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教育学原理的几个层次!
我们从5月份起,给大家开始上线教育学原理的课程,我们把教原的课程安排在中外教育、教育心理学之后是有原因的,相信有了前面中外教和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原学起来的难度就会直线下降了,但是没有前面三个学科,第一次学原理学一定感觉很枯燥。
有的同学的反馈,有了之前三科的学习,还是觉得教原又难又枯燥,这也正常,因为教育学原理理论多,内容多,理解起来需要费点功夫,但是还都很重要,考试分值占比还很高。
所以今天就想给大家分享几个学习教原的建议,不仅是希望给大家打打劲儿,还能让大家在学习中逐步感受到学习教原的乐趣和价值。

相信绝大多数跟着凯程课程学习的同学,在学教育学原理之前,已经跟着我们建议的学科复习顺序学过了中外教育史和教心。
尽管这三门学科和教育学原理的学科特点与内容截然不同,但相互之间也有关联,学习方法也可以迁移。
中外教育史是历史,通过时代背景、人物故事内容的理解,大家会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性。我们按照时间线索把教育学相关的基本史实填进去,就能把整个教育史顺下来。当我们做好基础的记忆和后续的综合与归纳,考场上的大部分题目就可以应对了。
教育心理学的术语、概念和理论很多,但它相对更有趣一些,有很多实验,大家也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图式去解析和建构知识,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会更容易理解。
教育学原理表面看是很多基本概念和理论,比教心更为枯燥无聊,但实际上教原的每个概念理论背后都紧密联系当下教育热点和时政,可以看做是现当代的教育史。
比如我们会在第七章课程中学到课程改革,其中就涉及了我国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也是近两年的教育热议话题。
再比如第九章德育的整个章节都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展开论述,讲解了德育是什么、德育的模式和过程是怎样的、德育有哪些原则和方法、德育的途径有什么等等,这也是近几年的教育热点,很多院校都对此做出了考查。
如果我们把所有知识都放到当下的教育发展中去理解,结合实例,就会发现教原生动有趣得多。
大家在学习教原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一章中的绝大多数代表人物和理论都很眼熟,我们在中外教史和教心中都学过。现在学教原就像在复习,前面把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过来,有了这些积累和铺垫,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在学习每一门学科之前,先总览一下整体的结构体系是必要的,知道教原讲了哪些内容,也就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展开学习了。
教育学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层面来解释教育,也就是说这门学科就是在切切实实说明究竟教育和教育学在说些什么,它最基础、最本质,也最核心的内容。
01 第一大模块
基本概论,解释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学。
02 第二大模块
站在教育与社会以及教育与人的关系上来谈,本质上就是在说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对人的作用两大基本规律,这也说明了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03 第三大模块
围绕教育的运行和实施来展开,首先需要从宏观上思考我们要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目标明确之后就有了方向——学校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遵循怎样的制度和规定等等。
到了中观层面,再来思考学习哪些学科,围绕学科该怎样设置课程等等;进入微观层面,就要思考老师要教什么内容、怎么教学生,如何立德树人,老师要如何管理和教授、班主任怎么做好管理等等。
这样梳理下来,大家对于教育学原理学科就很清晰了,之后的每个章节模块也这样学——先理清整体,再进入细节。


当书本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学不进去,尤其是教育学原理学科有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如果这些内容没有与当下教育实际相联系,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也没有思考它所反映的现状和问题、没有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那知识就必然是枯燥的。
教育学原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最大的一点就在于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程度,它在考试中的考查大多都是需要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
所以我们的学习要分两个层次:
01 第一层次——基础知识的记忆
考试大纲所罗列的知识点就是这个层次的要求,我们需要理解基础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能够提炼出关键词句并建构好知识框架,把逻辑梳理清楚,再把该背的内容背下来。
比如一些名词解释或简答题就会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批判教育学(23 四川师大)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23 首师大)
在今年之前的考试中,主要停留在考查这一层次的院校大概不超过30%,这种相对简单的试题会越来越少。
02 第二层次——基础知识的活学活用
另一个层次是不仅仅要求大家掌握基础知识,更需要大家把基础知识与当下教育实际结合在一起,考试题目会包含教育热点、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教学案例等等,我们需要有灵活调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23年苏州大学的真题:结合教育理论,聊聊线上教学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很多时候甚至不提示大家结合什么理论去探讨问题,只是问你怎么看,好像在考查大家自己的思想,实际上这是对大家基础知识储备和提取对应知识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大家专业思维和积累的考查。
比如23年首师大的论述题是关于剧院效应的材料和“双减”实施的材料,提问:(1)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分析义务教育内卷化的表现与原因。(2)试述“双减”政策破解义务教育内卷化的路径与方式。
我们发现,311教育学统考学硕和自命题学硕卷都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活学活用,今年之前的333教育综合考试中,大概有70%的院校也会考查到这个层面,而未来的333教育综合统考也大概率是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大家学得“活”一些。


