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新政改革——西汉的崩溃与复古主义的失败(一)
王莽的改革作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并没有如当时理想者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一次成功的“复古运动”,王莽及其一大批理想主义者一起葬身在了长安,王莽的死让后世的继任者将“改天下”变为“治天下”乃至“安天下”,王莽的失败不是一个人的失败,“复古主义”在西汉后的历史中依旧时常出现,但再也没有达到王莽时期的高度,可以说王莽的失败让后世的理想主义者被彻底的打碎了幻想。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王莽之前的西汉历史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王莽代汉的必然性以及王莽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在“士人阶级贵族集团化统治”时期的政府(我不想用“封建主义时期”来指代中国自秦到清的这段历史,“封建主义社会”自西汉亡再没有政治性的特征了,东汉至隋唐时期的“世家”“豪右”“商贾”在经济上有封建时期的影子而在政治上的“分封而治”除特殊情况外不在中国历史上再次出现,至于“君主专制”则要在北宋后才有其明显化特征,无法用来概括之前的历史),他只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工具,作为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其作用往往是通过剥削被统治阶级来获取收益,并将这种收益反馈给上层建筑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治世的政治往往在于放任,这种放任的结果在西汉前期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土地兼并严重和贫富差距过大。由于整个社会处在休养生息的阶段中因此这种现象虽然有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民间的发展,因此中央政府对这种行为并不遏制,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文景之治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这些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确实表明了汉初的经济已经恢复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底层民众虽不至于连饭都吃不起,但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与之相对应的“任侠”和“商贾”两个阶级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的《汉书·食货志》中,这两个阶级被称为“素封”,他们虽然没有封建贵族的政治身份但有着不亚于其的财富和影响力,他们在地方的势力遍布村社,中央政府所指派到地方的官员也要考虑其影响力而不能随心所欲。这些人用更熟悉和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那便是“豪右”,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多少能反应当时的社会情况,而与当时经济环境所匹配的政治环境也好不到哪儿去,西汉初期的政府官员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荫任、买官(爵)、特殊才能、孝廉,在这四种途径中第一种为变相的封建贵族,第二种是新贵族,第三种为内廷所属,由皇帝的喜好决定,第四种初衷最好但取得的贤才少之又少大部分都被贵族阶级垄断了。因此在汉初的政治格局上宗室、武人、富人、杂途成为了主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一个政府,这么不稳定的社会结构让很多不满的人投入了封建社会的幻想中,“三代以上,秦汉以下”这种后来的说法其实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被压抑许久的封建复古思潮成为了主流,儒家也因此被推到了历史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