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3 《论语》

2023-04-04 11:4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论语》


  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孔丘的反动言论集,约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孔丘的徒子徒孙编辑而成。全书共二十篇。两千多年来,它被儒家和反动统治阶级奉为“经典”。宋朝以后,被法定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课本和科举考试科目。它是反动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

  《论语》反映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时期,在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变革的斗争中,孔丘倒行逆施,从政治、哲学、经济、教育、伦理、历史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反对法治、宣扬礼治的反革命理论。

  《论语》鼓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1]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周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你的统治。礼指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和礼节仪式,“复礼”就是要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克己复礼”是孔丘维护和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政治纲领,也是全书的要害。“克己”是手段,“复礼”是目的。孔丘十分强调“礼”,认为“礼”是最大的问题。要“立于礼”,一切言行都必须纳入“礼”的规范。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用政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这样老百姓竭力逃避惩罚,但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德来治理老百姓,用礼来约束他们,这样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守规矩了。这是对礼治的无耻美化,对法治的恶毒攻击。孔丘抛出所谓“正名”论,叫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4]。反对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犯上作乱”,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名分等级秩序,企图“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

  《论语》反复宣扬作为孔丘反动思想核心的“仁”。说什么仁就是爱人。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忠恕为仁的重要内容,宣扬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国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互体谅,等等。孔丘以超阶级的仁,维护和加强奴隶主内部的团结,掩盖奴隶主阶级的反革命专政。因此,仁有着极大的反动性、欺骗性。教员指出:“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5]《论语》中兜售的“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也是为着抹煞阶级斗争,麻痹人民的斗志。

  《论语》大肆鼓吹“天命”论。强调天是决定一切的神,把奴隶主阶级的意志说成是“天命”,提出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就是要绝对服从奴隶主的反动统治。它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和“生而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把奴隶主看成是天生的聪明人,是统治者,把奴隶看作是天生的笨人,是被统治者,这都是不可改变的。这些谬论都是孔丘克已复礼的理论基础。

  《论语》还侈谈孔丘的反动教育思想。胡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只能供使唤,不能让他们懂道理。它还兜售“耕馁学禄”、“学而优则仕”,耕田要饿肚子,读书才能升官发财,即读书做官论,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为奴隶主阶级效劳的精神贵族。

  《论语》在历史上起着极其反动的作用。历代反动阶级都把它作为剥削压迫人民的“法宝”。人民公敌蒋介石吹捧《论语》,是“中国的政治学,是永久不变的原则”。[-][-]把它作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理论武器。他们把《论语》推崇备至。其实《论语》是秕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工农兵,藐视这个庞然大物,敢把《论语》踩脚下,决心通过深入、普及、持久的革命大批判,不断肃清它的流毒。


注:

[1] 《论语·颜渊》。

[2] 《论语·颜渊》。

[3] 《论语·子路》。

[4] 《论语·子路》。

[5]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827页。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3 《论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