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耶鲁全奖,本校历史唯一,但是我还是拒绝了

2023-09-18 11:15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背景:

FDU社会学

申请时GPA:综合3.81,专业3.94(学院排名第一、专业排名第一)

TOEFL:113(S27+R30+L28+W28)

GRE:V165+Q170+AW4.0

科研经历:一段UCLA暑研+一段独立项目+三段国内RA

实习经历:德勤

 

录取结果:Yale University Sociology  PhD全奖UCLA Sociology  PhD 全奖(最终去向)Brown University Sociology PhD 全奖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Sociology PhD 全奖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 Sociology PhD 全奖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Sociology PhD 全奖University of Chicago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Social Analysis, Master of Arts Program in Social Science (MAPSS) 半奖University of Michigan Chinese Studies, Master i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 Studies 小奖


写在前面

每次在分享我申请经历的时候,我都会先讲我对读博的三个重要理念:motivation,ambition, determination。每个想要申请、正在申请或准备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人都应该思考这三个问题,首先是motivation:为什么出国读博(而不是读硕后工作或直接工作)?为什么选择你申请的项目(如果是你本科专业,为什么依然选择这个专业?如果不是,为什么转专业?)其次是ambition:读博的野心,或说最终目的是什么?未来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你准备读博,正确答案也是唯一答案应该是想成为优秀的学者,对你的研究领域作出贡献)第三个问题是determination:你对读博和学术道路有多坚定?对你的专业和领域有多热爱?如果热忱和毅力缺乏或不足,可能读博就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选择。


社会学博士不是一个中国学生当中热门的申请专业,从应届本科直接纯申美国社会学博士更是比较少见的操作,有一些想要这样做的人也会觉得好像太难。但是其实就我自己和身边和我一起申请的人的经验来说,我们回头看都觉得结果比自己想象的要好蛮多。所以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也有这样的梦想,是可以大胆去尝试啦。韦伯说“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四年来我对这句话一直深以为然,有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孤勇。那今天就来总结一下我这场侥幸成功的赌博啦。一贯以来我分享的风格都是纯干货,希望能帮到与我志同道合的后来人。


关于读博想法的萌生

我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跟世毕盟联络,但出国和读博的想法从大一就开始有了。家人曾经在高三的时候问我要不要出国,但当时在备考高考的道路上已经来不及改变计划了,所以决定先高考,上大学之后本科转学出国或研究生阶段再申请出国。后来考上了复旦,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决定在国内读完本科。大一的时候只是知道自己以后要出国读书,却不知道要读什么专业,大二分流到社会学专业之后很喜欢这个领域,想要继续读社会学。但社会学是一个非常学术导向的领域,它的研究生项目绝大多数都是博士项目,独立的硕士项目非常少,只有哥大的社会学硕士和QMSS、芝加哥的MAPSS和MSCASS等(想申社会学硕士项目的朋友请不要犹豫将这四个项目一网打尽)。当时还不敢直接申博士,所以探索过东亚研究、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教育学等多种申请难度更低、平均招生人数也更多的硕士项目,但终究觉得自己的兴趣不在这些专业,还是对社会学爱得上头。我一直都蛮头铁的,所以这个时候没有太多犹豫就决定专心冲社会学博士项目。反正go the hard way就对了。大二因为同学的介绍,无意中认识了世毕盟,详细了解和聊过之后感觉态度专业真诚,做事干净利落,咨询模式科学合理,很符合我的要求和风格,所以很快就签了硕博混申的A计划。


关于硬指标:GPA+TOEFL+GRE

好的绩点和GT分数只是申请中最基础的要求。不够高的成绩一定会成为整体实力的短板,但成绩再高也不太可能成为长板。真正出彩的点还是要从推荐信、文书和科研经历中挖掘。所以这三方面要尽可能做到最好,但不要过分把重心放在这边。学校成绩自然是四年来不断刷出来的,在前六个学期都应该拼命提高绩点并努力保持在高位,绝对数字和相对排名都是。


我对GT的建议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话可以先G后T,一方面是因为G的成绩有效期(五年)比T(两年)长,先考G不容易发生T成绩过关却因为过期要重考的情况,同时考完G之后再考T的压力会小很多,基本就像降维打击一样。但是对英语基础不是太好,T的起始成绩不是太理想的朋友来说,先考G会特别吃力,还是建议从T开始。


我的英语基础一向比较好,大一第一次考T考了108分,口语第一次就过了24分,后来因为成绩过期又考了两次分别是112和113分。有一个教训必须要和大家分享,如果比较早知道自己想申请什么学校,可以上该学校的官网看看想申请的项目对T成绩的日期要求,大部分学校是卡在申请递交时的两年内,但极少学校(通常是顶尖校)会卡到次年入学的两年内,这当中大半年的时间差非常容易导致托福成绩不适用,我考第三次托福就是以为哈佛和伯克利卡到了入学(反正也被拒了)。