而目前同学们是第一轮复习教原学科,重点应该放在基础原理的理解、框架建构和宏观记忆层面,学有余力可以了解和积累一些教育热点。
我们在基础课中会拓展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热点内容,大家了解和思考即可,等到强化阶段和真题阶段,咱们再加大教原学科热点的比重,深入分析,感受这门学科的价值。

我发现往年一到教原学科,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好像就是有课就听课,听完了就等下一节课,抽点时间背一背又觉得自己好像没理解,都是理论感觉又记不住,不知道该怎么办。
想要把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理清楚、学扎实,就需要一些步骤来落实,下面是一个基础阶段的教原学习流程,同学们可以参考。
01 预习
教原学科中有很多概念和原理,如果同学们上来就直接听老师讲课,或者直接抱着解析就去背,可能会感到很懵很乱,因为这是无目的的学习。
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听课之前可以阅读教材,没时间阅读教材的同学也可以直接翻看阅读“简版教材”——《应试解析》/《应试宝典》,书中有重难点指引、各考点的考频和教原的常考题型等等,大家可以大致勾画罗列出框架,然后带着收获和疑惑去听课,这样更有方向,听课效果也更好。
02 听课
听课的过程中不是“听”就完事了,大家需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尤其是教原。
想要把知识理解到位,就需要在听课的过程中梳理逻辑,体会老师是怎么提炼和总结知识的,思路是怎么顺下来的,又是怎么推理的等等。
大家使用匹配基础课的《核心背诵讲义》当做记忆文本就行,它相当于“简版笔记”,同学们通过听课在上面勾画标注、适当补充,就形成了自己备考全程的核心笔记。
听课时一定要格外注意框架建构和逻辑推理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03 巩固
很多同学听完课就放着不管了,但实际上课后再次巩固一下,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清晰,印象也更深刻。
巩固的方式也很简单,大家可以选择再次阅读教材和《解析》/《宝典》,还可以选择抱着《核心背诵讲义》背一遍,然后闭上眼在脑海中建构框架,标记自己没记住的内容,有问题及时解决。
04 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必然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需要定期复习所学所背的内容,才能在头脑中留下尽可能多的内容。
大家几乎每天都要听课,我们可以早晨起来先回顾一下昨天背的内容,比如昨天背的是教原第一章,然后预习第二章并听课,到了晚上巩固今天学的第二章内容,睡前再过一遍第一章和第二章,忘记也没关系,不必“死揪着不放”。
每周给自己留一天时间用来复盘总结和放松,把一周所学所背的内容再次巩固复习一遍,长此以往,整个教原学科的体系就彻底建构起来了,印象会深刻很多。

最后再来总结一下教育学原理怎么学:
做好学科积累和铺垫,中外教史和教心的内容可以迁移,学过教原后再回顾思考其他学科,相互之间都会有更深的感悟。
注重知识结构和逻辑梳理,明白教原讲的是什么,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面和角度理清楚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只看理论和概念知识就会枯燥,结合热点实例去学更容易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答题维度和素材,更好地应试。
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巩固、定期复习,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建构好学科框架,抓住关键词句去记忆。

初学教育学原理,能做到这几点就非常棒了。
基础阶段的目标是夯实基础,等到后期我们再结合真题和教育实际一起分析,深度体会这门学科的价值与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