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之间有∣临《张迁碑》,尝试这样来突破隶书结字的惯性思维


一、景

《说文解字》说,景字,从日,京声。小篆字形是这样写的:

很明显,和小篆相比,隶书字形将“京”字的“口”写作了“日”。
不但作为“景”字的声符,“京”的隶形是这样写;即便是单独书写“京”字也还是这样写。不但《张迁碑》这样写,其他汉代碑版比如《曹全碑》、《白石神君碑》等也是这样写。
甚至,这种从“日”而不从“口”的写法还影响到了后世的真书字形:

我认为,之所以“京”字的汉隶字形与小篆不同,或许因为它是从这样的古文字形隶定而来的:

(从这个金文“京”字字形来看,我们把下边三竖凝缩为点,中间的部分是可以整合为一个“日”的。)
说到《张迁碑》中那个“景”字的具体书写,我个人觉得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写好它的主笔,也就是中间的一长横。
这条长横在写的时候需要注意,因为它的上下两侧各有一“日”压迫着它的纵向空间,所以长横不能写得太粗。而收笔时明显上翘的雁尾则需要更为坚决果断的提按才能表现得出。
至于底部的两点,拓片上表现出的方笔形态显得很木讷,恐怕并不是书丹时的原貌,所以在临写的时候,我不倾向于照临。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景”字:

二、之

三、间

这个“间”字最大的特点是“门”和“月”的摆布都不很正,各向左、右有一定程度的偏转。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结构方式,因为“间”字只有横竖两种笔画,如果不通过偏转来制造斜线,整个字会显得呆板而了无生气。
在一开始临写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种偏转的角度写得小一点:

逐渐建立起对这种非常规结构的感受能力之后,我们可以尝试把它的特点放大些:

四、有

这个“有”字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图片中用红色圈出的这一笔。这一笔左竖,按照隶书通常的书写规则,它应该照例向左出波,可是图片上出波的这个笔画,转折如此剧烈,想要一笔完成它是很不容易的。
即便在转折之处加上一个调锋的节点,改一笔长运为两笔短运,字形也只能写成这样:

当然,如果我们实在要执着于表现出拓片上的笔画形态,也不是没有变通的办法,那就是从是采用倒笔书的写法:

只是这样一来,笔画形态虽然接近原拓,却不符合隶书的自然书写规律。究竟在这两种字形中作何取舍,大家不妨自行思考斟酌。
当然,写这一笔的时候,书写工具带来的局限性也是应该被纳入考虑的。
在不采用倒笔书的情况下,用长锋的兰蕊出波要比短锋的玉笋更加容易。
但兰蕊通常是写行书用的,写隶书,我还是更偏爱短锋的玉笋。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