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马史纲要(杨共乐 1-409)-摘录

2023-08-07 15:30 作者:可乐分你一半-  | 我要投稿

1.    罗马史最初是由希腊文写成的,如狄奥尼修斯的《罗马古代史》。

2.    第一位用罗马拉丁文写作的罗马作家是监察官迦图。

3.    第一次布匿战争,在历史上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4.    拉丁语逐渐成为欧洲平民通用语,为强化统治,古罗马帝国统一了26个拉丁字母的使用。

5.    西塞罗、恺撒既是罗马共和后期的政治家,也是作家。

6.    古罗马场所:元老院、公民大会、行省政府、法院、公共浴场、角斗场。罗马奴隶社会阶层:元老、骑士、祭司、平民、奴隶主、奴隶。

7.    西塞罗被称为“演说术和拉丁文学之父”,发表了多篇演说辞。

8.    西塞罗的主要翻译理论:意译和直译。

9.    西塞罗的翻译内容:译文在翻译中应该像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吸引和打动读者、听众的感情。

10.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词死译。翻译应当保留词语最内层的意思。译者的责任是为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不追求科学上的对等,而是内在含义互通。)

11. 最早提出“翻译是创作”的是西塞罗,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译者自己也必须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

12. 声音与意思自然相连,由于修辞手段,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不是很懂。。。)

13. 《高卢战记》记载了朱理亚.恺撒对高卢人、日耳曼人的征服情况,以及两次入侵不列颠岛的过程。

14. 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罗马人。

15. 《罗马史》,又称《建城以来史》,作者是提图斯.李维,是屋大维时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

16. 李维《罗马史》,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非常系统的罗马通史。其主要目的是追述往昔峥嵘岁月,激发罗马人的爱国热忱;宣传共和制度;鞭笞屋大维时期流行于罗马社会的腐败现象。

17. 昆体良的翻译理论:提倡活译。“翻译是创作”,“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与原作“竞争”出自他的《演说术原理》。

18. 恩格斯: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国家需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19. 罗马居民分为平民和罗马人民两个不同阶级。罗马国家的出现也是因为氏族内的罗马人民和氏族外的平民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20. 雅典的国家是直接地主要地从氏族内部的分化中形成的阶级对了和冲突中产生的,受外来的影响较小;罗马则是在接受一批批强制迁入和自由移居罗马的自由民,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成员,混合原来公社内部各种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1. 就政体而言,雅典基本上属于早期民主制,斯巴达是贵族寡头政治;罗马最初是国王政治,而以后发展为共和政治。

22. 社会共同体,即公社。

23. 奴隶制出现的前提:共同体内部公民间经济上不平均、政治上不平等。

24. 奴隶制的主要特点:劳动者与土地所有者的脱离。

25. 马克思指出,人总是表现为生产的目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李锡尼和赛克斯提出的法规都是建立在让尽可能多的公民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的。

26. 战争促进了贵族和骑士势力的发展。

27. 罗马元老是战争的主要领导者,也是战争的主要受益者。获益最多的罗马公民就是罗马军队的将领们和元老院议员。

28. 新兴的骑士阶级:在经济上处于重要地位,有足够钱财供养私马充当骑兵的人。骑士阶层属于元老阶层以下最有特权地位的人。

29. 罗马历代元首:奥古斯都、克莱狄、尼禄。

30. “驱狼节”,罗马人叫作卢波卡里亚节Lupercalia,是罗马一个非常有名的宗教节庆。

31. “七丘节”(Septi-montium)并不是指后人所说的“罗马七山”(Septem Montes)。

32. 罗马的部落称为特里布斯(Tribus)。

33. 在王政前五王时期,特里布斯、库里亚、氏族是构成罗马社会的三大基础。氏族是其最基本的单位。各氏族首领集合在一起讨论共同的事务就形成了长老会议,它是元老院的前身。

34. 王,或译勒克斯,拥有军政、司法和宗教大权,身兼军事统帅、最高审判官和最高祭司。

35.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民在布鲁图斯的领导下,推翻了罗马克勒斯小塔克文的统治,并在全国实行共和体制。

