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学费涨价到底还有没有尽头?
这个年头,要想让自己的产品有话题性,似乎没有什么比“涨价”更好的办法了。
卖车的,你看美系韩系在国内打骨折的价格——对折的折、折叠的折,销量还是上不去。
再看看奔驰,看看雷克萨斯,尤其是神一般的LM。
卖雪糕的,越是挑战你价值观的价格越是被秒光。
我吃6块钱的梦龙已经是奢侈了,这个......
自然少不了飞天茅台,1499出厂价原价,我京东天猫定闹钟抢了几个星期,一瓶也没抢到。
至于那些能抢到原价茅台的地方,都是比网红打卡点还热门的景观。
上面的案例,都是某个品牌的个例,有没有整个行业涨价的?
当然有,手机就是个代表。
8代之前的苹果,七八千就能买到旗舰的机型了吧?X出来后,直接把旗舰机型的价格拉到了一万以上,销量少了吗?
苹果涨价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是所有的友商!
在苹果涨价前,华为mate7价格卖上4000都被一些人骂“何德何能”;小米守住1999的价格来卖旗舰机型;至于蓝绿两家,2000+的手机都被认为是智商税。
现在呢?不说了,自己看价格和销量
涨价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升原有单品的利润。通过涨价,来带动整个行业的洗牌和品牌的重新定位,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这才是涨价的意义。
对了,不得不提鬼才一般的经典操作——涨价去库存,不展开了。
但是,要说到涨价营销,其实国内的商学院才是鼻祖。
做个对比,从2011年到2021年,北京和上海的二手房均价分别增长了148%和137%,已经很吓人了是不?
和商学院MBA的学费涨幅比一下看看呢?
这里要说明一下,为了方便,我取了十年这个整数的窗口期。往前倒推一年,即2010年,清华和北大的非全学费都是12.8万,2011年分别涨了6万和4万,而这一年复交没有涨。
如果把这个数据考虑进去的话,那么北复交从2010年到2021年,均是200%以上的学费涨幅;清华和人大也有接近200%的涨幅。国内头部的五个商学院,也是涨价最凶的五家。紧随其后的其他院校,同济上财甚至从7.8万这个当年极具性价比的价格,直接飙到了对标清北的学费!
但这十年里面,他们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变得冷清,相反,热度一年比一年高。这种涨价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是整个客户群体的洗牌。
十万左右的学费,工作三年以上的,职业发展顺利点,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学费压力,哪怕是十年前!但如果是30万的学费,那对于年轻考生来说,不依靠外力帮助是很难负担的。
比如,放在十年前,MBA的考生日益年轻化是一个热门话题。而现在,30多岁的职场中坚力量是MBA考生的主力,这里面,涨价对“客户”的重新甄别和筛选不能说没有作用。
如果学校圈来的考生都是这种职场精英,取代之前的职场菜鸟群体,对于商学院的品牌建设有什么帮助,应该不必多言了吧?
2010年
2021年
但是这种客户群体的洗牌,会不会影响到学校的品牌?毕竟大龄考生笔试分数不会太高!
你想到的,学校自然也想到了,通过提前面试,一方面筛背景,另一方面也给外面一个“笔试分数线低”的解释,双赢!赢麻了!
涨价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广泛讨论
我就给个关键词结果,你们感受一下
MBA学费会不断涨价,基本上已经在考生中形成了共识。比如在我们的备考群里,三天两头就有讨论。
焦虑是会传递的,一旦这种共识在考生间建立起来,那么只会促使大家更紧迫地去报考,增加院校的热度和竞争,还是院校赢麻了!
今年有哪些涨价?
今年几个一线院校,除了复旦之外全部按兵不动。
公布涨价的,以二档院校居多。
同济、上外、川大、北师、这些是讨论比较多的也是承接一档院校的热门备选(成都当地有北大光华异地班,川大也做了不少同学的备胎)。
同济的学费,我很早之前有过文章分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个学校的策略我一直觉得挺有意思,值得仔细玩味。
其实上海除了复交,其他院校的涨价都是跟着同济的步伐涨,同济不涨他们涨,那生源都得被同济抢了去。哪怕学费没有同济贵,涨的稍微快了点都不行,典型如去年的上财,学费和同济的差距从13万拉到4万,一下子大把生源跑去同济了!
这种市场策略,上海院校算是这十几年玩熟了,毕竟涨价了那么多回,怎么也把这个市场给整明白了。其他城市的院校其实也简单,抄作业就是了!
你看北师,川大,这作业抄的就很6。尤其是北师,涨价+取消正常批复试,这一套组合拳配合的简直完美,基本不用担心涨价对生源有什么负面影响。
再者说,有了上海院校跑在前面,其他院校涨价也有个说辞——你看上海XX大学学费都多少了,我们这还不够良心啊?
要说涨价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其实还是消费者心理学,我不是这个专家,只说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整数关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一旦迈过20万、30万、40万这种整数关,会极大影响到客户的购买欲望。典型如交大高金,当年的沪上第一难度MBA,五年前从32万直接迈过40万大关,第二年招生直接拉胯,一直到现在都还没完全缓过劲,又开始冲50大关了!不过上海高校好像都是这样一股子“生猛劲”,复旦和交大也都是从32、33万直接冲到40万+,今年同济也是,几乎都不带9字关口歇一歇的。
今年复旦一口气从41万涨到49万,预计会有一波招生低谷期需要缓一缓。
你看北师大,光华就谨慎的多,涨到9字关口歇一歇观察观察,这应该是也是其他院校普遍采取的手段了。
换壳涨价更容易被接受
这种异地班用的比较多,开设异地班的院校大多数校本部在二三线城市。因为异地班往往与当地院校的学费有较大差距,但本部又不允许轻易涨价怕影响本部生源,只能采取一些特殊名义。
比如给异地班单独设置一个项目名称,典型如中科大苏州上海(全球班,涨10万),大连理工苏州深圳(创新创业班,涨4万)。这种其实比赤裸裸的异地班加价要更容易被接受。
写在最后
其实原本我是想针对每个涨价院校都分析一下的,但分析了几个院校下来,发现哪有什么好分析的,无非就是跟着头部院校一起涨,头部吃肉他们喝汤而已。如果能顺带着和当年清北复交一样把生源彻底“换血”那更是意外惊喜。
要说这种涨价到底何时到头?我个人判断,头部院校快了,看看长江拉胯的招生(50+学费),照这架势下去,复交短期内不敢冲50万关口,清北可能也过了40就止步不前了。
但是,腰部院校的涨价空间还是不小的。市场化的意义是什么?不是看自己有多少成本,需要多少利润来定价,不是的!而是看客户最多能接受什么价格,按照那个来定价。
以上
我是张砺锋,不一样的视角带你看商学院和MBA