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七块》示范全文
本篇为手把手教你写评论示范全文,关于本篇具体更多的写作思路,请移步视频观看
题目来源:川大2022年考研题目

示范全文如下:
奇人奇技之下的民族文化的认同
——《苏七块》的民间书写
《苏七块》是冯骥才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精巧的构思为读者塑造了医术高超、规矩奇怪的民间医生形象。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为规矩怪异的正骨医生的描写,致力于表达对民俗文化“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展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
《苏七块》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一位医术高超却有着一个奇特的规矩苏金散,他规定即如不先交七块银元,他便不给看病。而在车夫受伤无法交钱医治时,华大夫伸出援手,暗中帮助车夫缴纳七块银元。最后,苏大夫将其钱退还,并告知华大夫规矩不能破,华大夫深思后,悟其道理,明白苏大夫做法的原因。本篇小说融入中国传奇小说的特点,通过一波三折的民间故事叙事模式,呈现出独有的文化性格特征,成为他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实践。
一、民间文化人的书写
民间文化人一般与正统文化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特点就是身上具有着传奇的色彩。
苏七块身上具有着传奇特征,首先就是他的医术非常高超,文章中写到:“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侧面写出了他的水平之高,“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喀嚓喀嚓’,不等病人觉得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样的描写展现了苏七块接骨速度之快,手法之精,简直让外行人看到瞠目结舌的程度。除此以外,冯骥才还写出了苏七块的外形之奇。文本中先是远景“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接着近景“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最后又来个特写“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把一个有个性、精神、干练的人物活脱脱刻画了出来。
苏七块有名字,却被人称为苏七块,甚至连标题,作者也选用了这个外号,这个外号表面来看是姓氏+技艺来取名的,但是,深层次来看,是作者有意用喜剧的形式来突出技巧的高超,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奇”特魅力,作者从外形和技艺上塑造的苏七块,意在重树民间“文化人”的光辉形象。
二、传奇叙事中的生存哲学书写
《苏七块》的叙事模式暗合了传统传奇小说的叙事模式,小说结尾处以一句华大夫“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收尾,是由事及理、由理及人的小结,而整个故事的展开则正好相反,是由人及理、由理及事的层层铺开——从“苏七块”其人说起,讲到他“各色的规矩”之理,再说到他救治张四之事。最后结尾处,华大夫的“惊愕”和“钦佩”又有力地衬托了苏七块,使其形象实现由冷漠到善良的再次反转。这样的传奇小说的叙事模式之下,不仅仅吸引读者,更为重要的是在其中将民间文化人生存之道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市井普通人,要能够在社会中生存,那么必须要有手艺,而越是有能耐的人越是有自己的个性,你若想保持自我的个性,先把自己的本事长起来。一个人的善良必须是有原则,有个性的善良,善良并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一味的牺牲自己。
除此以外,在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更是显示了中国传奇小说的“正义”叙事,最终,在故事的结尾向读者点破,让大家看到了“苏七块”身上奇特指出的因果关系,让读者看到了“善良”始终是存在的。实际上这种正义具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苏七块》这篇小说,通过见古典小说中的“传奇”叙事传统与现代小说融合,表面上看似是对这一地域文化的记录,而实际上指向的是作为市井百姓的生存哲学。
三、坚守原则的民族风骨书写
《苏七块》这篇小说中,主人公苏七块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七块”这两个字上,他有一个奇特的“七块银元”的规矩,“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对其苏七块的脾气和规矩进行了并不正面的评价,另外还是用了“无论”、“必须”、“绝不”、“才肯”等一连串的副词,强化了苏大夫对规矩的坚持。这种规则有着江湖侠客的义气,它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也最值得认同和保护的东西,这就是民间文人风骨。
冯骥才通过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以及这些文化性格所承载的民间手艺人的思考与潜在的价值立场: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传统文化人身上所具有的文人风骨的肯定。
《苏七块》中对主人公“奇人奇技”不 遗余力地展示,不难看出他对民间智慧与技艺的推崇,以及在时间架构背后,赋予故事特定的意义,而这份特定的意义来自于作家对传统文化认知态度的肯定。(全文176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