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功能模块化——以建筑电讯派为例
这是一篇课程汇报的演讲稿,作于2022年10月。
目录
目录
建筑功能模块化——以建筑电讯派为例
一、 缘由
二、 历史
2.1 情境主义
2.2 建筑电讯派
2.3 建筑电讯派与情境主义的矛盾
三、 例子
3.1 Plug-in City
3.2 Walking City
3.3 即刻城市(速成城市)
3.4 其他
四、 参考文献
一、缘由
随着近日舆论发展,人民的购房欲望逐渐降低。一个事实逐渐摆放在大家眼前:住宅的金融属性才是驱动购房的首要因素;刚需房永远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常思考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房地产行业究竟会面临怎样一片寒冬,同时也抱着英雄主义的意淫,想象自己能够为这个行业带来如何的改变:思考着,有没有一种创新,可以改进房屋的金融属性,凸显房屋的功能属性,让消费者真正被房屋卓越的居住性能吸引,而非单纯的投资行为?渐渐的,一种受启发于上学期课程的想法浮现脑海。
粗略来讲,这个想法是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框架”,消费者通过购买Box获得可以置于框架中的居住单元;当需要转移的时候,消费者可以支付一定的代价,用专门的机械从框架中取出自己的Box,并将Box运输到目的城市,再部署到该城市的框架中。由此,该房屋的产权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不动产,它是提供服务的公司承诺的在全国所有城市安放自己Box的许可,由此,它使得消费者的房屋实现了转移,就像在全国各地都拥有了房子一样。
这个想法使我非常激动,甚至已经想象自己站在台上开发布会,向全国观众宣布“Box住宅每平米1999,交个朋友”或者“你的下一辆房车何必是房车”的景象。这里就不细讲了,相信大家都能够明白我的意思,也相信大家看出了其中的困难,并且已经开始怀疑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了。当然,这不是今天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在对这个想法的深挖过程中,我发现类似的想法其实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并且其出现的背景与历史蕴藏着巨大宝藏——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与建筑电讯派(Archigram)。
二、历史
2.1 情境主义
依照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理论,一种新范式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已有范式出现危机[1]。
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给西欧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逐渐形成被消费主义主导的社会、以及以商业景观为特点的城市文化[2]。消费型社会大家都懂,就是商品产量大于实际需求,于是刺激伪需求。那什么是商业景观呢?“景观”是德波《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到的概念。是“少数人的表演,大多数人的默默欣赏”。比如各种综艺节目、博主分享、商业街的巨型LED。这种商业景观虽然是免费的、是符合人审美的,但它实际是对消费主义的一种隐蔽。这种景观是对意识形态的隐蔽控制,正是因为这些景观,“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政治生活”等概念,开始被“景观、空间和日常生活”等概念取代,这淡化了阶级身份,释放出一种相当危险的信号[3]。
此外,在重建欧洲城市的过程中,以国际协议的雅典宪章为主导的规划思想要求城市按照功能进行分区,同时要保障畅通的车辆交通,这改变了传统西欧城市混合、统一和以人为本的空间特点。
这些经历战后重建的景观和城市仅仅是单纯的外表美,但目的不纯的景观和空间只会让人进一步异化、产生虚假的需求。就像《滕王阁序》一样,你越是凝视,看到的就越少。除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华丽景象,就只剩下“各倾陆海”的吹捧罢了。越是接受承认自己处于需求的主导图像中,就越是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欲望。
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1957年,SI国际情境主义诞生了。它旨在对新的资本主义发展进行批判,它希望通过发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革命来取代资本主义的景观社会、也幻想是人(不是车)在城市中“漂流”。它甚至设想城市在不断的漂流:它赞美吴哥窟,城市在向西发展,而城市东面却正在被热带雨林追赶,就像是城市在向西漂流一样。
为什么SI要赞美这种漂流?正是因为每天城市的居民醒来,所面对的是一幅与入睡前截然不同的光景,这就发生了一次心理上的“漂移”,而这种心理漂移能够将人从资本主义精心营销出来的景观中解救出来。此外,将人从景观中解救出来的方法还有“异轨”,也就是反转、出轨。比如吴亦凡、李易峰,这种所谓的塌房震碎了资本精心构建的景观。而“漂移”和“异轨”这两种方法最终都实现了“构镜”。
如图是2016年的德国柏林音乐厅,艺术家将14000件难民穿过的救生衣包裹在音乐厅前的6根长柱上,使得前来音乐厅的小资产阶级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生活品味的景