对于托福复习,我最想说的一个建议是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口语和写作模板,不要盲目背诵和套用网上的模板,一来是容易被考官发现套模板,二是不一定符合你自己的语言风格,与填进去的内容一看就不是一个人写的话,对写作成绩是有害无益的。对于GRE复习,我最想强调的是背单词和刷verbal的机经,这两件事基本就是我的verbal从153提高到165的原因。再要你命3000是一本足够优秀的单词书,如果和配套音频搭配使用,可以亲测增强对单词的记忆。

关于推荐信

我的推荐人比较多,在自己学校有3个,都是上过课、指导过科研并且在美国学术圈有一定影响力的正教授,这样的推荐人算是非常理想的;我还有两个国外推荐人,一个是在伯克利交换期间上过课的教授,另一个是在UCLA的暑研老板(现在是我研究生第一年的导师了)。如果你确定出国的时间点足够早,培养推荐人应该是一个长期且走心的过程,在学校指导过你的研究项目的教授,无论是你的RA老板、毕业论文导师、独立项目导师,都应该纳入你的推荐人候选名单中。通过和他们长期的沟通,有意识地多请教、多主动产生交集,让他们更了解你的学术兴趣和未来规划,也让你自己更了解他们的研究。交集积累到一定程度,比如说被指导或合作的项目结束之后,就可以非常有礼貌而谦虚地提出写推荐信的请求了,一般只要你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老师都不太会明确拒绝这样的请求。


对于国外推荐人则要更加用心一些去搜寻,有交换机会的朋友一定要珍惜在国外学校的机会,多去教授的office hour、多问问题,有机会能参加国外教授的课题组做RA是最好的,但确实比较难也不是必须要做,只是课程老师也可以做推荐人,但这样的推荐信可能不够强。


推荐人的“田忌赛马”原则也是我每次分享经验的时候反复提及的一个技巧。“田忌赛马”的原则就是善于洞察和发现每个推荐人与这些学校之间的connection,对手上的信进行最优化组合。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我想申请的学校的faculty、这些faculty的学术合作网络、我的推荐人的研究、他们在美国的学术合作网络,因此在最后确定哪所学校的推荐信由哪三个推荐人提交的时候,我可以做到尽量把与该校教授相熟的推荐人的信递交到该校。这个做法的效果非常好,我录取的时候甚至有一所学校的录取消息是经由与美国教授相熟的推荐人转告我的。


另外,投递给每所学校的三个推荐人中都至少要有一封国外教授的推荐信,对于很想争取或者难度较高的学校可以采取2国外+1有国外学术经历的国内推荐人的组合。这其实是一个熟人心理,录取committee会不可避免地更信任自己熟悉圈子里的同事所写的彩虹屁,如果国内推荐人有很好的国外学术经历,也可以算作一封国外推荐信。


关于文书

写文书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想清楚自己想研究什么。我觉得和世毕盟指导小组的头脑风暴文书内容的过程让我受益很多,虽然不一定能直接获得要写什么的答案,但是能启发了我思考写作的内容、编排和结构。


写文书就像写论文,也需要文献综述。对于博士文书,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希望我能写清楚在我想要研究的问题上前人有过什么基本结论,所以我的文书相当于写了一个有超精简文献回顾的研究计划书。如果你的方向与我类似,我认为文书的基本要求是写清楚你想研究什么、为什么这个值得研究、有什么被研究过、你打算怎么研究、你为了研究这个有过什么准备和经历、你为什么要到这个学校研究这个、哪些老师和资源可以支持你研究这个。文书一定是会需要反复修改的,一般经过5版左右不用再大改,7-10版可以定稿。我自己是写到第7个版本就定稿了。


关于文书想说的最重要也是最真心的话是,写文书是一个用心了解自己、和自己交流的过程。不要把文书看成一种苦役写文书是一个用心和自己交流的过程,因为很难有比只需要思考和描述自己最理想的人生更幸福的事情。


关于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或者diversity essay则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尽快写完尽快润色就可以了。主要就是抓住自己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中的独特之处写出亮点,并尽量把你自己的生命故事与你想研究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说,我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是跨国迁移和社会人口学,我就把自己家庭中各种各样的移民故事和我的学术兴趣联系起来阐述,虽然这篇文书可能并没有什么老师读,但我觉得这种把过去和未来联系的写作思路还是很合适的。