36. 高卢人又名凯尔特人,他们与意大利人、日耳曼人、希腊人是同母姊妹。他们中的一部分南迁至意大利北部,罗马人称他们为山南高卢。

37. 平民主要由脱离保护关系的依附民、零散迁居罗马的外邦人以及被罗马征服的拉丁部落居民组成。

38. 自从塞尔维乌斯改革后,平民成了罗马公民的一部分,可以参加百人队大会。但没有参政担任高级官员的权利。

39. 政府的公职、神职和决策机关元老院几乎全部由贵族控制。

40. 塞尔维乌斯试图把贵族元老多占的大土地分割成小块分给无地农民,因此引起了贵族的忌恨而遭到杀害。

41. 长老会议,即后来的元老院,由氏族里德高望重的人组成,名义上长老会议的权力不大,实际上因为长老们丰富的处事经验,所以对罗马的发展影响巨大。

42. 法官都是贵族,平民的讼诉很难得到公断。

43. 罗马平民对贵族第一次有组织的斗争结果是拥有自己的神圣行政长官,即平民保民官。

44. 保民官不能参加元老院会议,但有权旁听,对不利于人民的立法可以否决。

45. 最早的罗马法律是《十二铜表法》,被后世称为罗马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46. 对平民来说,成文法的出现有利于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

47. 大象战争,又称为皮鲁士战争,是指罗马出兵消灭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希腊城邦的战争,这场战争因为希腊伊庇鲁斯的皮鲁士大王使用大象攻击罗马而得名。

48. 进入贵族圈子的平民做了高官之后就变成高官阶层,与旧的父族贵族结合起来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新贵族(Nobilities)。他们卸任后照例进入元老院,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家一切政策的策源地。罗马共和国实际上是由贵族当权。

49. 公元前3世纪60年代,在西部地中海真正能够起作用的有三支力量。一支是罗马;一支是迦太基;还有一支便是以叙拉古为中心的希腊人。

50. 第一次布匿战争,起因是叙拉古强占了西西里东北的麦散那城,罗马出兵援助。罗马军胜利后,又被迦太基人消灭。自此,战争开始持续,最终迦太基人被迫签订和约,罗马与迦太基第一次战争正式结束。

51. 迦太基成为罗马的附属国。

52. 罗马的胜利是与元老院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的。由于元老成员大多来自刚刚卸任的高级官员,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行政和军事经验,而且对于内外的形式都十分了解,所以常常能够制订出各种有利于对外扩张的政策。

53. 元老院(Senatus)保持着集体议事、民主决策的良好传统。

54. 理论上讲,任何公民都有权当选为执政官或其他高官,但实际上罗马的官员是义务的,没有薪水,所以没有一定财力基础的公民是很难进入罗马统治圈的,也很难晋升为显贵。

55. 罗马自从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地中海世界发展的主导权。尤其是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罗马吞并了马其顿和希腊,其在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56. 西西里是罗马在意大利之外建立的第一个行省。罗马人在这里榨取了无数的财富,罗马的富人在这里投资组成了大小不一的庄园。

57. 斯巴达克起义是罗马历史上也是世界古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发生在罗马统治的中心——意大利。

58. 罗马与北非小国努米底亚的战争——朱古达战争的胜利,确立了出身贫寒的新贵马略在罗马政坛的地位。朱古达即努米底亚的统治者。

59. 马略对罗马的军事改革分为三点:放弃了传统的财产资格限制,而允许任何公民志愿参军,其中大部分是无产者;延长士兵服役的年限,加强士兵的职业训练,解决士兵的后顾之忧,老兵服役16年后可以从国家那里分得一块份地作为补偿;实行固定的军饷报酬,士兵脱离生产无法自养,为保证士兵的生活,士兵的薪饷和武装由国家供给。影响有三点:在军事上打破了有产公民在军事上的垄断权,扩大了罗马的招兵范围,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罗马的兵源(不足)问题。

60.  

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 Peninsula),亚洲西部的半岛,位于土耳其境内。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

61. 意大利战争:又称同盟战争,意大利人是罗马人的盟友,在罗马帝国的创建过程中他们出力最多牺牲最大,但是没有与罗马人相同的公民权利。这场同盟战争在历史上影响深远。阿斯库努姆城是首先打响这场战争的主要城市。意大利人通过这场战争获得了公民权,改变了原先的属民身份和地位,这对于罗马意大利民族的形成意义重大。对于罗马人来说,意大利战争的胜利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从而为其进一步建立稳固的环地中海帝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2. 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以苏拉的胜利而告终。