观,在这一艺术家构建的难民受难的景观前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SI倡导通过“漂移”和“异轨”来“构境”,以此对抗资本精心营销出来的景观。
在城市建筑方面,以康思唐为代表的艺术家提出的“一体化城市”的概念,则是对战后功能主义的批判。在他们艺术作品中的“一体化城市”叫做“新巴比伦”。新巴比伦通过在现有城市基础上叠加缆索和钢柱为漂流者提供一个“不断变化的物质环境,努力营造一种改善情感变化的氛围”。
2.2 建筑电讯派
现代主义建筑与之有一定类似,密斯·凡·德罗说:“建筑的用途总是在变,我们却负担不起将建筑推倒重来。所以我们将沙利文的口号‘形式追随功能’颠倒过来,建造一个实用且经济的空间,再为之配置以合适的功能。”尽管已经在追求功能的可变,现代主义依旧是SI批判的对象,理由是现代建筑的可变功能并不能掩盖建筑的不变形式,这种不变形式被SI看作永久性和纪念性的象征,即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拥有先进电信和交通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不断消耗产品的时代、一个反叛传统和流行文化崛起的时代。这些都侵蚀了城市建筑的永久性,也加剧了居民的流动性。当时英国的一群建筑学院毕业生和年轻建筑师希望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他们组成Archigram小组,并通过同名杂志来倡导和探索建筑中的流动性和变换性。他们的构想和“一体化城市”新巴比伦有一定相似之处。
在杂志的第一期,建筑电讯派就提出了消耗型建筑的理念,强调建筑的变化与流动性。这看起来似乎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新发展,但是,它其实否定了被现代资产阶级所继承的一个西方传统价值观,即资产的永久性。Archigram的未来主义探索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并重构了与原始游牧文化的联系[4]。
Archigram成员之一的彼得·库克如此写道:不要把建筑比作封闭的学科;不要把城市(或者代替它的新东西)看作一些“屋宇”的系列,而应该是紧密关联的一连串情境的发生[5];要将住宅看作人类解放及延续的延伸发展,而非仅仅提供“屋宇”。
库克的这段话否定了“建筑物”,将其看作一连串情景的发生,这和SI的“情境”“氛围”概念中的整体性和瞬息性非常类似。
城市是一系列瞬息万变、分秒不同的情境,这些情境要能够提供一个线索、一把钥匙,就像窗台上停了一只老鹰、树上挂了一只考拉,让我们去摆脱建筑师或唯美主义者等等设计出的脆弱而取悦的世界,从而进入真实的世界,介入情境。
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构想,旨在取代传统观念的城市和建筑,也抨击了传统的永久性建筑的概念。它以“变换”为主题,摒弃了代表传统意识形态的“纪念碑艺术”,而试图将流行艺术和瞬变运用到城市环境中。
2.3 建筑电讯派与情境主义的矛盾
在举办了名为“生动城市”的展览后,建筑电讯派开始探索一些他们认为可以实现的模型,这些模型,都比新巴比伦更为具体。
1962年~1964年,Archigram设想了“嵌入城市”(Plug-in City)的计划,也译作插件城市。它基本上是对新巴比伦的细节完善,通过运用大规模的网络结构,形成与任何地形相连的通道和基本服务设施,并在网络中配备所需的服务单元,详细规定了各个构件的使用年限。在这个巨型的网状结构中,单体住宅被设计成胶囊房子,这蕴含了一场走向游牧生活的城市生活革命,在这个房屋替代品里,服务的构件可以改变,由居民自己选择,他们可以通过按动按钮控制和选择他们所处的环境。但正因为这种控制或者选择必然意味着会预先设计一段变更环境的程序(预制),实际只是在专家设计好的选项中进行取舍,所以SI将这种设想定为虚假的城市生活革命。
之后建筑电讯派还提出了行走城市(Walking City)、即刻城市(Instant City)、吹气村(Blow-out Village)等等[6]。其中即刻城市最接近SI的情境主义,但总的来说,Archigram的构想越具体,就越会被SI认为具备浓厚的设计影子,就越不符合SI提出的“一体化城市”。
也正是因为Archigram强调客体、运动和城市、建筑、服务设施,SI强调主体和人的漂流,二者仅仅具有表面的相似之处。Archigram程序化的技术未来主义逐渐远离了SI的理想,也渐渐背离了自己早已构想的“生动城市”,它流于表面,只是让城市会动了而已,并不能让其中的人找到介入情境的线索和钥匙。
以建筑电讯派为代表的未来主义建筑先锋派提倡技术乌托邦主义,用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文化方面,建筑电讯派将流行文化视作文化革命的成果,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之中;而SI则认为流行文化是虚假的文化革命,并批判先锋派滥用他们的主张、把情境主义扁平化为一个学术课题甚至更糟。而Archigram认为建筑应当商品化,其所提倡的消费型社会也是SI批判的景观社会。在继建筑电讯派之后的高技派也完全脱离了左翼先锋派的政治理想:比如高技派代表作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正是法国政府对波布尔这一工薪阶层街区的绅士化和现代化改造。而该街区,也正是SI成员漂流和创造情境的场所。
“建筑是某种刻意为之的、与自然形成分野、某个族群的庇护所;它作为集生存智慧、法律效应、地缘政治、科学艺术于一身的大工具,被谁使用,又被谁毁灭,顺流于其背后的时代奔腾,折射出它业主的社会阶层。”
而今,高技术与流行文化已经结合在了一起,建筑界也已经告别了先锋派时代。领导潮流的明星设计师通过跨国资本的运作在中国沿海城市实验新的建筑形式。当今的建筑生产主要为保守的资本势力服务。在左翼先锋派已成为历史的今天,我们似乎缺少了一份反建筑、反设计的浪漫主义诗意。
建筑电讯派的设想没有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故没有多少有如此天马行空的想象作品存世,SI也在1968年巴黎五月红色革命后的1972年宣布解散。而到了1974年,建筑电讯派也宣告解散,标志着一个先锋时代的落幕。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Archigram描绘的奇异建筑,但是在许多文艺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在建筑电讯派影响下产生的作品的影子。
三、例子
3.1 Plug-in City
插件城市是对新巴比伦这一艺术构想的建筑专业实现,也是基于胶囊城市的进一步丰满。

