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植物篇,但折反镜头
昨天是七夕。今年因有闰月,物候总是偏晚些的,明明已是8月底,但昨天也刚刚出伏,今天则是处暑节气。说也奇妙,出了伏,处了暑,气候一下子凉爽下来。前几天还要靠空调续命,昨天就没那么燥热了,阳光美好,于是我决定出门随便拍一点照片。



出门还有另一重心思。有一只镜头,我已经好久没有用过它了,尼康500mm折反头。折反头的有趣,在于前景和背景的光斑,都会变成小圆圈,但一来有些人对这些小圆圈,全然喜欢不来,二来这镜头是恒定光圈F8的,而且要手动对焦。重量也不太友好,于是之前我偶尔用一下子,觉得实用性太差,就束之高阁,打入冷宫了。
今年夏天出门,去云南,和范毅老师聊了些关于折反镜头的事。范老师说,除了光斑的小圆圈,折反头的整体氛围感,也还是有意思的。后来也和老信聊,老信说,反正就是不够锐,对比也不够强呗。过去我用这镜头,在灰蒙蒙的天气里,几乎觉得这镜头拍出来的照片,也都要发霉了,看来是打开方式不对。
赶上大晴天,阳光强烈,光比也大,这时候或许用折反头能好一点?本着再给它一次机会的考量,我带着这只镜头出了门。有个每年我都会去拍拍紫薇和木槿的地方,就在路边,原本这么强的日光,是不太适合拍植物的,但上了折反头以后,拍出了有点意思的效果。

而且近两年来我隐约明白了一件事。过去有些镜头,觉得画质不太理想,太肉,或者边缘不好,但放到视频拍摄上,可能没那么糟糕。视频的分辨率,若我只拍4K,有些镜头的画质,其实是足够的。就这样,我的2倍增倍镜重出江湖,这回500折反也给我来了个老ji福利…不对,是老骥伏枥。


这么着,决定去个公园,拍拍常见的园林花卉去。初秋的花卉没那么多,公园里的花坛也撤掉了。哎呀,明明前两年的这个时候,都有一片小花坛来着。那也没关系,就随便走走,看到什么就拍一点点吧。一个长久没有用过的镜头,熟悉起来,要花点时间,手感也要慢慢培养。说到底,手感和其他感情类似,一见钟情不是不可能,但大多要细水长流,慢慢耳鬓厮磨。
比如这只500折反,以前我嫌弃它,就是因为它太重,ISO要开很高,才能保证快门足够,照片不虚掉。同时因为只有F8光圈,对焦又要手动,往往很难把焦点对准。也许是今年我在外面跑得有点多,似乎觉得这镜头也不是很重了,对焦的问题,只要舍得多拍废片,总能挑选出两张凑合的焦点图。至于快门问题…非常浓烈的阳光,让人不用太过在意,不需要很高的ISO,快门也能保障。
上一次我用这只镜头,还是口罩刚刚开始的那一年,春天去附近拍山桃。那是个温吞的春日,天空泛着若有似无的浅蓝色,空气中弥漫着软乎乎的味道,阳光柔美,却不够刚烈,于是拍出来的照片也是温吞吞的,快门总觉得不够。
当然,因着要拍视频,我也带了三脚架。于是用这只折反头的时候,时不常也会支在脚架上。

果然除了背景的小圆圈,照片整体的氛围感,也和我平常使用的镜头不同。如果是有些云的天气,也许氛围会暧昧起来,黏糊糊的,软绵绵的,但在强烈的阳光下,明暗分明,拍出来的照片,因是500mm,再加上折反镜头的通光量本身就略有不足,于是照片比我往常的图显得沉重些,带着更浓郁的沧桑感,像是入秋的草木,懂了更多的事,却无奈凛冬将至。那种沉默的沧桑感,正适合这样的季节。



然而我也没有一门心思,只拿着折反镜头拍照。一来对这镜头的成像效果,到底心存疑惑,二来有些其他的什么东西,吸引了我的心思。树下的草地上,阳光美好得不像话。我平时90%都在拍植物,但今天也忍不住拍了一些逆光的景观照。
有两位年轻姑娘,在公园里拍人像,用一个定焦小相机。见我蹲在路边拍照,她们凑过来,说,您要是不着急,可以看看您这拍的图吗,我们想学习一下。说话客气,举止很有分寸,让人毫不反感。为什么不行呢?虽然我不是什么摄影师,在拍照的技法上,也许给不出什么像样的建议就是了。
我正拍视频,于是和她们说,没问题,但是稍等。她们问,您是拍什么呢?我说,景观。
“警官?”
“啊,就是,这个,光的景观。”
得得,越解释越乱。干脆给她们看图吧。看完,她们满足了好奇心,我拎起三脚架继续走。她们还在这个位置拍人像。下午的公园比较清净,鸽子和斑鸠都在路上漫步。