关于科研经历和暑

我一共有过五段科研,其中一段是在UCLA的暑研,两段在本校的研究助理,一段在本校的独立研究项目,一段世毕盟内推的研究助理。我觉得科研经历对申请博士项目还是非常重要的,科研经历和成果是最容易出彩的部分。我的暑研对我的申请可能有关键的作用,我后来拿到了暑研学校的return offer,我暑研老板的推荐信后来也被其他学校的老师证明是一封强推。我的独立研究项目是我本科期间最能展示我的科研能力的一段经历,这段为期一年的独立项目不仅让我获得了同期唯一优秀项目、挑战杯特等奖和其他两个校外论文奖项,还形成了我的英文Writing sample,在递交申请时这篇英文文章也在投英文期刊中。虽然这项研究在学术层面上还是很稚嫩,但是它非常完整、历时足够长,也产出了不少获得外界认可的成果。对于本科生的申请来说,这样就足够了。

关于选校

我选校的整体策略是以社会学博士项目为主,用两个社会学硕士项目保所有博士项目的底,再用两个教育学项目保所有社会学项目的底。这个路子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一个非常周全的策略,这样双重保底之后我就有了基础的安全感,因为我认为我选的硕士项目录取是稳的,所以没书读基本是不可能的,只是能不能读上博士的问题。(不过我后来依然很焦虑,可能我潜意识里觉得博士项目全聚德的话就跟没书读差不多挫败吧)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果然非常的安全,我一月中就开始受到博士项目的录取,所以后面有三个截止日期在三月的硕士项目我都没投了。


在选择博士项目的时候,我按冲刺档、匹配档和相对安全档这三个梯度分层,冲刺档是社会学博士项目TOP1-5的学校,匹配档大概落在TOP6-15,第三档大约是TOP16-25。我没有申请TOP25之后的学校,但这个梯度的选择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客观能力和主观喜好合理制定选校策略。排名信息建议参考US NEWS 或QS WORLD,但是部分学校在这两个榜单的排名可能有较大差异,需要结合起来评估。选校的另外两个重要依据是你的生活习惯和学校的特定资源。读博是至少要在一个地方生活五六年的,所以学校所在城市甚至所在州的地理位置、气候、文化、种族构成、饮食等是否符合你的生活习惯和喜好,物价水平是否匹配你的经济能力(虽然读博不太需要考虑生活费的问题,但博士的工资水平并不足够让你存到小金库,所以如果你有在读博期间买车买房组建家庭的想法,还是需要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学校的其他资源指的是和你的研究领域相关的其他学科或机构资源。比如说,我对定量研究和社会人口学比较感兴趣,所以我选校的时候着重选择了有人口研究中心或定量研究突出的学校,我最后去的也是这样一所学校。


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基本的自我认知,我觉得我应该能拿到匹配档的大部分学校,但冲刺档可能性比较小。抱着这样的心态其实反而会轻松一点,不会对自己有太多无用的期待。我的自知之明可以说是非常准确了,最后TOP6-8都给我发录取了,但是前五一个都没录上。结果完全符合我的预期说明,我的申请策略和流程是没有拖我能力的后腿的,也就是可以说,我在申请季已经做到最好,把我的真实能力完全呈现在申请材料中了。这和世毕盟三年来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关于世毕盟给我的帮助

就像我经常跟别人说的一样,我非常庆幸我在大二就开始和世毕盟联系。我的mentor和培训师三年来给我的时间线规划、背景提升和申请季事务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可以说是除了本专业教授之外,带领我跨入学术圈门槛的最重要的人。他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社会学博士各校的风格,我也从他身上窥见学术圈中的模样。Mentor对我文书的建议也使得我的终稿和初稿相比清晰、专业了许多。我的培训师成为了我大学期间的一个好朋友,我们不仅聊申请的事情,也聊很多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申请季到最后的时候我已经快崩掉了有一晚还打给她哭哭了好久。我觉得在世毕盟遇到我姐这样的培训师真的是被眷顾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小团队,世毕盟对我的另一个帮助是让我有了一个community的感觉。公众号的长期推送让我看到很多和我方向类似的人是如何走过来的,最后拿到了什么样的学校,这显然给了我长期的鼓舞,并且逐渐培养了我进行精准自我定位的能力。


关于心态

心态上我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我就是日常焦虑日常崩溃这样走过来的。我直到大三还觉得自己是不可能被任何一个博士项目录取的,但却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态每天在学习。这样的生活当然会很辛苦,也不会开心。我大概是光谱上比较极端的一头了,焦虑、压力和自我怀疑似乎是让我保持勤奋刻苦的动力,觉得自己足够优秀的话就好像放弃了自己一样。我知道总有一些人会和我一样,用毒鸡汤把自己喂大,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我想说,每一个走过申请之路的人可能都会感慨当初确实太焦虑了,结果比自己预想的要好很多,进入心仪学校的概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残酷。


所以,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的话,我希望你能带走最后这两句话。第一,保持总体的乐观和适度的焦虑,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把自己“逼”到能力的尽头。第二,要对梦校祛魅。申请不论成败,都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站点,我们的未来远不是邮件开头的“Congratulations”或“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所能一锤定音的。


May the odds be with you.


耶鲁全奖,本校历史唯一,但是我还是拒绝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