日本的中银胶囊大厦(中银舱体;中银胶囊塔),设计者黑川纪章,于1970年动工1972年完工,是日本新陈代谢运动的代表作。
中银胶囊塔被认为是现代建筑史上首座真正以胶囊般的建筑模块兴建的建筑,它由两座分别11和13层的大楼组成,并能相互连接,总共使用了140块建筑预制模块,每一个独立单位被设计为可以独立更换。虽然每个单位只有10平方公尺,但仍然能够吸引不少人愿意居住。
大楼建成后,其开发商已破产,并被美国对冲基金收购。大厦本身设计为每25年更新一次,不过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结构亦出现问题,到2007年,基金公司宣布将大楼清拆再重建,有说大楼居民投票通过将大楼重建。到2014年,住户前田先生发起“中银胶囊塔保存·再生计划”,通过旅游团和月租住宿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这座建筑。

直到2022年3月楼管方面卖地,3月13日住户牵出,同年4月5日开始拆卸工程,其半个世纪的历史终于结束。而大楼建筑的模块有部分保存在美术馆,或有迁移到他处再作利用的构想。
在中银胶囊塔以外,只要我们把视野移出地球就够轻松发现,空间站其实也是一座胶囊建筑。
空间站作为一种地外建筑,通过其预留的对接口,对接人员需要的功能模块,即可实现空间站功能的增加与切换。空间站作为一个封闭的可扩展系统,在对其进行操作时,对于安全性与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同时,空间站的扩展模式也说明,在某些特高难度的建设场景下,采用类似空间站

对接的预制装配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方便施工、保障整个项目的稳定与安全。
3.2 Walking City
至于行走城市,最典型的例子其实就是房车。房车的居住部分就是一个集休息、娱乐、餐饮、卫生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模块,其与机动车结合,便成为了可以移动的房屋。
房车的概念其实早在188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到了建筑电讯派,这群先锋的青年已经不满足于单个房子的移动,而是整个城市的移动。Archigram提议将封闭的巨构城市装上巨大的机修腿,实现能够提供一系列生活情境的城市的漂移。行走城市作为巨构的建筑功能模块,既可以单独存活,也可以集群发展。
这里就帮大家回忆一些勉强算得上行走城市的建筑。