草坪光带之中的早开堇菜,生出肥厚的秋季叶。说来,我似乎还没有认真拍过早开堇菜无花无果的时候,若不是这条美好的光带,也许我依旧不会注意到,这些叶子也让人感觉美妙。过去我总是太过注重记录植物的物种,记录花和果实,那是植物学工作者的思路,但如此一来,总会忽略植物本身的姿态,关注了科学,而忽略了美。
这不好,要二者兼顾才好。

也许是七夕的缘故,公园里游客不多,没有暑热的困扰,只随便走走,也很惬意自在。见之前那两位姑娘拍人像拍得兴起,我也在光影之间,拍了个自拍照。之后就一边慢慢溜达,一边去找某个我想要看看的树。树应当花早就开过了,果子还未成熟,只是想看看,就向那边走了过去。
走着,见到草丛之间,栽种了很多玉簪花。偏斜的日光照射在玉簪花上,逆向看去,又是强烈的明暗对比,那就继续尝试折反镜头吧。



我在公园的步行路上,对着草丛里的玉簪拍照。有位大叔,边吃着盒饭边对我说,你看,那边还有一片花呢。我回头一看,诚然有一片花,但那些花都在草坪里面。我不想踩草坪。其实,我是更喜欢公共绿地的草坪都可以随意踩的那种,比如深圳,但这需要考虑草的种类,也要考虑养护方式。北京的公园里,至少这公园里,草坪是不建议游客踩踏的。
大叔嚼着嘴里的食物,咕哝咕哝,说了一句什么,我没听清。
其实大叔的公园里的植物养护工人。他吃完盒饭,进了草坪里头,拿起他的工作服,拎着皮管子,走开了。没关系,不踩草坪我也可以拍玉簪的,500mm的焦距,毕竟还是足够长了。只是这里蚊子很多,纵然我已喷了避蚊胺,蚊子还是不愿放弃,围着我嘤嘤嗡嗡,令人心烦意乱。就在我试图驱赶蚊子的时候,一不留神,最美好的光线已经消失了。越是接近黄昏,日光透过树枝洒下的光与影,就挪动得越快。来不及感叹了,是与光影争分夺秒的时候了。

趁着树丛之中,还剩下最后一点阳光,我赶快去拍了黄芩。某个小园子里栽种了一片黄芩,疏于打理,于是植株凌乱,相比于野生的黄芩,或者更为规整的黄芩田地,这片黄芩都不算是好的拍摄对象。但我总想试试折反镜头的效果,于是拍了。果然不够理想。不能把这镜头当成万能头,于是我不再和黄芩纠缠,因为最后的日光已经从黄芩丛里消失了。
抱歉,黄芩们,时间到了,我要走人了,你们已经过气了。黄芩过气,这是个不错的谐音梗。


然后我忽然看到一片山麦冬。和之前林下草丛的光带相似,更偏斜一些的阳光,有一条狭窄的光束,落在山麦冬草丛中,只是因着更接近傍晚,光的颜色更昏黄些,像是自带了做旧效果的滤镜。
说来,也许这是我见过的,关于山麦冬的最震撼人心的时刻。从前我只是觉得山麦冬无非就是傻乎乎的园林植物罢了,密集又不能栽种得很密集,花也不算美艳,不懂为何要大肆栽种。然而这条狭窄的光束散落下来,一大丛山麦冬之间,有一些忽而染上了温暖的色彩。于是,不知道从哪里泛起一种动人心魄的感觉。
赶快拍照,不然这感觉就要从身边溜走了。
用折反镜头拍了照片,拍了视频,然后眼睁睁看着光束越变越狭小,终于消失不见。又换了普通的镜头,找到另一条没那么激荡人心的光束,也拍了照。毕竟,有人并不喜欢折反镜头的小圆圈,普通镜头的照片,也还是要拍几张的。
然后我知道,该往回走了。再过不久,太阳就要落下去,属于七夕的夜晚即将来临。

向着公园的出口走去时,再度看到林子下面的光。有光,无风,却又不怎么燥热,这简直是太过完满的天气。午后我端着折反镜头跑出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是这样的一个下午。走在回去的路上,不知何故,我哼起从前的一首老歌:扔掉了疲惫忧愁沮丧伤心的感觉,缓缓地骑上车子驶出家门。
哎,那不是文科生的一个下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