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一被正史中单独列传的女将军,花木兰 穆桂英只是民间传说。

2023-02-23 00:09 作者:他戏最多1420  | 我要投稿

历史背景


历史上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穆桂英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可惜的是,她却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她是明代熊大木小说《杨家将》演义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

穆桂英的故事很多,什么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挂帅等,很多故事也都是传统戏曲的桥段,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按理说,写故事写小说的人,编故事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这本小说损就损在,他让很多人误以为这是真的,尤其是前面关于杨家将的故事。

杨门女将这种称呼,不少人都是存疑的,毕竟古代女性地位比较低,真的一大帮女人出征实在是过于离谱。

但里面关于杨家男儿战死沙场的故事,可就是半真半假了,你半真半假没关系,但是却给北宋初年开国名将潘美挖了一个大坑,在这部小说里,潘美(潘仁美)被描述成了一个大奸臣,这事儿实在是太冤枉这个北宋第二武将了。

民间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抗辽神剧,剧情非常夸张,甚至是有些荒诞,真实的杨业是肯定存在的,但他自身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不在于战死,更不在于是否是被人故意陷害的,而在于作为一名军人,他努力做到了最好,但最终失败的结局却是注定的。

杨业最初效力的是北汉,这是个以太原为核心的小政权,不过因为太原城实在是太坚固了,所以北宋初年,连赵匡胤都没能拿下这个地方,最后还是在他弟弟赵光义的手下才攻下了太原城,而北汉最为骁勇的战将就是杨业。

投降北宋之后,杨业因为在高粱河一战中救过赵光义一命,所以皇帝对这个熟悉北部边防的将领就特别重视,几年间升迁速度很快,但像杨业这样明星级别的将领,注定了在北宋军中,地位是非常尴尬的。

之前的敌人,现在的队友,再加上升迁过快,难免被排挤,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宋朝的第二代皇帝赵光义开始,皇帝就不懂军事和打仗了,但一直恪守着赵匡胤开创的传统,死死地按住武将,并且打仗的时候,还要给个阵图,要求必须按照上面的方式方法打仗。

这种打仗方式,赵匡胤多少还能玩得转,后面的皇帝完全就是瞎胡闹,瞎指挥,北伐的结果可想而知。

几十万大军,死伤惨重,潘美作为北宋的开国名将,地位比杨业不知道高多少倍,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找出来说,谁就是杀死杨业的真凶。

事实很简单,仗打败了,杀死杨业的是辽国人,杨无敌死了,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也是绝对不可能了,杨业的骑兵,机动性强,用他断后,应该属于常规操作,计算是明知道送死,也不能说就是有小人作梗,毕竟战场上,明知道送死也要派兵过去的场合实在是太多了。

杨业大概怎么都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一个虚构的穆桂英,又重新把他的故事拉回大众视野,而且是越传越神,杨家将的好儿郎们得到了尊重和荣耀,可惜了潘美却要一直被骂。


花木兰

唐代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把花木兰和王昭君进行比较,暗含了她以悲剧的方式离开人间。

为了增加花木兰确有其人的可信度,古人继续考证她到底哪朝哪代的女将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花木兰是汉朝人,主要论据是汉朝时期,匈奴人常常进犯汉朝疆土,双方频繁开战。元代人在河北顺平县立了一块石碑,认为这里就是花木兰戍边的前线。这块名为“汉孝烈将军碑”的历史文物,至今依然矗立在顺平县。

就这样,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木兰辞》开始,历经隋唐、宋元,花木兰的家乡,花木兰开战的地方,花木兰的结局,都被考证出来。有了这么多证据,是否就能证明花木兰确有其人呢?

依然不能,反对派的观点是,如果古人是通过以讹传讹的方式留下这些所谓的证据,那么这些证据也不可信。

这就该聊到第二种说法了,历史上没有花木兰这个女英雄,她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持此观点的人,只用一句话就证明了他们的结论,“史书中无确切记载”。在古代文史不分家,很多有学问的人同时也是史学家。

古人记载历史的习惯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通过出土的甲骨文判断,当时就已经有了史官。尤其到了汉朝,随着司马迁《史记》的成功,吸引到更多文学家记录历史、研究历史。如果真有花木兰,为什么那么多的正史中“查无此人”。

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花木兰这个人物,还会一直研究下去。花木兰这个人物的意义,不在于她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而在于她身上有一种奋斗精神,有一种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让后人记住了这位女英雄。(抱歉 我也觉得是虚构人物。)