1912年,泰坦尼克号游轮。
船舶建造在尺度上与建筑有一定相似,但相较建筑,船舶具备机械、工业方面的技术积累与优势。
因此说,建筑业的革新可以从船舶建造中寻求经验,当然,也可以从飞机、火箭,甚至航母、空间站建设上寻找经验。

199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初号机。
在行走城市的概念下,EVA中的初号机具备高机动、多功能的特点,由于在作品中,初号机常常从地底或者各种巨构建筑中蹿出来,所以也可以将初号机看作建筑的一部分,或者类似的巨大机器人,都可以认为是一种钢结构的行走建筑。

此外,EVA中的建筑往往藏有导弹发射器、备用电源、弹出的各种武器仓库,作品中建筑的很多设计都是为与使徒的战争服务,还能通过栓接在地面升降,巨型镜面聚光大楼,各种巨构建筑作为战斗模块,辅以一定的机动性,实现与敌人战斗的功能,这种想象是十分瑰丽的。

2004年,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
《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宫崎骏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作品中,火恶魔将城堡中各个建筑功能模块聚集起来,并作为动力驱动城堡行走,可以说,《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古往今来众多作品中,最符合建筑电讯派奇思妙想的。建筑电讯派关于行走城市的构想草图如下:

2013年,电影《雪国列车》。
雪国列车由车头到车尾不同车厢负责不同的功能,越近车尾,乘客越被压迫,越近车头,生活则越显奢靡。雪国列车这一Walking City是人类社会的一幅微缩图景,也正是窗外景色与主角团不断向车头前进的过程中的一次次“构镜”与各种各样生活的景观推动并左右着剧情走向。
这种不同建筑功能模块的简单连接构成的城市在运动中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切切实实地让人意识到景观社会对阶级意识的抑制以及对压迫行为的隐蔽。




2019年,动漫《灵笼》——灯塔。设定上是一座浮空监狱。
1.1 即刻城市(速成城市)
此概念主要针对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设想通过远程运输的方式,把一个可快速组装拆卸的城市运输到不发达的地区,从而分享城市的资源和文化。其原理类似于马戏团在流动的过程中为不同地区送上娱乐和表演。
中国建筑师刘家在2009年的深港双城双年展上设计的名为随风2009的艺术装置用十几个氦气球在空地上升起片大的防晒布并在下方放置大批茶馆里的竹椅子供市民和公众在此休息,从而将空地变成有效公共空间。
1.2 其他

与嵌入建筑有相似性的抽斗式住宅——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
框架——格子——插入预制的模块构件(酒瓶架和户型模块化的构想)。
循环设计(二手容器:集装箱、汽车、飞机、航母、监狱……):

无畏号海、空暨太空博物馆
该博物馆展示了无畏号航空母舰、USS Growler潜艇(英语:USS Growler (SSG-577))、协和飞机和洛克希德A-12超音速侦察机。2011年4月12日,企业号航天飞机成为该博物馆馆藏。
不同的设备被改造成相应的建筑模块,用于展示功能。

奈良百年监狱改造的五星级酒店
这些设计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构筑物功能或者外观,并赋予其新的功能。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功能追随形式”的优秀例子。
二、参考文献
[1] Shapere, D.,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64. 73(3): p. 383-394.
[2] Guy, D.,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67.
[3] Yoloidea. SC46 醒醒吧!你我都活在“景观社会”!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2022 [cited 2022 12-28]; Available from: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Z4y1e7iT/?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bd0829b38914ea427cf2ab055aa3edf2.
[4] 梁允翔, 最后的先锋派: 国际情境主义和建筑电讯派. 建筑师, 2011(6): p. 5-10.
[5] Cook, P., Some Notes on the Archigram Syndrom, in Archigram. 1967. p. 23.
[6] 欧雄全 and 吴国欣, 明日畅想——建筑电讯派思想对未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发展导向的影响. 新建筑, 20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