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岁确诊女孩信息泄露遭网暴:警惕平庸之恶!
近日,一名20岁的成都女孩被爆感染新冠。
紧接着,女孩的所有个人信息遭到暴露。继而便遭到了猛烈的网络攻击,理由是她去了酒吧,而且转场三次(新闻透露女孩此时并不知道自己已感染新冠)。
一时间,很多人开始七嘴八舌地对女孩的生活方式评头论足,甚至更不乏有人将其上升到作风问题。
有网友不由得无奈感慨:都什么年代了,大清早亡了好吗?泡个吧也能上纲上线?
看起来,此次事件不过是思想迂腐落后引发的偏见。
但事实上,事件背后所隐藏的事物才尤其令人惊心和警惕。
1、隐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泄露别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似乎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或因个人私怨,或因恶作剧,或因所谓的“伸张正义”······总有人打着这样那样的旗号,一言不合就把别人的方方面面暴露得一览无遗。
尤其当一个人成为某个“新闻”的时候,更是随时面临被人“扒光示众”的风险。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说,高度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提供了绝对的便利和助力。
然而技术是“死”的,其本身不具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和行动力,真正起作用的,终究还是技术背后的“人”。
而人性的一大弱点,便是热衷窥探别人隐私。
即使在网络信息出现之前,也同样如此。

比如以前那些村头井边的流言,其实大多数内容便关乎别人的隐私。
只不过那时的流言还只是在村子里流传,如今却可以分分钟走向世界。
然而技术的初衷分明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并不是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放大自身的弱点及劣根性。
按理说,但凡是“弱点”,谁不想藏着掖着、或是像玩消消乐一样偷偷消除掉,谁会洋洋得意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呢?
可问题恰恰在于,很多人并不认为窥探和暴露别人的隐私是什么所谓的“弱点”,甚至根本不懂得“隐私”为何物。
这恰恰是最为可怕和无奈之处。
因为“无知”,于是便无所顾忌。
于是便可以心安理得、不以为然地将别人最隐秘的私事朗声昭告天下。
是的,“别人”。
正因为是“别人”,所以事不关己、所以安全无虞。
殊不知,我们随意扬起的风沙,有一天也很可能会飘落在自己或者亲密之人的眼里。
这就像“狼来了”那个故事里的小孩,当他恶作剧地戏弄耍笑别人的时候,怎知最后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甚至差点因此丢掉性命?
俗话说百因必有果,我们某些无意的举动,实际上已经酝酿着意想不到的结局。
就像今天我们可以漫不经心地暴露和散播别人的隐私,那么终有一天,别人也会漫不经心地暴露和散播我们的隐私。
是的,谁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可能成为传说中的“别人”呢?
正所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一份参与、纵容和默许,一旦汇聚起来,很可能就是一场属于自己的灾难。
2、抨击
同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似乎普遍地越来越具有“抨击性”。尤其在网络上,稍不留神便唇枪舌战、口诛笔伐起来。
倘若为的是一些紧要的事情,必要时倒也无可厚非。
可事实仿佛并非如此。
有些人对于抨击别人,似乎是有“瘾”的。
哪怕这件事根本与之毫无关联,哪怕他们抨击的角度是如何无理和刁钻。

就像此次新闻事件,女孩仅仅是去过酒吧,竟然就因此成为了众矢之的。
真是俗话所说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知道,一个人的生活只要没有违背公序良俗,没有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任何妨害,就不是任何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理由。
更何况,当我们动辄对别人吹毛求疵的时候,我们何尝想过自己是否就完美得经得起任何的审视和挑剔呢?
而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美到没有任何瑕疵。
正如某位作家所说,我们都是不彻底的人,不是彻底的好,也不是彻底的坏。
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和瑕疵,我们又哪来的底气理直气壮地随意指责别人呢?
对别人的生活谨言慎行,亦是一种起码的礼貌和教养。
3、平庸之恶
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经提出,在某些世界里更广泛地存在着一种“平庸无奇的恶”。
所谓“平庸无奇的恶”,意思是很多时候人们作恶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有多么邪恶或者残暴、另类,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太过平庸,以至于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作恶。

就像艾希曼,一个执行过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纳粹战犯,汉娜·阿伦特觉得他根本不像是一个极端邪恶之人,因为他对于自己残酷的屠杀之举,亦不过只觉得是在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的命令而已。
可见不自知的“平庸之恶”,恰恰最为惊悚和可怕。
那么处于空前“自由”的网络时代的我们呢?
我们要如何才能杜绝和远离这种“平庸之恶”呢?
这是恐怕是我们每个人都无从回避的一个难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