命报答。”


邓孝麟(右一)和战友们在一起。

1950年,朝鲜半岛战火突燃。那时,邓孝麟已是三野青年干校一中模范班的班长。经过选拔,他成为为数不多奔赴前线的机要译电员。1951年深秋,邓孝麟所在的空军16师,接到了赴朝作战的命令。邓孝麟跟随部队乘坐铁罐车到达鸭绿江,抵达丹东浪头基地,再从基地赶赴朝鲜。“朝鲜老百姓的房子被轰炸得七零八落,老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都是火星,满目疮痍,我们军队就用粮食救济路边的难民。”邓孝麟回忆,为了掩护一位朝鲜老百姓,邓孝麟被美军机关枪扫射的流弹击中,右腿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邓孝麟向记者展示保存的证件、纪念章。

战争期间,邓孝麟负责华东台的密码通信任务,接触到的都是将军级领导的陈述电报,他要做的就是,用密码将电报中的一串串数字翻译成文字。因此,虽然邓孝麟没有在前线扛枪,却能第一时间了解前线战况。邓孝麟说,在译制电报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将领们面对困难不低头的钢铁意志。即便是在战事最胶着的时刻,报告电文中也从没出现过“‘害怕”“胆怯”等词语,更多的是“英勇”“无畏”, 邓孝麟说,这些都激励并深深影响着他。


1953年,邓孝麟所在的部队完成了抗美援朝工作回到国内。邓孝麟接受组织安排,赴北京、沈阳、上海等地的高校学习中文,后在空字012部队文化大队担任教官。20世纪70年代,邓孝麟放弃了在上海的优渥工作,回到了家乡,并先后就职于铲车厂、灯头厂、轻工业中等中专学校、经信委等单位,为家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如今,邓孝麟还一直保持着读报和写作的习惯,每天下午,他都会带上笔和写字板去人民公园散步,随手写下几笔,记录7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责任编审:王平 朱正

编辑:张亚

来源:靖江日报

靖江老兵:朝鲜战场上“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