63. 苏拉与马略是死对头。马略死后,苏拉实行恐怖统治,并让元老院宣布自己成为无限期的独裁官。他的改革包括三点:恢复并加强了元老院在国家中的地位,同时候削减了保民官的权力;规定任何议案必须经过元老院的审查或认可才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剥夺了骑士阶层的司法权,而统一由元老担任法官,使法庭成为元老的专利品。

64. 苏拉的独裁政权完全是建立在军队支持的基础上的,他的独裁制形式为后来恺撒独裁体制的建立开创了先例,在罗马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65. 庞培:共和晚期影响罗马政坛的重要人物,出生于公元前106年,是罗马名将庞培.斯特拉波的儿子,17岁从军参加了意大利同盟战争。归附苏拉旗下屡建奇功,当选执政官后,对苏拉独裁残留下来的体制和人员进行了革命和清洗,使他赢得了民心。

66. “喀提林阴谋”氏公元前1世纪60年代在罗马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喀提林因竞选执政官失败便决定采取公开政变和谋杀执政官等方式夺取政权。西塞罗因为对喀提林阴谋的揭露使得他在罗马政坛的名声大噪,并因此被尊称为罗马国父。

67. 前三头的出现与罗马元老院的无能有关。公元前60年,恺撒、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政治同盟,历史上称之为“前三头同盟”。

68. 恺撒获得内战胜利后,成为罗马的终身独裁官。他打破了传元老的出身限制,将一些出身低、对自己忠诚的“新人”选入元老院。他重视行省管理制度。

69. 恺撒的改革调整了罗马统治者内部的利益,调整了罗马与行省居民之间的关系,为罗马帝国的发展和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它也触及了元老贵族的传统利益,尽管他们表面上支持恺撒的政策,实际上暗地里已经加紧了暗杀凯撒的活动。

70. 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为首的共和派集团于元老院议事厅刺杀了恺撒。

71. 波伦亚会议,参与方屋大维、安敦尼、雷必达。后三头共同执政。与前三头不同的是,后三头联盟是公开的,而前三头则是秘密的。

72. 亚克兴海战: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维以罗马权力和意大利资源为后盾,率军和安敦尼、克里奥帕特拉决战于希腊西海岸的亚克兴海角。结果是安敦尼大败。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安敦尼与埃及女王奥帕特拉结婚引起了罗马人民的强烈不满,罗马向埃及宣战。

73. 公元前30年夏,屋大维进军埃及,安敦尼和克里奥帕特拉自杀,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74. 轻视工商业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大特点。公元前1世纪,地中海流域的商业和贸易重心已经开始从东方移往意大利,其中罗马和浦泰俄利是意大利最为发达的商业和贸易中心。金融和银行业几乎完全为意大利所垄断,首先是罗马所垄断,因为绝大多数的钱都集中在罗马资本家手中。

75. 罗马共和政体的经济依托主要是政治上相对平等,经济上相对平均的小农公民经济。而奴隶制的发展势必冲击小农公民经济,导致公民间的两极分化,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共和政体的灭亡。

76. 为了感谢屋大维对国家的忠诚,元老院给屋大维加了一个新尊号,称“奥古斯都”(Augustus),这是一个包含一些令人尊敬的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词,意为“庄严、神圣”,同时这一称号也确定了他作为宗教和诸神保护者的地位。

77. 设立常备军是奥古斯都军事改革的最大举措之一。常备军的设立有利于元首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改变将领们拥兵自重的现象;也有利于避免国家遇战事临时征召公民兵的尴尬。

78. 各军团由于常驻某地区,逐渐变成永久性单位。他们都有自己的番号、专有名和团徽。

79. 各边疆驻军年限很长,各大军营多发展成永久性据点,后来发展成为重要城市的核心。长期的驻扎和本地人的结合使各驻军中逐渐形成爱乡风和地方主义。此后元首注意把军团调离其出生地,以防酿成对帝国有害的地方势力。

80. 《埃涅阿斯纪》作者维吉尔,是奥古斯都时代罗马诗坛上最耀眼的明星。这是一部长达数十万字的民族和宗教史诗。该书描写了特洛伊城失落后埃涅阿斯为重新建立家园而奋斗的艰难历程。维吉尔用10年时间写就的罗马颂歌既是罗马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也是罗马民族文化自觉的象征。

81. 奥古斯都的文化政策为罗马道德规范的重建起到了舆论宣传和导向的作用。文化建设是奥古斯都统一思想、维持帝国和平的重要手段。

82. 非洲和红海区:在原迦太基领土上建立的。

83. “面包和竞技场”指失业或不愿做工的无产游民靠着国家赠予的面包和救济金果腹,每天在城里游手好闲在竞技场观看表演消磨度日。

84. 尼禄任人不明,招致祸患。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史无前例的大火。尼禄为转移视线,对基督教徒实行大肆迫害。68年,在帝国各地军民的反抗声中,尼禄自杀。尼禄之死标志着朱理亚.克劳狄家族垄断元首地位的结束。

85. 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 是公认的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是罗马人的黄金世纪。

86.

