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摘录
(一)科技
“九章”命名的量子计算机,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转变
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风驰电掣,从“北斗”闪耀到如今的嫦娥五号探月、“九章”问世,一个个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标注着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扬着“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的民族志气。
须清醒看到,核心技术和核心元器件严重受制于人仍是我国发展的隐患,制造业等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短期仍难以攻克,企业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正视现实,做好规划、抓好落实,才能打好这场输不起、必须赢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必须既“操其要于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也“分其详于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靠创新来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二)反食品浪费法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依法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正在成为最大公约数
反对食品浪费,不是局部、局地行为,而是全社会共识、全过程介入。
依法反对食品浪费,就是纠偏有钱任性的消费观;依法监管食品浪费,就是给肆意浪费行为戴上“紧箍”,现实意义可想而知,未来价值也不言自明。
立法监管的是浪费行为,从长远看涵养的是节俭品质、塑造的是朴素美德。
从法律层面约束餐饮浪费行为,既是普法课又是倡导课,让人们在知法守法时,更好地传承崇尚节约的优秀传统。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风气的转变也并非一蹴而就,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进一步形成长效机制,向法律要规矩,向制度要动力。从“光盘行动”的小习惯开始,从管好水龙头、关好小开关、重复使用纸等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才是杜绝浪费的治本之策。
(三)法治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从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到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成效显著。以抗击疫情为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全面发力,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制度保障。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依据传染病防治法,31个省区市全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意见,依法严厉打击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妨碍疫情防控等违法犯罪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快速启动修法程序。
从推动“放管服”改革,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到制定监察法,确保监察体制改革在法治轨道蹄疾步稳;从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到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法治保障;从不断扎紧依规治党的制度笼子,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入脑入心.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今天,无论是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还是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模式解决百姓身边事;无论是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还是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始终着眼于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迈入新发展阶段,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更高期待,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坚守公正司法的底线,坚持维护人民权益,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要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编纂民法典,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实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规范行政权力,确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