一代名将秦良玉 忠义无双

郭沫若对秦良玉极度称赞,为其作诗“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女将、巾帼英雄,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花木兰,或者穆桂英,她们的名声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然而事实上,花木兰也好,穆桂英也罢,她们都是传说,由人们虚构出来的人物

真实的女武将自然还是有的,但纵观历史,唯有秦良玉,被作为名将单独立传,记载在正史将相列传里,具体在《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以及《南明史》卷七十,列传第五十。

要在古代封建社会留下如此重要的记录,而且还是军事方面,足可见秦良玉不俗的功绩和历史地位。

万历帝朱翊钧统治时期,即公元1574年,秦良玉出生。她并非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父亲秦葵是个书生,还是个隐居的书生,不过秦葵对兵法很感兴趣,而且有着非常敏锐的局势观察力以及忧患意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秦良玉自然受到了良好的影响。秦葵教育女儿很有手段,既教秦良玉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还教她兵法、剑术和骑射。

秦良玉是真正的文武双全,《明史·秦良玉传》说她“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22岁的时候,秦良玉嫁给了石砫土司马千乘,开始了随夫出征的战争生涯。丈夫死后,秦良玉没有隐退,反而正式以女土司的身份走上更为传奇的征战人生。

她在战争中独当一面, 能够指挥千军万马,一生率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诸役,战功累累,得到崇祯皇帝与世人的认可,在死后还被南明王朝赐封“忠贞”谥号。

这样能文能武,能驰骋沙场又有谋略的女性将领,简直是不可多得到令人惊艳的程度。要知道就算是历史上的男性名将,有时候虽说是忠勇盖世,却也不见得能通文墨。

而秦良玉作为女将,不仅有文学修养,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论其修养、风范及禀赋,都可称是中国古代女将的典范。

秦良玉和其他女将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她的人生轨迹几乎都是真实可信、有史记载的。外貌也和普通人想象中的那种美艳女将军不同。

据史载,秦良玉长得可谓是高大健硕,气势非凡。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来北京朝贡的朝鲜使臣黄中允,曾有幸亲眼目睹秦良玉的风采,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网巾、靴子、袍带,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书,马上用八十斤双剑,年可三十五六许,气势颇壮!……凡女兵四十余名,着战笠,穿战袍,黑靴,红衣,跨马驰奔,不啻男子骁健者。

这个形象的描述非常清楚,秦良玉虽为女身,但气势却很霸道,穿着也十分干练潇洒,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完全不输给男子

可不是嘛,毕竟是女中名将,若是如闺阁女子般瘦弱,恐怕也抵不住行军打仗的奔波。而且据秦良玉留下的文物研究,秦良玉的身高在1米85以上。

清人王培荀曾经见过崇祯帝赐给秦良玉的红袍,看完之后他对这件战袍的尺寸十分震撼,在笔记中写:“明怀宗所赐红袍,鲜艳如新,两金龙直立,较今人衣长一尺,其躯干雄伟可想。”

由此可见,秦良玉成为一代女武将的优势之一,其身体的先天条件还是很明显的,高大而富有力量,这为她在战场上的纵横驰骋、叱咤风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纵观历史来看,秦良玉无疑是最具有真实性、人生经历也相对完整可信的女将,但在知名度上,她的名声却没有赶上她所做出的功绩。

倒不是说秦良玉籍籍无名,只是与文学作品中虚拟出来的形象相比,秦良玉无疑算不上“大红”,或许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更为生动、热闹,而正史偏于严肃、端正,二者的传播度确实有所差别。


然而对这样一个冲破传统樊笼,靠自己一步步走向巅峰的传奇女将,不管何时,都应更加以重视,为其投放更多的目光。


崇祯帝曾敕赐四诗给秦良玉,称赞她“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民国时人也对秦良玉极度褒奖,将其视作女性的榜样,评价:

秦良玉的英勇行为,竟能提高妇女的地位,不特能使和男子平等,甚至徒使男子生愧,真可谓伟大的人物。

我始终是敬仰在封建时代,能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女性,她们在古旧的社会中,能够有这样簇新的思想行为,实在是无比的伟大,在妇女运动的史篇中,我们不要忘记这一员忠勇的女将。


平生报国屡争先,不要忘记这位女中名将,让其昭垂千古 。忠心耿耿 一代名将。

全文完。

没事 等我十万粉了 就会有十万个人知道你。(捂脸)

唯一被正史中单独列传的女将军,花木兰 穆桂英只是民间传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