手工业发展较早的地中海东岸诸城向来是罗马奢侈品的供应地。丝麻织品、纺织以及染色在地中海东岸和小亚细亚一些城市也有发展。中国的丝绸织品常常在这里加工、销售。

87. 从罗马帝国边境向北方沿多瑙河和莱茵河可直达北海。到帝国时,不仅有波罗的海的琥珀沿这条路线运入罗马,而且也有罗马的油、酒和陶器等通过这条路线被运往欧洲北部地区。

88. 地中海东岸各省,即黎巴嫩、腓尼基、犹太、以色列、小亚和叙利亚边区等地。

89. 隶农制是罗马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剥削形式。隶农拉丁文是colonus。为了保证罗马的税源,帝国政府逐渐实行把隶农固定在土地上的政策,隶农的身份日趋世袭化。“户籍法”、“出生法”其实质是剥夺隶农的自由迁移权。

90. 君士坦丁进一步完善了帝国的官僚队伍建设,高级军政官员完全由君主指派,执行君主的命令是他们的义务,效忠君主是他们的职责。对于他们来说,君主本身也已神化,凡涉及君主本人的一切措施均冠以“神圣的”这一字样。

91.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正式完成迁都拜占庭这一工作。罗马的元老院被迁到新的首都。新首都取名为君士坦丁堡,作为新罗马,逐渐取代罗马成为了罗马帝国政治的中心。新首都的建立实际上也加速了东部罗马和西部罗马之间的分离。

92.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米兰敕令》表明基督教在其诞生的300年后终于获得了合法地位,基督教和罗马国教一样享有同等的自由。后来,君士坦丁统一了基督教的教义,加强君权对神权的统治。基督教日益成为罗马君主对内实行统治的精神工具。君士坦丁是罗马君主中第一个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基督教徒。

93. 基督教(Christianismos)一词最早见于公元2世纪,追随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为基督徒。基督教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世界大部分文明人类长达一千八百年之久。

94. 基督教的诞生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几乎同步。罗马民众普遍的无权地位以及无力改善现状的现实使得他们普遍地意志消沉和精神颓废。正是,出现了基督教。在这经济政治智力和道德的总解体时期,出现了基督教。

95. 早期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后来慢慢地向帝国各地发展。

96. 戴克里先的大迫害政策本身表明,基督教至此已经成为了一支令君主高度重视的重要政治力量。

97. 尼西亚会议:君士坦丁为加强对基督教内部的控制,于325年召开的全帝国范围的主教会议。名义上是为了“解决教会内部各种矛盾”,实际上是世俗政权干预和控制教会的开始。

98. 公元375年,罗马帝国的君主正式宣布:禁止向古代神祇献祭,君主也不再担任罗马神庙的最高祭司,即“大祭司长”。392年,罗马君主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99. 罗马帝国的灭亡与日耳曼人的入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100. 东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又存在了将近一千年,至1453年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其保留的古典文化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厚的养分。

101. 古代罗马文化是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是在吸收埃特鲁利亚和希腊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文化的特点主要有开放性、实用性和独特性。

102. 罗马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鼓励外族人从事罗马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在罗马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和剧作家李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是他林敦的希腊人,后来成为罗马公民。他首先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译成拉丁文。

103. 公元前2世纪中期农学家迦图所著《农业志》是罗马第一部农业著作。

104. 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是罗马世界最重要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性著作。

105. 罗马法通常是指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主要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三种。它是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规则最准确,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无论是在世界法制史上,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06.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罗马人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107. 哈德良是罗马最早从事法律汇编工作的元首。

108. 查士丁尼《法律汇编》、《法学汇编》和《法学总论》和《新敕令》构成了查士丁尼法律编撰方面的全部内容,历史上把查士丁尼时期编写的四部法典合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它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已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善的阶段。

 


罗马史纲要(杨共乐 1-409)-摘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